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63kb)。
<篇名>证治汇补
书名:证治汇补
作者:李用粹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87年
<目录>
<篇名>徐序
属性:陶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芳远裔者。莫过于撰述。故隐居
于修真之余。撰药总诀肘后方本草三书。唐司马子微所称阐幽前秘。击蒙后学人也。自炎帝尝草。轩皇
作经。降及后代。莫不有书。故世得其济。民无夭札。是则阐幽击蒙。端赖于撰述矣。苟无传书。虽善息脉如
俞跗。善处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将何以广其传。以共济群生哉。上海李惺 先生。才敏识精。以其
余学。傍究医术。息脉处方。有验精良。博采轩岐以来诸书。条贯辨晰。标奇举要。集为一编。命之曰证治汇
补。予读而嘉之。以为越人淳于。虽神奇难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鹊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
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症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疗之道少也。拙工抵滞。不能旁通。是
以病道少也。兹书别为八门。统以十事。参伍错综。应变无穷。何患其道少乎。钟律至微也。昔人以辨症切
脉比之。兵法至变也。昔人以制方用药比之。兹书十事之中。始于病因。终于方剂。临症施治。燎然于心目。
又何患其微且变乎。甚矣。惺 之施博而功大也。苏子瞻云。蜀有学医人费之谚。太仓公对诏问。曰。臣意
心不精脉。时时失之。不能全也。太仓公医之圣而至于神者也。心偶不精。犹或失之。况今之为医者乎。吾
愿读是书者。用心必精。毋驰于名。毋惊于利。学之万全。而后用之。不然。必费人矣。可不惧哉。
\x康熙辛未七月昆山弟徐秉义书\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夫书以载道。非博无由考其详。学以穷理。非约不能操其要。神明于博约之间。而精一之道坦然昭着矣。
岐俞之学。自皇古而递至兴朝。从庙堂而数夫草泽。千载群书。真足充栋。不患乎书不博。而患用书者骛
博也。不患乎说不约。而患立说者拘约也。何则。索隐之材。驾前哲而攻已成之论。庸常之质。守一家而泥
偶效之方。所以异学争鸣。同人互驳。求其贯通素难出入缓和者。几罕觏矣。予也谬叨家学。上参三坟之
典。下考往哲之书。审其异同。穷其辨论。始知古人立说。适所以相济而非相悖也。如仲景治冬寒。而河间
发明温暑。洁古理脾胃。而东垣发明内伤。子和攻痰饮。而丹溪发明阴虚。此六家者。古今称为医学之宗。
迨夫冬寒之论。至王安道而中寒伤寒始明。温暑之论。至巢元方而热病中暑方晰。内伤之论。得罗谦甫
而劳伤食伤乃别。痰饮之中。分湿痰燥痰。其帮助于隐君。阴虚之中。分真阴真阳。其论创自叔和。乃知古
人立说。各有一长。取其所长。合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广征万卷。恐多岐亡羊。专执一说。是守株
待兔。不若内遵经旨。外律诸家者为当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书而汇集之。删其繁而存其要。补其缺
而正其偏。每症列成一章。每章分为数节。其间首述灵素。示尊经也。下注书目。传道统也。冠以大意。提纲
领也。赘以管见。补遗略也。稿凡三易。辑成数卷。颜其端曰证治汇补。盖欲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补古人
之未备也。大概此集编次法。即为临症审治法。先以病因。详标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状也。次条目。审经络
也。次辨症。决疑似也。次脉象。凭折衷也。次治法。调虚实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药。HT 入门也。续以附症。
博学问也。终以方剂。与绳墨也。每症之中。首尾编次。皆列为十事。如是而大纲毕备。条理井然。合其章句。
前后相贯。分其节目。次第成章。庶几流览诵读。无太繁太简之弊。俾贤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 而
致之。是或继往开来之一助耳。但病机变化。诚难尽于纸上陈言。证治玄融。岂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
学。兹集少文。是知规矩不足尽匠氏之巧。够率无以喻射者之智。彼临机应变。必俟神圣通心。举错合宜。
方为化工在手。斯实望于世之君子。
\x时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题于杏花春雨书屋\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杂症刻本甚多。然繁者连篇累牍。虽详于议论。而有汗漫之失。简者短歌叶韵。虽便于记诵。而多缺略
之文。兹集汇合群书。采其至言。摘其要句。故节目多而不繁。法则备而不简。是幼学必读之书。亦壮行
