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方剂心得十讲 > 正文
编号:11611416
《方劑心得十講》~第04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39kb)。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着

    ~第04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最容易伤人,所以祛风的方剂也为临床所常用。但风邪为病,又有外风、内风、虚风等不同;在与脏腑结合起来发生病变时,又有肝风、肾风、心风、肠风等区别;与六淫相合,又有风痰、风湿、风寒、风寒湿、风火、风燥、暑风等差异。风邪又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凡是变化多,发病快,时发时止的一些疾病,也常与风邪有关。从近些年来的经验体会来看,西医诊断的某些过敏性疾病,也往往属于中医的"风"邪为病。另外,风邪为病还有:瘙痒、抽搐、振掉、眩晕等特点,凡有这些症状的病证,也常与风有关。总之,应用祛风的方剂时,要注意区分其各种不同,以便与其他方剂或治则结合应用。

    "寒"邪致病,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并且变化也很复杂。先师张仲景有《伤寒论》专着,来论述伤寒病的变化,给后世垂方立法,千古不磨。在杂病中寒病也不少,它具有疼痛、凝涩、畏冷、清稀、积症、收引、挛缩、发凉、深侵入肾、四肢厥逆等特点。故前人又有祛寒法的方剂。但寒邪也有表里、气血、经络、皮肤、筋骨等的不同,应用祛寒剂时要注意辨证,还要注意变化和兼挟等的不同情况,灵活使用。

    "湿"性粘腻、重浊,湿聚还能为痰、为水,又可以与风、热、寒、暑等邪兼合为病。外湿常与风、寒、暑相合,内湿则常与脏腑正气的不足有关,或为外湿误治而入里。湿邪还有迁延留连难愈的特点。 总而言之,祛风、祛寒、祛湿之剂的应用,虽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但又要分析它们常与何邪相兼为害,更要注意正气的强弱和疾病的转化,例如寒郁可以化热,风邪可能化燥,湿邪可以化热,表邪可以入里,里邪可出表外达等等。时时不要忘记"辨证论治"。

    风引汤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因《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等等。言皆有据,莫衷一是。然而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故清?汪昂说:"抑亦门外揣摩云尔也。"(引自《金匮要略辑义》)中医学术最大特点是与临床密切结合,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与方药的准则。我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治疗中风病,确有较好的效果,希大家遵照辨证论治的精神,随证选用,以使这一古方广为今人解除病苦。

    注意,虚寒证者不可用此方。

    天麻丸(张洁古)

    天麻180克、牛膝180克(二药用酒同浸三日,焙干用)、萆薢180克、元参180克、杜仲210克(酒炒去丝)、全当归300克、羌活300克、独活150克、炮附子30克、生地黄500克(有一方无独活)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病重者可加至100丸,清晨空腹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次。

    本方为养血、祛风、补肾、壮筋骨之剂。可用于治疗肾经虚热生风,筋脉牵掣,遍身疼痛,手足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方中虽然重用生地、当归补肾养血为主药,但其妙用全在天麻、牛膝同浸同焙,以使风痰浊湿下降而不上逆作为辅药。又以萆薢、杜仲益肾、祛风湿、壮筋骨,玄参养肾阴壮水以制火,附子补肾阳温经以通络,又可使生地、玄参之"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竭",共为佐药。更以羌独二活祛太阳风、搜少阴伏风以驱除风邪为使药。诸药扶正祛邪,标本合治,具有养血、祛风、壮筋骨、补肾固本之功能。

    近些年来,临床上以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由肾虚风动而出现头晕目花、头重脚轻、两腿无根、肢体麻木或抽痛的高血压病(血压不高的也可服用)。可再酌加生赭石、生石决明、钩藤、泽泻、桑寄生、菊花之类的药物。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本方中补肾药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在治疗眩晕、耳鸣以及神经衰弱等病出现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腰腿酸软、全身倦怠等症状,经辨证属于肾虚证者,常用此方加生石决明30克(先煎),养肝阴而潜肝阳,兼能明目;加远志10~12克,夜交藤15~20克,交通心肾而安神;灵磁石15~25克(先煎),纳肾气而治耳鸣;菊花10克,钩藤15~20克,祛风明目,配合天麻而除头晕。将原方药物参考其比例约减少20倍,作为汤剂煎服,每收良效。请参考试用。

    本方与风引汤(用量加倍)相合,再加生石决明250克、比橘红180克、泽泻180克、钩藤180克,作为丸药,对年过45岁以上之人经常出现头晕眼花、头胀头痛、耳鸣健忘、腰酸膝软、两脚无根,或血压时常偏高,或肢体、手指、足趾时有麻木、欲作中风者,经常服用此丸,可有治疗和预防中风的作用(血压不高有上述诸症者,也可以用)。

    本方与天麻散(《卫生宝鉴》方:天麻、半夏、茯苓、白术,共为细末,每用3~4克,姜汤水送服)均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但本方主用于肾虚、血虚而虚风内动之证,天麻散则主用于痰浊内盛,风痰上扰之证。中风病名虽同,但二方所主之证却不同,临症者必须加以辨认,以免误治。

    附注:古人书中还有一方无独活,而方中之羌活要求用独本者(即独一茎者),谓此"即真独活,不必更加也。"附此供参考。

    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杭芍15克、元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方中石药及贝骨药,近些年多"先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3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