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 正文
编号:11601460
中医理论的解释能力及预测能力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7日
    参见附件(37kb)。

    香港树仁学院 翁正石

    1. 引言

    中医理论对病因的分析,大略可区分为三种,即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中医理论所谓外所因是指由外感六淫之邪,内所因是指人体内伤七情的影向,不内外因却是指遭受外伤、虫兽伤、饮食不当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在这三种因素中,除了第三种的病因较明显直接外,其它二种都不是那么明确具体,且在病因与病症上不容易建立严格的规律性。本文便是尝试从语言的层面,分析中医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说明为何在中医理论中,很难建构预测能力很强的体系。下文共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讨论中医理论在解释病因时所用的模式,第二部份尝试借用西方分析哲学对因果分析的成果,说明这种因果模式的特征,第三部份尝试说明中医理论提出病因说明时,其解释能力及预测能力所遇到的限制。

    2. 中医理论在解释病因的所用的模式

    中医理论在解释病因的所用的模式,一般称为「辨证」,辨证一般归结为"四诊八纲"。所谓"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谓"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字而言。"证"与"证候"可以相互通用。王庆其在他的《中医证候病理学》中说:"证候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所产生的综合反应。它是反映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的综合性诊断概念。"1 贾得道更将这种辨证方法综合,表述为「辨证纲要表」如下:2

    〡辨虚实

    〡基本病变〡

    〡 〡辨寒热

    〡辨病性〡

    〡 〡 〡六淫病变

    〡 〡具体病变〡血气津液病变

    〡 〡阴阳病变

    -

    辨证〡

    -

    〡 〡辨表里

    〡 〡辨脏腑

    〡辨病位〡辨三焦

    〡辨经络

    〡辨气分血分

    辨证的依据是病人的各种表现,即西医所说的征候组合,而这些辨证一方面是病人的感觉描述,另一方面亦是医生观察所见。然而病人及医生的描述及观察,因为语词独特性的影响,其中包含不少主观成份的判断。因为从语言的层面看,中医学「证」的独特性在于这些语言的灵活组合,跟本不可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辨证不可能十分精碓是。3

    由于文化及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医学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生理学、病理学几方面的成果,其中很多基本概念的表达,都具有一些特殊的征状。例如中国古代有些哲学概念,它们具有本体论、宇宙观、认识论的多层意义,同一个概念,可以同时作为宇宙观、认识论及道德论上的使用。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中「生」字,既有本体论、宇宙观及道德论的意思。我们如果要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层面,可以具有不同使用方法。从语言的分类上看,这些概念既具有物理语言的特质,也有心灵语言的特质。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中医中很多的概念,例如分析病因时常用的风、寒、署、湿、燥、火,分析病机时常用的阴阳血气,分析八纲时常用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概念,一方面涉及物理的描述 (physical description),但另一方面亦涉及心灵或心理的描述 (mental or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这些物理的描述与心灵的描述相互牵连在一起,一方面用以解释病因,另一方面亦用以预测将来同类病症的出现。

    3. 中医理论中病因的因果模式

    英国哲学家戴维?休谟(David Hume)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他认为两件事件有没有因果关系,单看两件独立的事件是无法决定的,因为两件具有因果关系的独立事件和两件在时空中偶然相邻接的事件,无论我们怎样观察,都是没有分别的,因此我们必须先行对同类事件作归类,将两类事件归类起来,如果这两类事件经常关联在一起,两者才有因果关系。换言之,因果关系虽然是由外在世界决定,但发现两件事件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我们却必须看同类事件是否经常连系在一起。然而,两类事件是否有规律性(regularity),其先决条件是端赖我们能否将这两类事件作清晰的归类。美国分析哲学家当奴(戴维森( Donald Davidson)在休谟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再进一步说明心理-物理定律(psycho-physical law)的一些特质。他认为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即使有因果关系,但它们不容易有严格的规律性,因为要建立一些严格的连接法则 (strict bridging laws),将两者连系起来,就是要将一些心灵的性质,以某些机械程序或决定性程序的形式,关连到一些物理的性质上。然而,心灵的性质与物理的性质是有很大的差异。

    当我们要使用一些心灵描述来解释人的行为时,我们无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有关个人态度(attitude)的概念,例如信念(belief)、意向(intention)以及欲望(desire)等概念。当这些信念、意向及欲望具有具体内容时,这些内容都是以一种命题的形式与它们关连在一起,所以我们称其为命题态度 (propositional attitudes)。例如 "我相信地球是圆的" ("I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这个信念内容是 "相信" 一词后面接着的命题 "地球是圆的"。但这些信念、意向及欲望等字眼能够成功地指谓某个心灵现象,解释人的某个行为,除了要基于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外,还必须假设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命题态度网络 (web of propositional attitude)。因为一个单独的信念,如果没有其它的信念内容作背景的比较,是无法成功地指谓一个行为的。换言之,某个信念之赋与,部分取决于它与其它信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在心灵概念的运用中其整体性特质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解释某人为何要去厨房这行为时说,"因为他想饮橙汁",这便假定了他知道甚么是厨房、甚么是浴室、甚么是饮料、甚么是水果、甚么是果汁等等。当一个人连 "果汁是可以喝的" 这信念都没有,我们是不能说他有 "想饮果汁" 的信念。