不磨之范。
一、病机症状。变化多端。赖昔贤经历验过。各着简策。昭兹来学。故诸书之中。各有一得。而良法美意。存乎
其中。此集录其紧要。断章取义。所以有摘一二句者。有留一二法者。其余文无当者。则删而不录。
一、古今着书立说者。或垂心法。或载新论。或立奇方。是皆有功于来学。岂可没其声称。故每句每段每方
之下。必注明出处。传述渊源。间有未备。而余僭增一二以发明之。其下则注汇补二字。
一、医书之有灵素。犹儒家之五经也。故每章必首述经文。间有经中论症论法。支节分岐者。则亦编入因
症条内。盖取其条目井井。一览了然。易于分辨也。
一、每症章中。各题大意。病因病状。详列脉法治法。虽有种种段落。但取文理贯通。互相接续。俾读者明白
显易。便于记诵。抑且启其文思。非好为割裂也。
一、古来诸方。先辈或编为类方。或详为考论。虽有各刻。然究意尚未全备。盖方名繁杂也。兹集所选。但存
至当至正者。故附方特少。盖欲就乎正之途以示后世耳。然熟玩诸法。则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加减变
化。存乎其人。善将将者。亦不嫌其少矣。
一、用药之法。诸家书中。某症系某方。加减某药。然以一方而垂加减之法。则症候未备。莫若以一症而垂
加减之法。则取舍必详。故兹集每章另立用药之规。载备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
一、病有七事。曰病因。曰见症。曰脉象。曰经络。曰治法。曰用方。曰选药。兹集务欲辨明症候。审量治法。故
证治独详。
一、脉法为投治之本。故每章列证以后。先载脉之顺逆吉凶。以为学人入门之法。至于脉之体状。另有专本刊行。
一、伤寒传变。方法最严。另有特本。以俟续刻。此集不载。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
<篇名>中风
属性:\x大意\x
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内经)大法有四。曰偏枯。半身不遂也。曰风痱。四肢不举
也。曰风 。卒倒不语也。曰风痹。遍身疼痛也。(岐伯)四症为风家纲领。故首列之。
\x内因\x
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惟七情饮食。劳伤色欲。致真元耗散。荣卫空疏。邪乘
虚入。(用和)所以气虚之人。肝木不平而内风易作。(汇补)
\x外候\x
为卒中昏倒。为窜视 斜。为搐搦反张。为骨痛筋急。入经瘫痪。入络肤顽。(入门)暴喑暴昧。语言蹇涩。痰涎
壅盛 ......
<篇名>证治汇补
书名:证治汇补
作者:李用粹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87年
<目录>
<篇名>徐序
属性:陶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芳远裔者。莫过于撰述。故隐居
于修真之余。撰药总诀肘后方本草三书。唐司马子微所称阐幽前秘。击蒙后学人也。自炎帝尝草。轩皇
作经。降及后代。莫不有书。故世得其济。民无夭札。是则阐幽击蒙。端赖于撰述矣。苟无传书。虽善息脉如
俞跗。善处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将何以广其传。以共济群生哉。上海李惺 先生。才敏识精。以其
余学。傍究医术。息脉处方。有验精良。博采轩岐以来诸书。条贯辨晰。标奇举要。集为一编。命之曰证治汇
补。予读而嘉之。以为越人淳于。虽神奇难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鹊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
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症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疗之道少也。拙工抵滞。不能旁通。是
以病道少也。兹书别为八门。统以十事。参伍错综。应变无穷。何患其道少乎。钟律至微也。昔人以辨症切
脉比之。兵法至变也。昔人以制方用药比之。兹书十事之中。始于病因。终于方剂。临症施治。燎然于心目。
又何患其微且变乎。甚矣。惺 之施博而功大也。苏子瞻云。蜀有学医人费之谚。太仓公对诏问。曰。臣意
心不精脉。时时失之。不能全也。太仓公医之圣而至于神者也。心偶不精。犹或失之。况今之为医者乎。吾
愿读是书者。用心必精。毋驰于名。毋惊于利。学之万全。而后用之。不然。必费人矣。可不惧哉。
\x康熙辛未七月昆山弟徐秉义书\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夫书以载道。非博无由考其详。学以穷理。非约不能操其要。神明于博约之间。而精一之道坦然昭着矣。
岐俞之学。自皇古而递至兴朝。从庙堂而数夫草泽。千载群书。真足充栋。不患乎书不博。而患用书者骛
博也。不患乎说不约。而患立说者拘约也。何则。索隐之材。驾前哲而攻已成之论。庸常之质。守一家而泥
偶效之方。所以异学争鸣。同人互驳。求其贯通素难出入缓和者。几罕觏矣。予也谬叨家学。上参三坟之
典。下考往哲之书。审其异同。穷其辨论。始知古人立说。适所以相济而非相悖也。如仲景治冬寒。而河间
发明温暑。洁古理脾胃。而东垣发明内伤。子和攻痰饮。而丹溪发明阴虚。此六家者。古今称为医学之宗。
