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89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38kb)。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篇题解释: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事物规律认识的科学抽象,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的运动规律及所呈现的各种表现,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等等。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由阴阳的运动来推动的。

    应:对应、适应、通应。象:指形象、征象、现象。

    阴阳应象: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各种现象与自然界四时五行阴阳的消长变化之象相通应。马莳说:"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大论,《素问》中篇名冠以"大论"的不多,除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外,只有"四气调神大论"和本篇,本篇称为"大论",可能是由于其内容既阐明了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运用,又论证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别是阐发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关系,丰富而广泛,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至为重要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篇,应予充分重视。

    由于本篇的内容是讨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取法于自然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病理,非常重要,所以以"阴阳应象大论"名篇。张志聪说:"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 主题思想:

    本篇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依据自然界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以及摄生防病、诊断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方法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论证,突出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

    教学内容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内容,"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价值;

    以阴阳理论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治、治则、养生、药食气味的规律,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

    运用取象比类方法对自然界事物和人体进行五行归类的"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

    目的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及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联系藏象理论理解形、精、气、味的转化关系,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联系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理解气味阴阳对药物应用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联系取象比类方法,理解"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理解"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的机理及临床意义;

    理解和调阴阳的养生学意义;

    掌握阴阳理论在诊法,治则中的临床应用;

    熟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府"、"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固其轻而扬之......气虚宜掣引之"。

    原文解析

    ◆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整体系统

    ◆ 取法阴阳阐明病理变化及调治之法

    ◆ 论诊治之道取法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原文一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原文二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原文三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于,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词解:

    天地之道: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变化之父母:物之渐变(量变)为化,物之突变(质变)为变。父母,根本、本原。变化之父母,即事物变化的根源。

    神时之府:神明,自然万物运行变化的内在动力。《淮南子·泰族训》云:"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谓之神明。"府,藏聚之所。 治病必求于本:本,这里指阴阳。人体疾病的形成是由于阴阳的失调,而治病的关键是协调阴阳,所以治病必求于本。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积,积聚。阳、阴,此处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的状态物质。即言使轻道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使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阳杀阴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阳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互变的现象,说明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张介宾注:"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如人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慄,本热而变寒也。故阴阳之理,极则必变。"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飱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飱泄。"

    胀:此指胸膈胀满。张介宾注:"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受阳热的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凝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生成为地气。可见天气的云来源于地气的雨,地气的雨产生于天气云。通过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说明阴阳互根、相互转化的道理。同时说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理。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指呼吸、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上窍,指耳、目、口、鼻。浊阴,指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下窍,指前后阴。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腠理,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浊阴,指精血津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