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伤寒六书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05kb)。
<篇名>伤寒六书
书名:伤寒六书
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目录>
<篇名>伤寒琐言序
属性:医之为道,何道也?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恒者,可轻议哉!何则?夫药之性,能生人
亦能杀人。盖操之不得其要,则反生为杀矣。惟君子则然,心不苟,故其为业必精。及其临病,必
详以审,故能化悲痛为欢忻。小人之性忍以贪,贪则惟利是图,忍则轻忽视人命。逮及临病,则夸
以略,不察病之虚实,辄投瞑眩之药,不杀人也几希。吾固为君子之道也。予晚年得子,方逾弱冠,柔软多病,习懒不能自强,必非能受此道者。日夜痛心,惧夫吾殁之后,有病委之庸医,足可以伤
生灭性。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多病,不传以济生之道,一旦夭扎,祖宗之祀事绝矣,岂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迈殊甚,桑榆之日,岂能久照。日夜用心,以辑成《伤寒明
理续编》,论法虽略备,非有师承口诀,不能融会贯通于心。又着《琐言》一卷,文虽鄙俚,然言
简意到。其中包括仲景不传之妙,皆世所未尝闻见,剖露肺肝以罄其蕴奥,实升高之梯阶。当宝之
如珠玉,潜心玩绎搜索,以尽厥旨。有疑辄问,不可因循,务期日进高远。司马温公曰,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岂非
君子之道乎?汝宜服膺此训,敬慎而行之,他日倘能以斯道济人,亦君子也。若存心不古,以吾言
为妄谬,反以斯道杀人,负吾之用心,非吾之子也。
\x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余杭节 道人陶华书\x
<目录>
<篇名>明理续论序
属性:昔朱肱奉议着《伤寒百问》,书成经进,授医博士。其书付监刊行。道遇豫章名医宋道方因就
质之,宋为指驳数十条,肱罔然自失。由是书监不刊,事见《续易简方》。双钟李知先又为《歌括》、《八韵》二书,吾乡先辈例以为活人之书。(按∶《魏志·佗传》云出书一卷,此书可以活人,则
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伤寒论》是也。)朱、李二公虽知有仲景之书,不能臻其 奥,未足以
充活人之名。正统改元,余游京师,遇临江刘志善先生,授书一卷,指摘《百问》亦数十条。携以
南归,呈之松江赵景元先生。奉议之书,固
未尽善,而刘公所驳,似为大阙,后人无议为也。且仲景之书,流传既久,鱼鲁实多,微辞奥旨之
互见。残简断篇之后,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证候。然自汉魏以来,高人逸士所着,不传于
今者,何可胜数。因出示诸书,曰郭白云《伤寒补亡》、庞安常《卒病论》、韩 和《微旨》、杨
仁斋《伤寒类书》、王实《证治》,常器之、杨大授,凡此数种,皆有功于仲景,而东南医流所未
见也。景元亦自编一书,曰《伤寒类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户庭数月,因观成无己《明理论》只五十证,辩究详明。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比类附例,斟酌而损
益之,遂成一书,名曰《明理续论》,姑以自备遗亡,非敢传诸人也。虽朱公《百问》积平生之勤,尚不免后人之纷纭言之,予实何人,仍以数月而有所成。盖赖古人之成训,有以启发之。初学医之
士,或有所得焉,当有知予心者。乃记其所由于卷首云。
<目录>
<篇名>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属性:尝闻治身犹治兵。治兵者,必精孙吴之韬略,然后能侦虚实,谙奇正,而施攻守之方,治身者,必洞岐黄之奥旨,然后能察寒热,知标本,而施调剂之法。如舍昔人之着述而谈医,犹舍孙吴之兵
法而贾勇也,鲜有济矣。予观昔人之着,惟伤寒最详。但说愈详,而施之者愈溷。经候何以传变,阴阳何以运递,愚者暗于临证,智者逞于创奇。不知张仲景、郭白云诸君尽生平之力,而笔之于书,岂无所见。惟执一说而不究大全,斯妙义当前而莫睹矣。予少好医道,尝叹疾之有伤寒,犹兵之有
侵轶也,呼吸存亡,瞬息生死。因博求古今伤寒书,得陶氏节 六集,如所云明理论、家秘、琐言
与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者。凿乎通天地,和阴阳,调血脉,分营卫,即虚邪贼风,防之有法,临证施之,毫发不爽。诚回生之精义,仁寿之妙道也。故梓之以广其传焉。
\x时万历壬子岁夏月朔日太医院学生李存济题\x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
<篇名>辩张仲景伤寒论
属性: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深奥,桂枝、麻黄二汤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
愈而变重者,尝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而代之,然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予曰∶吁,难言也,请以经语证之。
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
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伤寒者,乃冬时感寒
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
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
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而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
和煦,风亦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证。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
他病可缓,故其为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此书传世久
远,遗帙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于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
附会。成无己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缺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
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尝叹《伤寒论》非全书,得其旨哉!
