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kb)。
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解放军306医院 作者:海涌 2007-1-27 14:53:50 点击:6 次 发表评论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治疗是颈椎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要介绍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1. 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Sheeyan等选择颈前下颌骨下缘斜行小切口暴露C1,2椎体进行了解剖学可行性试验。这种手术方法可以在清楚暴露上颈椎时不牵拉喉上神经和舌下神经,手术中可将切口向下延长至中下颈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经原经口咽入路。Daniel等通过动物实验比较颈前路动力钢板和其他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试验组使用E-plate等动力钢板固定C56,ABC等普通钢板固定C45;对照组采用两节段普通钢板固定。结果示动力钢板与普通钢板在行颈前路融合时差别不大。Hironobu等比较了15例颈前路融合和18例后路椎板成形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平均随访15年和10年。结果示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神经神经功能改善上无差异。颈前路融合者中有3例再手术;后路椎板成形术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5例出现顽固性疼痛,无需二次手术者。作者指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可行颈前路融合术,多节段突出或合并颈椎管狭窄者需行后路椎板成形术。
2.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Jensen等取出在人和猩猩体内生长了8-10个月的Bryan人工椎间盘研究其内新骨的再生情况。大体观察发现新骨已经通过多孔的涂层向内生长,组织学染色上显示为蓝色的成骨区域面积占10-15%,骨内生率约为30.1%。新骨生长无方向性,所以人工椎间盘术后不易致塌陷。Anton等在10例颈椎标本上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椎前路融合时融合节段椎体旋转、屈伸及侧弯等活动时和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压力负荷和活动范围的差别。结果显示两者在术后椎体旋转,屈伸及侧弯活动时两种方法有差别,但上下节段椎间盘负荷无差别。Lafuente等比较了46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融合术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术后6周,6月和1年时分别采用VAS,SF-36和颈椎不适指数(NDI)随访患者术后病情,采用改良的Odom标准加以分类,结果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比颈前路融合术好。Gwynedd等对20例单节段或者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颈椎运动学状态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示颈椎运动情况术后保持良好,椎体旋转,椎间盘高度,椎体移位等在手术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eung等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症的发生率作了一个临床调研,选择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90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16例(17.8%)的患者出现了异位骨化症,其中有6例程度超过3-4级,术后12个月有10位患者(11%)的人工椎间盘出现了低于2度的移位。作者分析后认为年龄和性别是此症的危险因素,老年男性患者此症的发生率较高 ......
颈椎病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解放军306医院 作者:海涌 2007-1-27 14:53:50 点击:6 次 发表评论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治疗是颈椎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要介绍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1. 颈椎前路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Sheeyan等选择颈前下颌骨下缘斜行小切口暴露C1,2椎体进行了解剖学可行性试验。这种手术方法可以在清楚暴露上颈椎时不牵拉喉上神经和舌下神经,手术中可将切口向下延长至中下颈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经原经口咽入路。Daniel等通过动物实验比较颈前路动力钢板和其他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试验组使用E-plate等动力钢板固定C56,ABC等普通钢板固定C45;对照组采用两节段普通钢板固定。结果示动力钢板与普通钢板在行颈前路融合时差别不大。Hironobu等比较了15例颈前路融合和18例后路椎板成形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平均随访15年和10年。结果示两种手术方法在术后神经神经功能改善上无差异。颈前路融合者中有3例再手术;后路椎板成形术者中有1例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5例出现顽固性疼痛,无需二次手术者。作者指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可行颈前路融合术,多节段突出或合并颈椎管狭窄者需行后路椎板成形术。
2.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Jensen等取出在人和猩猩体内生长了8-10个月的Bryan人工椎间盘研究其内新骨的再生情况。大体观察发现新骨已经通过多孔的涂层向内生长,组织学染色上显示为蓝色的成骨区域面积占10-15%,骨内生率约为30.1%。新骨生长无方向性,所以人工椎间盘术后不易致塌陷。Anton等在10例颈椎标本上比较颈椎间盘置换和颈椎前路融合时融合节段椎体旋转、屈伸及侧弯等活动时和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的压力负荷和活动范围的差别。结果显示两者在术后椎体旋转,屈伸及侧弯活动时两种方法有差别,但上下节段椎间盘负荷无差别。Lafuente等比较了46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前路融合术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术后6周,6月和1年时分别采用VAS,SF-36和颈椎不适指数(NDI)随访患者术后病情,采用改良的Odom标准加以分类,结果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比颈前路融合术好。Gwynedd等对20例单节段或者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颈椎运动学状态进行了24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示颈椎运动情况术后保持良好,椎体旋转,椎间盘高度,椎体移位等在手术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Leung等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症的发生率作了一个临床调研,选择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90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16例(17.8%)的患者出现了异位骨化症,其中有6例程度超过3-4级,术后12个月有10位患者(11%)的人工椎间盘出现了低于2度的移位。作者分析后认为年龄和性别是此症的危险因素,老年男性患者此症的发生率较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TXT附件(4kb)。
闂勬劒绨張宥呭閸c劌甯囬崝娑崇礉缂冩垹鐝柈銊ュ瀻娣団剝浼呴崣顏冪返閻栧崬绺炬导姘喅閹存牗婀佹稉鈧€规氨袧閸掑棛娈戝▔銊ュ斀娴兼艾鎲冲ù浣筋潔閵嗭拷
濮濓拷 txt閸忋劍鏋� 闂団偓鐟曪拷 5 缁夘垰鍨庨敍鍫濆帳鐠愯鏁為崘宀€娅ヨぐ鏇炴倵濮e繐銇夐崣顖欎簰妫板棗褰�10娑擃亞袧閸掞拷閿涘鈧拷
閺傚洨鐝烽悧鍫熸綀鐏炵偘绨崢鐔绘啿娴f粍娼堟禍鐚寸礉閼汇儲鍋嶇拋銈勮礋濮濄倖鏋冩稉宥呯杹鐞氼偅鏁硅ぐ鏇氱返婢堆冾啀閸忓秷鍨傞梼鍛邦嚢閿涘矁顕柇顔绘閹存牜鏁哥拠婵嬧偓姘辩叀閹存垳婊戦敍灞惧灉娴狀剚鏁归崚浼粹偓姘辩叀閸氬函绱濇导姘辩彌閸楀啿鐨㈤幃銊ф畱娴f粌鎼ф禒搴㈡拱缂冩垹鐝崚鐘绘珟閵嗭拷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閹恒劌鐡ㄧ紒娆愭箙閸欙拷
閸旂姴鍙嗛弨鎯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