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心得十講》~第09讲 妇儿科常用的方剂.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77kb)。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着
~第09讲 妇儿科常用的方剂
有些患有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白带、久不受孕、恶阻等等,以及产后遗留的一些杂病的病人,往往到内科诊治。也有些小儿患咳嗽、哮喘、泄泻、发热、呕吐、吐乳、惊风等病,家长也常常带他们到内科求治。所以在临床上产生了"内、妇、儿科不分"的说法。这说明一些常见的妇科、儿科疾病,作为内科医师也应当熟悉,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更应如此。当然妇、儿专科医师对本科疾病的研究,更为深细,不是一般内科医师所能代替的。因为我在临床上也常遇到一般的妇儿科常见病患者来要求诊治,经过辨证论治,也能收到良好疗效。故本讲介绍一些妇儿科常用方剂,以应患者的一般需要。
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丹皮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麦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以上的用量为汉剂。我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时,常将用量改为:吴茱萸9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9克,党参6~9克,桂枝9克,阿胶6克(烊化),丹皮6~9克,生姜6克,甘草5克,麦冬6~9克,半夏6~9克。水煎服。
本方功能温经散寒,养血暖宫。主治妇人子宫虚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经不调,或赶前,或错后,或经来过多,或逾期不潮。兼治漏血不止,下午低热,手心烦热,少腹里急,唇口干燥,以及年过50,月经仍来潮等症。凡血分虚寒而经血不调者,皆可用以治疗。
方中以吴茱萸辛热温中,疏肝燥脾,暖冲脉,祛里急,善治下腹疼痛为主药。辅以归、芍养血调血;川芎血中气药,升阳开郁,行血活瘀;人参补脾肺之气,以助生化气血;桂枝温经通脉,配白芍能调和营卫缓急定痛,配吴茱萸温经散寒。又以丹皮泻血中伏火,通脉祛瘀;麦冬清心除烦,润肺化痰;阿胶养肝滋肾,止血祛瘀;半夏和胃健脾下逆气,止呕烦,甘草补脾胃,泻心火,共为佐药。以生姜辛温行阳,宣行经络为使药。
我曾用本方去人参、半夏,加川断炭15~30克、赤石脂12克(先煎)、艾炭30克,水煎服,治疗妇女年已50多岁,月经仍来潮,且量多。经服上方3剂即减少,7剂即愈。为了巩固疗效,又将汤药方3剂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2~3次。追访10余年未犯崩漏症。
也曾用本方去人参、半夏、麦冬,加炮美5克、紫石英12克(先煎)、香附9克、紫肉桂5克,治疗青中年妇女子宫寒冷、月经不调、久不受孕之症。
本方与《校注妇人良方》温经汤(当归、川芎、芍药、桂心、莪术(醋炒)、丹皮各1.5克,人参、牛膝、炙甘草各2克)比较;《金匮》温经汤偏于暖肝养血而温经散寒,调经、补血、止漏的效果比较好;《良方》温经汤偏于暖肾、活血而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较好,临床使用时用量可适当加重些。
我曾用《良方》温经汤去川芎、人参、牛膝,加桃仁9克、红花6克、三棱5克、川断炭15克、炒五灵脂10克、艾炭20~30克,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常收到良好效果,瘤体可缩小。无大量出血者,可去艾炭。反之如伴有子宫出血者,可再加棕炭20~30克、阿胶珠10克、赤石脂12~15克(先煎)。
芎归胶艾汤(《金匮要略》)
川芎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白芍四两、干地黄六两(原方无量,据《千金方》补入),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上记的药物用量及煎服法均为原书所记者,今人多改为今制使用。参考用量如下:川芎6克,阿胶9克(烊化),甘草5克,艾叶9克,当归9克,白芍12~15克,生地18~24克,水煎,分2次服。
本方又名"胶艾汤",也有的称"胶艾四物汤"。功能养血调经,止血安胎。主治妇女下元不足,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淋漓不断,或月经过多,或怀孕后下血,或妊娠腹中痛等症。方中以阿胶滋阴养血,固冲止血,艾叶暖宫安胎,止胎动下血,共为主药,故名胶艾汤,《金匮》文中也有此名你。当归、白芍、生地、川芎为后世的四物汤,功专养血调经,补冲任,安胎孕,且甘草配白芍更能缓急止痛,诸药共为佐使。本方的特点是主用于冲任不足的下血崩漏,胎动不安等症。 我曾治一中年妇人,怀孕已4个多月,近半个多月来子宫不断出血,腰腹略感发坠,到妇产科检查,谓胎儿正常,经注射止血剂未效。我诊其脉沉细滑数,舌苔略白厚微黄,诊为下元不足,阳精进入阴血(怀胎),阴受阳扰,胎前多热,血热妄行故发为胎漏,此属血虚夹胎热之证。治法滋养下元,固冲安胎,凉血止血,方用胶艾汤加减:桑寄生30克,川断炭30克,炒白术6克,子黄芩12克,苏梗12克,生地3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艾叶6克,阿胶12克(烊化),黄柏炭12克,共进12剂而安。