盖伤寒之国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治之一
差,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以此汤通治春
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曰∶伤寒发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二药
之分又何耶?曰∶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分焉。寒则伤荣,证乃恶寒发热而无汗,脉浮紧。盖浮
为在表,紧为伤寒,有寒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之,寒邪退而汗出表和
而愈矣。曰∶紧脉固为矣。脉之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缘太阳受
风,不能卫护,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脉见浮缓也。脉虽浮缓,其受寒则一,故亦宜桂枝辛温之药解
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者,二汤又难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 ......
<篇名>伤寒六书
书名:伤寒六书
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目录>
<篇名>伤寒琐言序
属性:医之为道,何道也?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恒者,可轻议哉!何则?夫药之性,能生人
亦能杀人。盖操之不得其要,则反生为杀矣。惟君子则然,心不苟,故其为业必精。及其临病,必
详以审,故能化悲痛为欢忻。小人之性忍以贪,贪则惟利是图,忍则轻忽视人命。逮及临病,则夸
以略,不察病之虚实,辄投瞑眩之药,不杀人也几希。吾固为君子之道也。予晚年得子,方逾弱冠,柔软多病,习懒不能自强,必非能受此道者。日夜痛心,惧夫吾殁之后,有病委之庸医,足可以伤
生灭性。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子多病,不传以济生之道,一旦夭扎,祖宗之祀事绝矣,岂为人父之道哉!某今年七十有七,衰迈殊甚,桑榆之日,岂能久照。日夜用心,以辑成《伤寒明
理续编》,论法虽略备,非有师承口诀,不能融会贯通于心。又着《琐言》一卷,文虽鄙俚,然言
简意到。其中包括仲景不传之妙,皆世所未尝闻见,剖露肺肝以罄其蕴奥,实升高之梯阶。当宝之
如珠玉,潜心玩绎搜索,以尽厥旨。有疑辄问,不可因循,务期日进高远。司马温公曰,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岂非
君子之道乎?汝宜服膺此训,敬慎而行之,他日倘能以斯道济人,亦君子也。若存心不古,以吾言
为妄谬,反以斯道杀人,负吾之用心,非吾之子也。
\x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余杭节 道人陶华书\x
<目录>
<篇名>明理续论序
属性:昔朱肱奉议着《伤寒百问》,书成经进,授医博士。其书付监刊行。道遇豫章名医宋道方因就
质之,宋为指驳数十条,肱罔然自失。由是书监不刊,事见《续易简方》。双钟李知先又为《歌括》、《八韵》二书,吾乡先辈例以为活人之书。(按∶《魏志·佗传》云出书一卷,此书可以活人,则
活人之名所由始,而仲景《伤寒论》是也。)朱、李二公虽知有仲景之书,不能臻其 奥,未足以
充活人之名。正统改元,余游京师,遇临江刘志善先生,授书一卷,指摘《百问》亦数十条。携以
南归,呈之松江赵景元先生。奉议之书,固
未尽善,而刘公所驳,似为大阙,后人无议为也。且仲景之书,流传既久,鱼鲁实多,微辞奥旨之
互见。残简断篇之后,先朱公既未知其文,又不知其证候。然自汉魏以来,高人逸士所着,不传于
今者,何可胜数。因出示诸书,曰郭白云《伤寒补亡》、庞安常《卒病论》、韩 和《微旨》、杨
仁斋《伤寒类书》、王实《证治》,常器之、杨大授,凡此数种,皆有功于仲景,而东南医流所未
见也。景元亦自编一书,曰《伤寒类例》,久未之成,不以示人。庚寅冬,予病,足不出户庭数月,因观成无己《明理论》只五十证,辩究详明。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比类附例,斟酌而损
益之,遂成一书,名曰《明理续论》,姑以自备遗亡,非敢传诸人也。虽朱公《百问》积平生之勤,尚不免后人之纷纭言之,予实何人,仍以数月而有所成。盖赖古人之成训,有以启发之。初学医之
士,或有所得焉,当有知予心者。乃记其所由于卷首云。
<目录>
