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611908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9kb)。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篇题解释:

    本篇首先论述六六之节(六十日为一甲子,一年六个甲子,共三百六十日)和九九制会(谓人与地之九州、九窍、九脏为准度以配合天之六六之节),属于运气学说,其次讨论了脏象,阐述脏腑的功能与四时的关系,所以称"六节藏象论"。

    ◆ 本篇内容:

    本篇首先讨论天地日月运行以成岁、月的规律及与人的关系。其中多为运气内容,基本精神与七篇大论同。

    本篇指出了"藏象"二字。但文中的藏象概念不仅指实质脏器,更重要的是指脏器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是以五脏为中心,并作了与体表与自然界的联系。如本文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联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本文特别提出"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论点,虽然临床还没找出它的指导价值,但它总有一定的意义存在。有待于今后加以研究。

    教学内容

    "藏象"的概念、各脏腑的功能及外应时令与阴阳属性。

    以脉象讨论脏腑三阴三阳六气,以及人迎寸口脉象异常亢盛的主病、病位与病性。

    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中医脏腑名称的含义。

    掌握五脏的性能、其华、其充、阴阳属性、四通时通应及其临床意义。

    通过对五脏阴阳属性的文字错简校勘,理解五脏阴阳属性的意义。

    通过对"十一脏取决于胆"的不同学术见解,理解胆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原文解析

    ◆ 论天之六节

    ◆ 论人之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天之六节

    原 文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词解: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指阴阳之气。形,即有形之万物。变,此言阴阳多少之变化。正名,即正定其名称。有形之物皆由阴阳二气合化而成,各因其阴阳气之多少而确定为不同的名称。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吴崑注:"五脏各有嗜欲,声色臭味各有所通,而入五脏也。"如青色、酸味入通于肝,白色、辛味入通于肺之类。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同饲。五气,即寒、暑、燥、湿、风,此指自然界之清气,亦即供人呼吸之气。五味,即由地气所生之酸、苦、甘、辛、咸,此指饮食而言。 五色脩明,音声能彰:脩,同修。修明,明润的意思。张介宾注:"五气入鼻,由喉而藏于心肺,以达五脏,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著。"

    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液,言后天所生成之精气,为神的物质基础之一。张介宾注云:"五味入口,由咽而藏于肠胃,胃藏五味,以养五脏之气,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气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于是耳。" 释 义

    万物皆由天地之气合化而成,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承,阴阳交泰乃化生有形之物。然而天有六气之变化不止,地有五行之气运转不停,故其相交有千万种之不同。因而所生之物,阴阳各有多少,并因之而具有不同的形质。又因其形质而正定其名,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以及阴中之阳、阳中之阴诸类。举植物为例言之,其有青、赤、黄、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以应五行。至于五色相杂交融,则变化繁多而"不可胜视";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滋味,与五行相应,而五味相遇,生克变化尤多,故人不可能尝遍。人身之五脏也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相应,故其嗜欲不同,而五气、五味、五色分别宜入通于五脏。举其要者,寒暑五气为阳,上受于天,乃先藏于上焦心、肺,而后达于五脏;酸辛五味为阴,下受于地,乃先藏于肠胃,化为津液以养五脏之气。人之生命以五脏为中心,其音声面色赖心肺之气所充,"神"则由五脏精气所化。天气、地气之生化,关键在于通畅调和,故云:"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

    原 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词解:

    生之本,神之变:张介宾注:"心为君主而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心藏神,神明由之以变化,故曰神之变"。张志聪注:"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前者从心为君注,后说从心主血解,义皆通。又《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律以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则作"处"为是。处,即居处之意。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前"阳"字指部位,后"阳"字指功能特性。心居上焦,胸中为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但其性主收敛、肃降,应于秋气。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而言,当为"少阴"。《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 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罢极之本:罢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以"罢"通熊羆之"羆",其义为胜。羆,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 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有少阳生发之性,故称"少阳"。但其位居下焦,故应作"阴中之少阳"。《甲乙经》、《太素》均作"阴中之少阳"。

    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六腑对水谷精微之气与糟粕的升降运化而言,受纳水谷而化生精微,将糟粕排泻而出。 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到达、往复之意。此以脾脏性质为主而概括胃、肠、三焦、膀胱诸腑。脾居中焦大腹,其气转枢,交通上下,使周身气面得以升降往复,故称"阴中之至阴"。

    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众说不一,而以"十一"乃"土"字之误的观点较妥。 释 义

    以万物阴阳多少而正定其名称的观点为依据,进一步论证人体脏腑之阴阳。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中心,而联系六腑、百骸、气血、精神形成统一体。五脏虽藏于体内,但因各有阴阳多少不同,而分别应于四时阴阳之气。

    对五脏阴阳的确定,依据如下两个标准。其一,所在位置,即在膈上胸中都皆为阳,包括心、肺二脏。在膈下腹中者为阴,即肝、脾、肾三脏。其他诸腑也在腹中,也属于"阴"之类。其二,功能特点及性质,凡以上升为主者属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3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