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古籍 > 中医书籍700本 > 正文
编号:11610507
576-医经国小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7kb)。

    <篇名>医经国小

    书名:医经国小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尝谓吴陵刘氏纯所辑玉机微义以发明之。复采集名论为初教之资也。并刻之。名曰医经

    国小。以传其书。首本草。次脉诀。次经络。次病机。次治法。次运气。凡六卷。一本于素问灵

    枢难经。及张仲景王叔和至近代刘守真张洁古李明之朱仲修诸家之书。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粹。以便初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凡善学人。皆务本。况医人之司命其可昧本而苟乎哉。学医者诚能熟究是编。融会于心。将所行皆正途。所用

    皆正法。触类长之。于几岁十全何有哉。此书非刘氏莫之为。非陈公亦莫之传。学医之幸。生民之幸也。纯字宗浓。吴陵人。其父叔渊。仲修之高弟。授受有自云。

    \x正统三年己未岁九月甲子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

    事庐陵杨士奇序\x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

    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医道斯立。秦越人演其精义述难经。

    汉张仲景论伤寒。用药定方。晋王叔和集次及撰脉经以示后学。意亦至哉。经去圣远。遗文

    错简。后学专方而惑意。幸唐太仆令王冰重整其义。启大法之幽玄。释神运之奥妙。析理于

    至真之中。俾学人遇诸审脉。用药去病。根本无贬损医之道明矣。而其为法。制胜伐其势。

    资化助其生。扶危定乱之功。本诸经论。知气识病。治理得焉。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

    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昔丹溪朱先生。以医鸣江东。家君

    亲从之游。领其心授。纯度。窃以先生之旨。辑其医之可法。本诸经论之精微。节目更为定

    次。歌语引例具图以便记习。至于脉诀之未备者。亦为增正。名曰医经国小。盖欲初学人。

    得以因流寻源而不蹈夫他歧之惑。有志于古神圣爱人济物之道者。其无诮愚以管窥而蠡测。或有未至。矜其志而加正焉。则不惟医道之幸。亦斯民之幸也。

    \x洪武二十一年冬十一月朔日吴陵刘纯序。\x

    <目录>

    <篇名>医之可法为问

    属性:李东垣先生曰。自伏羲神农黄帝而下。名医虽多。所可法者有几人哉。至于华氏之剖腹。王

    氏之针妖。术非不神也。后人安得而仿之。非若岐伯之圣经。雷公之炮炙。伊芳挚之汤液。箕

    子之洪范。越人之问难。仲景之伤寒。叔和之脉诀。士安之甲乙。启玄子之传注。钱仲阳之

    论议。洁古之方书。皆活法所可学人。岂千方万论。印定后人眼目者所能比哉。其间德高行

    远。奇才异士。与夫居缙绅。隐草野者。虽有一节一法之可观。非百代可行之活法。皆所不

    取

    也。予岂好辨哉。欲使学人观此数圣贤。而知所向慕而已。或有人焉。徒知广览泛诵。自以

    为多学。而用无益者。岂其知本欤。

    或问丹溪朱彦修先生曰。医之为事。切脉察病用药。先生必以读儒书者能之何也。曰。

    非四

    书无以穷理尽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无以穷阴阳造化功用。消长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

    理。孙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

    问曰。医书何先。曰必须先读内经。本草。脉经。非内经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

    非脉经何以诊候。然后却参诸家之说。

    又问仲景伤寒。出证见方。为医学之祖。亦先须看否。答曰。凡先入者为主。内经尽阴

    阳之

    妙。变化无穷。诸书皆出于此。如越人演八十一难。止得内经中一二。仲景取其伤寒一节。

    河间以热论变仲景之法。东垣以饮食劳役立论。恐先仲景书者。以伤寒为主。恐误内伤作外

    感。先东垣书者以胃气为主。恐误外感为内伤。先河间书者。以热为主。恐误以寒为热。不

    若先主于内经。则自然活泼泼地。

    问曰。今之医但看脉诀。以为诊视。越诸方书。便可治病。以为简便。先生之教读内经。虽

    识病无方可据。脉经千条万绪。难以抚寻。曰。正欲如此。人之生命至重。非积岁月之功。

    岂可便视人之疾。前人立论制方。有与内经意合者。有穿凿者。有立意偏者。有因病而以病

    人之虚实形气脉证而制方者。病之变化无穷。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

    有不同。不读内经。便欲据方施治。若有差误。死不复生。人虽不知。于心安乎。脉理精微。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展。岂高阳

    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邪。

    先生曰。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甚多。以推陈致新。

    泻火

    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治之。

    东垣之谓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

    益气等药治之。此亦前人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而地阴。西北之人

    阳气易降。东南之人阴气易升。苟不知此。而徒取其法。则于气之降者。固可以获效。,而

    于气之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当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取其长。又曰。阴不

    足而阳有余。因而思之。故人病气升者多。气降者少。是其验也。补其阴与阳齐等。则水火

    自然升降。所谓乾坤定位。而坎离交也。

    凡治病用药。以前人方论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须沉潜思绎。千条万绪。必求气之所在

    而取之。不过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穷通变化之妙。

    论曰。五运六气。内经备论。诸方所略。其理奥妙。未易造入。愿发明焉。曰。学医之

    初。

    且须识病机。知变化。论人形而处治。若便工于气运。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于某

    日。病为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人之脏腑。外应天地。司气司运。八风动静之变。人气

    应焉。岂不切当。苟不知此。为医未造其理。何以调之。杨太受常云。五运六气。须每日候

    之。记其风雨冥晦。而有应时作病者。有伏气后时而病者。有故病冲而动者。体认纯熟。久

    则自能造其至极。

    治病用药犹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若以执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

    少差也。

    先生曰。吾每治病。用东垣之药。效仲景处方。庶品味数少。则药力专精也。问曰。读素问

    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阙文讹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

    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

    问曰。素难之外。更看何书为要。曰。外感法重景。内伤法东垣。则仲景治法。更合内

    经。然于读书皆须览过。以长识见。

    问曰先生治病有证同而异治者。又非地土不同。老幼苦乐之异何也。曰。阴阳气运。参

    差不

    齐。赋生有浓薄。五气有偏胜。脏腑刚柔不同。用药以抑强扶弱取中而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11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