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00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47kb)。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篇题解释:

    生气即人的生命活力;通天,天即自然界,即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所以,高士宗说:"生气通天者,人身阴阳五行之气,生生不己,上通于天也。气为阳主生。故帝论阳气内藏,则承上卫外,可以通于天。伯谓阳主外,阴主内。阳外而复秘密;阴内而能起亟,对精固于内,而气立于外,可以上通于天,长有天命,故名生气通天论。"

    本篇及以上第一、二篇,列为课程之首是有一定意义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论述精气,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重点在于调神。这一篇阐述生气,包括阴、阳两个方面。这三篇是把精、气、神列在《素问》之首。我们体会到王冰的篇次排列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张志聪说:"所生之来谓之精,故首论精(第一篇),两精相搏谓之神,故次论神(第二篇);气乃精水中之生阳,故后论气(第三篇,即本篇)。"

    ◆ 本篇内容:

    人与自然相通的整体观,是本篇的主导思想,它包括下列几方面:

    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则是借天和太阳来比喻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作用。并以具体的病症"煎厥""薄厥"来说明阳气失常的病机、症状。

    指出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风四种病因侵袭人体后的病症都是损伤阳气。故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指出了阴阳两方面的关系及其协调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临床上无论是阴病和阳病,都不能忽略它的对方之阴和阳,这才是正确的。

    本篇论述了饮食五味对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五味太过,会伤五脏,这也是养生的内容。因而提出了"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等与饮食有关的病变,同时从饮食物气味两方面,说明气通乎天,可以养阳;味本乎也,可以养阴。但五味偏嗜,又可伤害五脏。

    本篇最后指出了四时发病的规律,"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不但是与第一篇、第二篇有关的论述近似,同时还是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基础。

    教学内容

    以人与自然相类比的方法,运用阴阳学说阐述生气通天论的整体观,并从生理、病

    理、养生等方面讨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以太阳比喻阳气,讨论人体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失常的病变、预后以及保养阳气的

    原则。

    论述人体阴阳的辩证关系,并列举饮食起居不慎致阴阳偏盛偏衰的病机病证,强调阴阳协调的重要性及阳气的主导地位。

    饮食化生阴精、五味入脏,偏嗜太过又能伤五脏的病理。

    目的要求

    掌握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阴阳之气相对宁静、协调以及重视阳气作用的观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深入理解饮食五味对人具有"养"和"伤"两重作用的观点,掌握五味偏嗜致病机

    理及其临床意义。

    掌握煎厥、薄厥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风、寒、暑、湿外感邪气致病特征、机理,了解痤、痱、、痔、瘘、肠、大偻、痈肿及风疟的病因病机。

    理解五味过食致伤,五脏功能失调的机理。

    熟记: "阳气者,若天于日......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故阳强不能密......发为痿厥。"

    原文解析

    ◆ 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相通,而为生命之根本

    ◆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 人体内阴气与阳气的相互关系

    ◆ 阴精的作用及五味所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人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内外相通,而为生命之根本

    原 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词解:

    六合:王冰注云:"谓四方上下也。"亦即宇宙之内。 九州:王冰注云:"九州,谓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为我国上古行政区。王逸《楚辞·九辩叙》谓:"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

    十二节:即人体双侧腕、肘、肩、踝、膝、髋十二个大关节。因其连属于骨,为人身之大的空穴处,故是神气游行较集中而畅达之所。 其生五,其气三:其,指自然界的阴阳。五,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三,即三阴三阳。其生五,其气三,意为自然界的阴阳,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为三阴三阳之气。

    苍天:张介宾注云:"天色深玄,故曰苍天。"此处是指整个自然界。 清净则志意治:净,通静。志意,此指人的精神活动。治,正常之意。如果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清静而无异常变化,则利于人的精神活动保持正常。

    此因时之序:根据四时之气变化而养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者。 传精神:传,同抟,聚也。谓专一精神,而无邪思妄想。

    服天气: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 通神明:通,此处作统一解。神明,此指多种多样而且奥妙的阴阳变化。通神明,即让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统一起来。

    卫气散解:此言人若不能遵循顺应自然变化的养生原则,则会使卫气不固而耗散解离。 释 义

    本段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以及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统一。强调指出,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正常而不乱,即"苍天之气清静",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说明,人们如果注重因时之序而养生,即使"有大风苛毒",亦"弗之能害",从而可以保持健康。但若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违背因时养生的原则,则会"自伤"其阳气,虽无强大外邪,却也难免于病。

    按 语

    人的生命之气与天地自然之气相互通应,密不可分,这是《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有关内容在《内经》中记载颇多,贯穿于养生、防治疾病等理论的各个方面。

    人类为万物之灵,虽与万物一样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而以自然界的物质为其生存条件,也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保持协调和适应,但是人之区别于其他万物者,在于适应自然方面具有主动性与自觉性。本段正是从时间(因时之序)、空间(天地、六合)及其他物质条件(九州、贼邪)等方面,概括地论证了人类应如何主动地适应自然规律而保持健康的道理。自然界的变化虽复杂多样,甚至人们在对它的认识上仍难免有"神明"莫测者,但就认识方法而言,却可以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尤以"阴阳"为本。对人体中的阴阳,本段则提出顺应自然"则阳气固",失之则"卫气散解",提示应以保养阳气作为养生的重点。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原 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4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