张某某,女,28岁,素日健康,但近半年来月经赶前,每月提前约10天左右,经色鲜红,略有口干渴,腰腿酸困,余无大苦。舌苔薄白,舌质微红,脉细滑略数。诊为血虚生内热,热扰血海,故月经提前来潮,其色鲜红无血块,而有口干渴之证。治法调经固冲,凉血止血。方宗胶艾汤出入:土地20克,川断18克,炒杜仲15克,当归
克,白芍12克,阿胶块12克(烊化服),艾炭20克,黄芩炭12克,补骨脂9克,水煎服。另用三七粉2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连进14付,月经按期来潮。嘱下月来潮前10天即服上方10付,使月经应期而至。照此服法,连用3个月,均在月经来前2周即服上方12剂,使月经每月按期来潮。自此治后,诸症痊愈,月经正常。
近代临床上常将本方用于先兆流产及产后子宫恢复不全而出血、月经赶前、月经过多等病属于血虚下元不足之证者。如用于安胎时,一般常加条黄芩9~12克、白术6~9克、桑寄生20~30克、川断12~18克。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三两、芍药(白芍)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三两,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为细末,每服3克温酒送服,一日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为汤剂应用,其用量如下:当归6~9克,白芍30~45克,茯苓12克,白术9~12克,泽泻15~25克,川芎6~9克。水煎分2次服。
功能养血益脾。主治妇人怀孕腹中绞痛和妇人腹中诸痛。妇女怀孕后,胎须血养。如血气不足,阴承于阳,肾反晦土,脾郁不伸,中焦气血不调,故产生急痛。方中以当归养血;白芍益血缓急而止痛;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扶助中运,并固胎元;泽泻泻其脾郁所滞之水湿;川芎辛窜舒达,以畅达欲伸之血气,共达养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疗妇女腹中绞痛、钝痛、抽痛、刺痛等各种腹痛症。这些患者都是经过西医检查,未找到器质性改变,各种化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能确诊的腹痛待查病人。用此方随证加减,常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经验方介绍如下,谨供参考。
当归10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川芎6克,元胡9克,炒五灵脂12克,乌药12克,炒小茴香6克。
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参30克、蒲黄10克(布包)、砂仁6克。
钝痛绵绵,疼痛范围较大,不易指出疼痛点者 ......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着
~第09讲 妇儿科常用的方剂
有些患有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白带、久不受孕、恶阻等等,以及产后遗留的一些杂病的病人,往往到内科诊治。也有些小儿患咳嗽、哮喘、泄泻、发热、呕吐、吐乳、惊风等病,家长也常常带他们到内科求治。所以在临床上产生了"内、妇、儿科不分"的说法。这说明一些常见的妇科、儿科疾病,作为内科医师也应当熟悉,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更应如此。当然妇、儿专科医师对本科疾病的研究,更为深细,不是一般内科医师所能代替的。因为我在临床上也常遇到一般的妇儿科常见病患者来要求诊治,经过辨证论治,也能收到良好疗效。故本讲介绍一些妇儿科常用方剂,以应患者的一般需要。
温经汤(《金匮要略》)
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丹皮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麦冬一升(去心)、半夏半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以上的用量为汉剂。我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时,常将用量改为:吴茱萸9克,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9克,党参6~9克,桂枝9克,阿胶6克(烊化),丹皮6~9克,生姜6克,甘草5克,麦冬6~9克,半夏6~9克。水煎服。
本方功能温经散寒,养血暖宫。主治妇人子宫虚寒,久不受孕,以及月经不调,或赶前,或错后,或经来过多,或逾期不潮。兼治漏血不止,下午低热,手心烦热,少腹里急,唇口干燥,以及年过50,月经仍来潮等症。凡血分虚寒而经血不调者,皆可用以治疗。
方中以吴茱萸辛热温中,疏肝燥脾,暖冲脉,祛里急,善治下腹疼痛为主药。辅以归、芍养血调血;川芎血中气药,升阳开郁,行血活瘀;人参补脾肺之气,以助生化气血;桂枝温经通脉,配白芍能调和营卫缓急定痛,配吴茱萸温经散寒。又以丹皮泻血中伏火,通脉祛瘀;麦冬清心除烦,润肺化痰;阿胶养肝滋肾,止血祛瘀;半夏和胃健脾下逆气,止呕烦,甘草补脾胃,泻心火,共为佐药。以生姜辛温行阳,宣行经络为使药。
我曾用本方去人参、半夏,加川断炭15~30克、赤石脂12克(先煎)、艾炭30克,水煎服,治疗妇女年已50多岁,月经仍来潮,且量多。经服上方3剂即减少,7剂即愈。为了巩固疗效,又将汤药方3剂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每日2~3次。追访10余年未犯崩漏症。