    物理现象和心灵现象的研究对象虽然不同,但是从存有论的(ontological)角度看,戴维森认为,心灵或心理事件(mental or psychological events)就等于物理事件(physical event)。这就是说,心灵事件的描述和物理事件的描述都可以用来描述人的行为或特征。从客观存在是什么的层面看,心灵事件和物理事件并无分别。其间的分别只在我们的描述。当我们使用两种不同语言去描述世界时,其实我们已经将一个世界作不同的划分、不同的归类、不同的关连。这些不同的划分、不同的归类、不同的关连的结果,心灵事件和物理事件在很多方面仍有很重要的差异。人类行为虽然具有心灵的特质,但心灵的现象只是伴随 (supervene) 在物理事件上,并没有所谓独立的心灵存在。4 当我们说心灵的现象伴随在物理的现象上,这是指不可能有两件在物理特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事件,但其心灵特质却不同。但反过来说,两件在心理特质上是完全相同的事件,却很有可能在物理特质上是不同的。我们说人类行为具有心灵的特质,这是指我们可以运用某些心理的述词去述谓人类的行为,而且这些描述的句子可以称得上是真的或假的。例如,我们可以基于某人的外显行为,例如 "哭泣"、"不吃东西" 等外显行为,用 "他很伤心" 这类带有心灵描述的语句去描述那人的行为,而且可以称这句子是真的或是假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戴氏是存有论上的一元论者、概念上的二元论者。所谓存有论上的一元论,是指戴氏主张这个世界只有物理的东西存在,在物质世界背后并非具有另一种非物质性的东西存在,而所谓概念上的二元论是指,戴氏虽然主张这个世界只有物理的东西存在,但是概念上心灵和物质仍是不同的东西,各有其独立性。

    戴维森认为要建立一些严格的心理-物理的定律 (psychophysical laws) 是不可能的,因为将某些物理事件归类为一个严格的类别,我们可以建构一个客观的类别,但如果要将某些心理事件归类为一个严格的类别,情况便完全不用。因为从心理现象的层面看,很多心理现象可以归为同一个类别,但从物理现象的层面看,它们是不能归为相同的类别,心理现象是不能直接观察的,我们对它们的分类,是一种很粗略的分类,因此这类事件,如果要关连到物理现象去,是很难一一对应,两者永远是一种粗略的关连。

    4. 中医理论的解释能力及预测能力

    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其中包含阴阳、五行、脏象、气分、虚实、血气等等概念,这些概念虽非完全是纯心理的概念,但却有很重的心灵或心理特质的成分,其中要对它们作严格的归类,亦是不可能的。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它们与物理现象的连系,可以作大略的归类,但是这却很难有一种普遍认可的标准。这种情况最明显见的,可见诸五行对世界各种事物或表象上的区别上,这些区别松散而缺乏普遍认可的标准,一方面出现很多争议的地方,另一方面亦连带影响中医学所建立的理论,也缺乏很强的预测能力。

    上面这种情况近似社会科学中所建立的概念或心理-物理的定律,它们可以用来解释一些从自然科学层面看不到的东西,但却缺乏物理定律的准确的预测能力。因为在社会科学中的理由提供(reason giving)的解释,虽然可以将两件事件关连起来,而且亦有一种因果的关系存在,但这种因果关系不可能有一严格的定律支持,因此亦不可能有一准确的预测能力。5 我们可以说A事件和B事件有因果关系,但我们不能说A类型事件和B类型事件一定有因果关系。因为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外延的关系 (extensional relation),这种关系是指某事件和另一事件之间的一种客观独立关系,无论我们用甚么语言来描述它们,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客观关系存在。不同的语言描述,只会影响它们的内涵关系(intensional relation),因为这种关系是由有意向的心灵构造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描述会使这种关系有不同的表现。6 "A君站在B君前面" 是一种外延关系的描述,但 "A君爱上B君" 则是一种内涵关系的描述。当心灵事件的类型不能严格的建立时,即使某件特定事件A和某件特定事件B有因果关系,但这关系不能存在于整个类型事件上,将A类型事件和B类型事件严格关连起来。

    当我们用理由提供的解释去说明某个行为事件的出现时,理由可以同时是原因。换言之,这些事件的发生,背后包含一种因果关系,但其永远不能建构成一种严格的心理-物理的定律的形式,将某类心灵事件的类型和物理事件的类型,以一种机械的程序或决定性的程序关连起来。因此,社会科学中的理由提供的解释,不可能具有好像自然科学的准确预测能力。7 社会科学的解释及其所建构的定律,最多只能说是的一些归纳的推扩化 (generalization) 而已,当然这并不能否定其仍具一定情度的解释能力,而且这些解释能力,亦不一定是其它的解释可以取代的。

    从上面的分析看,可以解释到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在直正的施行上少之又少,必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结合,这种方法才有较高成效。

    1 王慶其,《中醫證候病理學》(北京:中國科學普及出版社,1995),2。

    2 賈得道,《系統中醫理論》(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3。

    3 賈得道,《系統中醫理論》(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5。

    4 Donald Davidson, "Mental Event" in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2), 207-227.此外,對於 "supervenience" 一詞的全面而簡要的說明,可參看Jaegwon Kim, "supervenience", in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Mind, ed. Samuel Guttenpla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5), 575-583。

    5 Donald Davidson, "Actions, Reasons and Causes" in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2), 3-19.

    6 Donald Davidson, "Causal Relations" in 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 149-162.

    7 Donald Davidson, "Laws and Cause," Dialectica 49 (1995): 265-267.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