<篇名>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属性:尝闻治身犹治兵。治兵者,必精孙吴之韬略,然后能侦虚实,谙奇正,而施攻守之方,治身者,必洞岐黄之奥旨,然后能察寒热,知标本,而施调剂之法。如舍昔人之着述而谈医,犹舍孙吴之兵
法而贾勇也,鲜有济矣。予观昔人之着,惟伤寒最详。但说愈详,而施之者愈溷。经候何以传变,阴阳何以运递,愚者暗于临证,智者逞于创奇。不知张仲景、郭白云诸君尽生平之力,而笔之于书,岂无所见。惟执一说而不究大全,斯妙义当前而莫睹矣。予少好医道,尝叹疾之有伤寒,犹兵之有
侵轶也,呼吸存亡,瞬息生死。因博求古今伤寒书,得陶氏节 六集,如所云明理论、家秘、琐言
与杀车槌、一提金、截江网者。凿乎通天地,和阴阳,调血脉,分营卫,即虚邪贼风,防之有法,临证施之,毫发不爽。诚回生之精义,仁寿之妙道也。故梓之以广其传焉。
\x时万历壬子岁夏月朔日太医院学生李存济题\x
<目录>伤寒琐言卷之一
<篇名>辩张仲景伤寒论
属性:客有过予而问之曰∶甚矣,伤寒之深奥,桂枝、麻黄二汤之难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
愈而变重者,尝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贤也,何其方之难凭,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参苏饮、和解散等平和之剂而代之,然亦未见其妙也。子盍与我言之。予曰∶吁,难言也,请以经语证之。
经曰∶冬气严寒,万类潜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皆能为
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肤,至
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以此言之,伤寒者,乃冬时感寒
即病之名。桂枝、麻黄二汤,为当时之伤寒设,与过时之温暑者,有何预焉?夫受病之原则同,亦
可均谓之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则不可混也。请略陈之。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者,四时
之正气也,以成生长收藏之用。风亦因四时之气,而成温凉寒热也。若气候严寒,风亦凛冽。天道
和煦,风亦温暖。冬时坎水用事,天令闭藏,水冰地冻,风与寒相因,而成杀厉之气。人触冒之,腠理郁塞,乃有恶风恶寒之证。其余时月,则无此证也。仲景固知伤寒乃冬时杀厉之气所成,非比
他病可缓,故其为言特详于此书而略于杂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实,则思过半矣。不幸此书传世久
远,遗帙颇多。晋太医令王叔和得于散亡之余,诠次流传,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论混经,未免穿凿
附会。成无己氏因之,顺文注释,并无缺疑正误之言,以致将冬时伤寒之方,通解温暑,遗祸至今
而未已也。温暑必别有方,今皆失而无征也。我朝宋景濂学士尝叹《伤寒论》非全书,得其旨哉!
盖伤寒之国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阳寒水之经。此经行身之后,自头贯脊,乃有头疼脊强,恶寒之证。在他经,则无此证矣。况此经乃一身之纲维,为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治之一
差,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故宜此二汤发散表中寒邪,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若以此汤通治春
温夏热之病,则误之甚矣。曰∶伤寒发于冬时,已闻命矣。邪之在表,为太阳经也。一经而有二药
之分又何耶?曰∶在经虽一,然则有荣卫之分焉。寒则伤荣,证乃恶寒发热而无汗,脉浮紧。盖浮
为在表,紧为伤寒,有寒则见,无寒则不见也。当用麻黄汤轻扬之剂发而去之,寒邪退而汗出表和
而愈矣。曰∶紧脉固为矣。脉之缓者,亦用桂枝汤又何耶?曰∶风则伤卫,卫伤则自汗。缘太阳受
风,不能卫护,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脉见浮缓也。脉虽浮缓,其受寒则一,故亦宜桂枝辛温之药解
散寒邪,腠理闭而汗止表和而愈。又有荣卫俱伤者,二汤又难用也,故复设大青龙汤。然此药难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20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