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04549
如何消解心理恐慌 ——紧急心理救援知识问答(5)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40期
     遭遇了地震或者遭受震感的人,一旦再遇及余震或思考今后遇及地震时,可能会产生三种心理:一是恐惧而导致慌乱,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二是在逃生与紧急躲藏中徘徊,在财产与生命的选择上迟疑,在救人与自救中矛盾;三是抱怨外界,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

    这些这些都是正常心理反应。因为不确定性和应急性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心理医生关注的是公众在恐慌后,如何调整心态,增强预防理性。

    地震前心理预防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与紧急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相遇。人类的发展正是在不断与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斗争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探讨研究,发展自我,最后成为地球上的“精灵”。从这一点来看,人的一生中遇到这些事件,是不幸的,也是必然的,所以要尽可能地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与应对措施。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既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又要有“人命不过如此”的应对心理;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其实死去也是一种解脱,这就是说,活着的人一定要好好活着,乐观地活着,认真去体会幸福;死去的人要让他安息,把他们理解为进入了“天堂”。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朋友、同事,暂时保留一些悲伤、痛苦、无奈都是可以的,但必竟他们已经走了,我们只能为他们祝福,逐渐让过世者慢慢离开我们,在世的人需要继续人生的路程。树立生命的唯物辩证观点,对人的一生都有益处。
, http://www.100md.com
    另外,专家认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如日本的抗震防震教育就是从娃娃抓起的。而我们安全预防教育则相对匮乏。

    地震中沉着应战: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就能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伤亡和损失。地震心理学上有一个“12秒自救机会”,即地震发生后,若能镇定自若地在12秒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就能给自己提供最后一次自救机会。日本曾有统计,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可见冷静和好心态就是逃生力和减灾力。

    地震后勇敢面对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抱怨愤怒无济于事,保持良好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灾害。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不同的人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心理素质较好者,也会感到紧张害怕;心理素质不好者,如平素胆小怕事者,见灾难临头更不知所措。每一个人面对恐慌、灾难、死亡等危险,都会感到担心、害怕,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心理表现的应有之义。但是,除了这些“应有之义”之外,人们更应该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害怕不是办法,担心无济于事,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设法解决,这才是成熟心理的表现。
, 百拇医药
    疏导恐慌情绪

    人在遭受灾难后应当多与亲朋好友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大胆说出自己的恐慌。也可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切不可用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时,可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下棋、打牌、练气功、打太极拳、慢跑及适度的体育运动等,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要做到多交流、多活动、多干事。

    对家里老人或孩子的一些反常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等,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 百拇医药(汪卫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