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质疑中医 > 王力微
编号:11620306
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37)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5日 新语丝
     作者:王力微

    第二篇:天人感应、阴阳、五行

    第三章 五行

    一、古人对五行的描述:

    最早描述“五行”的是《书·洪范》: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按:据说,这段话是萁子对周武王说的,这里对五行含义的解释,就成了经典解释,《黄帝内经》里沿袭,除了增加一些比附内容以外,直到现在也是沿袭,没有任何改变。

    不少人说,“五行”概念是夏启时就有的,在《书·甘誓》中有“有扈氏威侮五行”之语。我认为,从夏启到萁子,时间跨度是1千多年,夏和商是两个不同的部落,他们的观念会一样吗?没有证据,就不能肯定。要不然,周武王为什么还要向萁子求教?
, 百拇医药
    其实,五行有很多含义。可以是一种舞蹈,可以指“仁义礼智信”,后者是孔夫子归纳的。夏启所指的“五行”,安知不是一种礼仪性的舞蹈?什么大师有何根据证明他所指的五行,必然是木火土金水,而不是其它?木火土金水又怎样被具体侮辱的?很难辩解吧?

    一些中医大师的思维错误,就在于只抓住一点影子,凭想当然,凭猜测就下肯定的结论,以便证明,这个理论的来源是多么久远。他们的结论从来不需要确切的证据,更不需要一个命题的成立,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必要条件,他们可能连懂也不懂。实际上,久远不代表正确、神圣,只能迎合一部分人盲目崇古的心理而已。

    《周礼·天官冢宰》:

    “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丸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 百拇医药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按:《周礼》里的花样比《洪范》里的花样要多一些,很多内容也被《黄帝内经》沿袭了,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缺长夏一季和甜味。这和五行的比附很不协调,后人就编出了长夏一季来和五行进行完整的比附。

    《礼记·月令》:

    “春,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夏,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溜,祭先心。
, http://www.100md.com
    秋,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冬,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按:《礼记》里所比附的内容更多一些,但是,还是没分出长夏一季,只让土孤零零地占据中央。因为《礼记》把每个季节都又分成孟、仲、季三个亚季,分出长夏,就不伦不类了。好在这个时候,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人那样死教条,非把一年分成五季不可。但所比附的内容,实在也牵强得很,没有任何必然性。就拿五脏来说,和《黄帝内经》里所比附的就完全不同。可见得是任意比附,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也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管子·水地》:

    “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 百拇医药
    按: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

    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

    脾发为鼻,肺发为窍。和《黄帝内经》完全不同。其中也没说心发为什么。

    《管子·四时》: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按:这里的方位,只有中央和土联系,其它四方和日月星辰联系,只有四季,没有长夏,各方的气和所生,和《黄帝内经》里所比附的,在五行上相同,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上则完全不同,《黄帝内经》里的比附,显然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改造,比附出了更多、更庞杂而无用的内容。

    (待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