也曾用本方去人参、半夏、麦冬,加炮美5克、紫石英12克(先煎)、香附9克、紫肉桂5克,治疗青中年妇女子宫寒冷、月经不调、久不受孕之症。
本方与《校注妇人良方》温经汤(当归、川芎、芍药、桂心、莪术(醋炒)、丹皮各1.5克,人参、牛膝、炙甘草各2克)比较;《金匮》温经汤偏于暖肝养血而温经散寒,调经、补血、止漏的效果比较好;《良方》温经汤偏于暖肾、活血而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除血室寒凝,效果较好,临床使用时用量可适当加重些。
我曾用《良方》温经汤去川芎、人参、牛膝,加桃仁9克、红花6克、三棱5克、川断炭15克、炒五灵脂10克、艾炭20~30克,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常收到良好效果,瘤体可缩小。无大量出血者,可去艾炭。反之如伴有子宫出血者,可再加棕炭20~30克、阿胶珠10克、赤石脂12~15克(先煎)。
芎归胶艾汤(《金匮要略》)
川芎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白芍四两、干地黄六两(原方无量,据《千金方》补入),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上记的药物用量及煎服法均为原书所记者,今人多改为今制使用。参考用量如下:川芎6克,阿胶9克(烊化),甘草5克,艾叶9克,当归9克,白芍12~15克,生地18~24克,水煎,分2次服。
本方又名"胶艾汤",也有的称"胶艾四物汤"。功能养血调经,止血安胎。主治妇女下元不足,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淋漓不断,或月经过多,或怀孕后下血,或妊娠腹中痛等症。方中以阿胶滋阴养血,固冲止血,艾叶暖宫安胎,止胎动下血,共为主药,故名胶艾汤,《金匮》文中也有此名你。当归、白芍、生地、川芎为后世的四物汤,功专养血调经,补冲任,安胎孕,且甘草配白芍更能缓急止痛,诸药共为佐使。本方的特点是主用于冲任不足的下血崩漏,胎动不安等症。 我曾治一中年妇人,怀孕已4个多月,近半个多月来子宫不断出血,腰腹略感发坠,到妇产科检查,谓胎儿正常,经注射止血剂未效。我诊其脉沉细滑数,舌苔略白厚微黄,诊为下元不足,阳精进入阴血(怀胎),阴受阳扰,胎前多热,血热妄行故发为胎漏,此属血虚夹胎热之证。治法滋养下元,固冲安胎,凉血止血,方用胶艾汤加减:桑寄生30克,川断炭30克,炒白术6克,子黄芩12克,苏梗12克,生地3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艾叶6克,阿胶12克(烊化),黄柏炭12克,共进12剂而安。
张某某,女,28岁,素日健康,但近半年来月经赶前,每月提前约10天左右,经色鲜红,略有口干渴,腰腿酸困,余无大苦。舌苔薄白,舌质微红,脉细滑略数。诊为血虚生内热,热扰血海,故月经提前来潮,其色鲜红无血块,而有口干渴之证。治法调经固冲,凉血止血。方宗胶艾汤出入:土地20克,川断18克,炒杜仲15克,当归
克,白芍12克,阿胶块12克(烊化服),艾炭20克,黄芩炭12克,补骨脂9克,水煎服。另用三七粉2克,分两次随汤药冲服。连进14付,月经按期来潮。嘱下月来潮前10天即服上方10付,使月经应期而至。照此服法,连用3个月,均在月经来前2周即服上方12剂,使月经每月按期来潮。自此治后,诸症痊愈,月经正常。
近代临床上常将本方用于先兆流产及产后子宫恢复不全而出血、月经赶前、月经过多等病属于血虚下元不足之证者。如用于安胎时,一般常加条黄芩9~12克、白术6~9克、桑寄生20~30克、川断12~18克。
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三两、芍药(白芍)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三两,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为细末,每服3克温酒送服,一日3次。)
近世多把此方作为汤剂应用,其用量如下:当归6~9克,白芍30~45克,茯苓12克,白术9~12克,泽泻15~25克,川芎6~9克。水煎分2次服。
功能养血益脾。主治妇人怀孕腹中绞痛和妇人腹中诸痛。妇女怀孕后,胎须血养。如血气不足,阴承于阳,肾反晦土,脾郁不伸,中焦气血不调,故产生急痛。方中以当归养血;白芍益血缓急而止痛;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扶助中运,并固胎元;泽泻泻其脾郁所滞之水湿;川芎辛窜舒达,以畅达欲伸之血气,共达养血益脾、止痛安胎之效。
我常用本方治疗妇女腹中绞痛、钝痛、抽痛、刺痛等各种腹痛症。这些患者都是经过西医检查,未找到器质性改变,各种化验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能确诊的腹痛待查病人。用此方随证加减,常常取得良好效果。今把经验方介绍如下,谨供参考。
当归10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川芎6克,元胡9克,炒五灵脂12克,乌药12克,炒小茴香6克。
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已者,加丹参30克、蒲黄10克(布包)、砂仁6克。
钝痛绵绵,疼痛范围较大,不易指出疼痛点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7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