迨夫冬寒之论。至王安道而中寒伤寒始明。温暑之论。至巢元方而热病中暑方晰。内伤之论。得罗谦甫
而劳伤食伤乃别。痰饮之中。分湿痰燥痰。其帮助于隐君。阴虚之中。分真阴真阳。其论创自叔和。乃知古
人立说。各有一长。取其所长。合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广征万卷。恐多岐亡羊。专执一说。是守株
待兔。不若内遵经旨。外律诸家者为当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书而汇集之。删其繁而存其要。补其缺
而正其偏。每症列成一章。每章分为数节。其间首述灵素。示尊经也。下注书目。传道统也。冠以大意。提纲
领也。赘以管见。补遗略也。稿凡三易。辑成数卷。颜其端曰证治汇补。盖欲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补古人
之未备也。大概此集编次法。即为临症审治法。先以病因。详标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状也。次条目。审经络
也。次辨症。决疑似也。次脉象。凭折衷也。次治法。调虚实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药。HT 入门也。续以附症。
博学问也。终以方剂。与绳墨也。每症之中。首尾编次。皆列为十事。如是而大纲毕备。条理井然。合其章句。
前后相贯。分其节目。次第成章。庶几流览诵读。无太繁太简之弊。俾贤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 而
致之。是或继往开来之一助耳。但病机变化。诚难尽于纸上陈言。证治玄融。岂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
学。兹集少文。是知规矩不足尽匠氏之巧。够率无以喻射者之智。彼临机应变。必俟神圣通心。举错合宜。
方为化工在手。斯实望于世之君子。
\x时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题于杏花春雨书屋\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杂症刻本甚多。然繁者连篇累牍。虽详于议论。而有汗漫之失。简者短歌叶韵。虽便于记诵。而多缺略
之文。兹集汇合群书。采其至言。摘其要句。故节目多而不繁。法则备而不简。是幼学必读之书。亦壮行
不磨之范。
一、病机症状。变化多端。赖昔贤经历验过。各着简策。昭兹来学。故诸书之中。各有一得。而良法美意。存乎
其中。此集录其紧要。断章取义。所以有摘一二句者。有留一二法者。其余文无当者。则删而不录。
一、古今着书立说者。或垂心法。或载新论。或立奇方。是皆有功于来学。岂可没其声称。故每句每段每方
之下。必注明出处。传述渊源。间有未备。而余僭增一二以发明之。其下则注汇补二字。
一、医书之有灵素。犹儒家之五经也。故每章必首述经文。间有经中论症论法。支节分岐者。则亦编入因
症条内。盖取其条目井井。一览了然。易于分辨也。
一、每症章中。各题大意。病因病状。详列脉法治法。虽有种种段落。但取文理贯通。互相接续。俾读者明白
显易。便于记诵。抑且启其文思。非好为割裂也。
一、古来诸方。先辈或编为类方。或详为考论。虽有各刻。然究意尚未全备。盖方名繁杂也。兹集所选。但存
至当至正者。故附方特少。盖欲就乎正之途以示后世耳。然熟玩诸法。则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加减变
化。存乎其人。善将将者。亦不嫌其少矣。
一、用药之法。诸家书中。某症系某方。加减某药。然以一方而垂加减之法。则症候未备。莫若以一症而垂
加减之法。则取舍必详。故兹集每章另立用药之规。载备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
一、病有七事。曰病因。曰见症。曰脉象。曰经络。曰治法。曰用方。曰选药。兹集务欲辨明症候。审量治法。故
证治独详。
一、脉法为投治之本。故每章列证以后。先载脉之顺逆吉凶。以为学人入门之法。至于脉之体状。另有专本刊行。
一、伤寒传变。方法最严。另有特本。以俟续刻。此集不载。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
<篇名>中风
属性:\x大意\x
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曰。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内经)大法有四。曰偏枯。半身不遂也。曰风痱。四肢不举
也。曰风 。卒倒不语也。曰风痹。遍身疼痛也。(岐伯)四症为风家纲领。故首列之。
\x内因\x
人之元气强壮。荣卫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为害。惟七情饮食。劳伤色欲。致真元耗散。荣卫空疏。邪乘
虚入。(用和)所以气虚之人。肝木不平而内风易作。(汇补)
\x外候\x
为卒中昏倒。为窜视 斜。为搐搦反张。为骨痛筋急。入经瘫痪。入络肤顽。(入门)暴喑暴昧。语言蹇涩。痰涎
壅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3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