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04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3kb)。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篇题解释:

    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故名曰"太阴阳明论"。马莳曰:"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

    ◆ 主题思想:

    本篇从经脉络属,生理功能及受邪后发病的特点等方面,广泛地讨论了脾与胃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脾胃表里相合,为后天之本的理论。

    ◆ 主要内容:

    讨论了脾胃两脏阴阳异位,有虚实不同的生理特点,指出脾为阴,胃为阳;阴主内,阳主外;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

    论述了脾胃两脏感邪受病的不同,指出六淫之邪,先伤于阳;饮食起居失常,病生于

    阴。六淫之邪中,风邪先伤于上,湿邪先伤于下。

    提出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之末的论点;并例举四肢不同的病证,说明脾胃对维持人

    体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脾与胃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的不同生理特点。

    从脾胃受邪、发病的不同特点,提出"阳道实、阴道虚"的观点。

    从"脾病而四肢不用",论述脾"为胃行其津液"及脾主四肢的生理功能。

    "脾不主时"。

    目的要求

    结合《素问·五藏别论》有关内容,掌握脾胃有阴阳、虚实、逆从不同

    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实践,理解"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理解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含义,以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

    其临床意义。

    从"脾不主时"但又"常以四时长四脏"的含义,理解脾胃为后天之

    本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原文解析

    ◆ 脾胃阴阳异位,虚实不同的生理特点

    ◆ 脾不主时与脾主四肢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脾胃阴阳异位,虚实不同的生理特点

    原 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词解:

    阴阳异位:一指经脉循行有上行下行之异,如王冰注:"脾脏为阴,胃腑为阳,阳脉下行,阴脉上行。"二指脏腑阴阳所主不同,如张介宾注:"脾为脏,阴也。胃为腑,阳也。阳主外,阴主内;阳主上,阴主下,是阴阳异位也。"两说互为发明。 更虚更实:春夏为阳,阳明之气与之相应,故春夏季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为阴,太阴之气与之相应,故秋冬季太阴实而阳明虚。

    更逆更从:春夏为阳,阴盛为逆,阳盛为从;秋冬为阴,阳盛为逆,阴盛为从。 或从内,或从外:言经脉循行不同,如杨上善注:"手三阴,从内向外也;手三阳,从外向内也。足之三阴,从外向内;足之三阳,从内向外也。"

    阳道实,阴道虚:

    ①从天地阴阳解: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

    ②从外感内伤发病解: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

    ③从脾胃解:脾病多虚,宜用补法,阴道虚;胃病多实,多用泻法,阳道实。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张介宾注:"贼风虚邪,外伤也,故阳受之而入腑;饮食起居,内伤也,故阴受之而入脏。"

    不时卧:《甲乙经》作"不时卧"。即应睡而不能入睡。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天气,清阳之气。地气,水谷之气。喉司呼吸,肺气所出,故喉主天气;咽纳水谷,下通于胃,故咽主地气。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风为阳邪,故人体阳分受之;湿为阴邪,故人体阴分受之。同气相求也。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张志聪注:"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时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

    语 译

    黄帝问道:太阴经和阳明经互相之间有表里配合的关系,是脾和胃所隶属的经脉。这两条经脉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太阴经是阴经,阳明经是阳经,两条经脉的走行部位不一样;在和四季气候的配合上,也有或虚或实,或顺从或违背的区别;从发病原因上看,两者也不相同,有的以内部因素为主,有的以外部因素为主。所以产生的疾病不同,而病名也就相异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说说它们之间的不同情况。岐伯说:所谓阳,好象天气一样,是人体的外卫;所谓阴,好象地气一样,是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营养的源泉,所以是人体的内护。阳气性质刚强,主管人体外部,外邪入侵往往首先侵犯人体属阳的经脉,造成邪气亢盛为主的实证,所以说"阳道实";阴气性质柔润,主管人体的内部,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使机体内部失调,多造成内在阴气损伤的虚证,所以说"阴道虚"。病邪侵犯阳经后往往进一步入侵六腑;而阴经的病变则常常进一步影响到五脏。病邪侵入六腑造成的病变,可以见到身体发热,睡眠不安,气喘等症状;而病在五脏,则可能见到脘腹发胀、胸闷、消化不良的腹泄,或者发展成为"肠澼"病。喉是主管呼吸的,与天气相通;咽是纳入食物的,所以主管地气。属阳的经脉容易受风邪的侵袭;而属阴的经脉则容易被湿邪伤害。足的三条阴经从足部向上行走到头部,而手的三条阴经从胸部向下行走,沿着臂膀到达手指的尖端;手的三条阳经从手指尖端开始向上行走到头部,而足的三条阳经从头部向下行走到足部。所以,阳经的病邪,先向上行走到极点,再往下行走;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走到极点,再往上行走,风邪侵犯人体,往往先造成人体上部的病变;湿邪侵犯人体,则多数先造成人体下部的病变。

    释 义

    本节以太阴、阳明为例,阐述了阴、阳不同之理。阴经、五脏主里属阴,阳经、六腑主外属阳,部位各异;脏腑经脉之阴阳不同,故与四时气候通应互有逆从、虚实;阴经、阳经的循行有从内而外、从外而内之别,所以阳者主外,有盈有实的特点;阴者主内,有藏有虚的特点。

    因此,阴经、五脏和阳经、六腑的发病规律有别:其一,六淫之邪从外而入,多为阳热有余之证,而有身热、不得卧、喘呼诸症;饮食起居不慎,病从内生,多为里阴不足之证,而见胀、飱泄、肠澼诸疾。其二,疾病的发展趋向,病随气转,故阳经之病,上行日久转趋于下;阴经之病,下行日久转趋于上。其三,邪气袭人,同类相聚,故风为阳邪而易伤上、伤阳、伤胃;湿为阴邪而易伤下、伤阴、伤脾。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脾不主时与脾主四肢

    原 文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

    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