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2kb)。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尚未确仍为冠心病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其有无症状的ST段改变,解释为心肌缺血应当慎重,一些非缺血因素也能引起ST段改变。
上述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消失或改善,可能会但不一定会改善患者的预后。即使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已得到控制,但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动态心电图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方法,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心电生理检查。
4.评定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活动、劳累、健身活动、情绪激动等,对一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使医师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和情绪活动作出正确指导,或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5.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
以消除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为目的的药物治疗,可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ST段改变定量分析进行疗效评价;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亦具有重要价值。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自发变异性,药物疗效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判定,均应按照已有的严格规定(见诊断评价标准)进行,最好能结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
6.起搏器功能评定
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在患者自然生活状况下,连续记录患者自身及起搏的心电信号,获得起搏器工作状况、故障情况及引起心律失常的详实信息,对起搏器功能评定、故障发现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7.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心电图可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用于特定人群中研究某些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不宜用于对无任何心脏病征象的正常人去发现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常规检查方法,亦不宜用作人群中某些疾病的初次筛选以及了解某些疾病发病率为目的的大面积人群普查。
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
动态心电图仪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1.记录系统
记录系统由导联线和记录器组成。记录器主要有磁带式和固态式(闪光片)两种。无论何种类型的记录系统,均应达到以下技术性能要求:导联线质地、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导联采用国际标准的彩色标识(参见附录)。
能实时、准确地连续同步记录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心电信号。
磁带式记录器一次不更换磁带、固态式记录具有足够的存贮容量(30~40MB),一次不更换电池至少能连续记录24小时2个或3个导联的心电信号。
记录器具有良好的耐用、防水及安全性能,以保证在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可靠地记录心电信号。
记录系统的时间精度、频响、阻抗、灵敏度、保真度、抗干扰性能、安全性等技术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见附图)。
间断式记录器只能分段记录心电信号,可在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率超过预先设置的限值时启动记录器,或在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心悸、气促、胸痛等)开启记录器分段记录心电信号,但分段记录的心电信号可能会遗漏无症状时的异常心电信息。
电话传输动态心电图记录器能通过电话线路将记录的心电信号回放传输至分析处理中心。
2.回放分析系统
主机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其硬件设施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以14~19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显示心电信号及有关分析、数据、图表;采用鼠标或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编辑。
磁带记录器能通过磁带读入器经A/D转换将心电信号输入主机,固态记录器经专用接口用电缆或光缆输入心电信号。信号传输的保真度、回放系统及主机的技术性能、噪声控制、安全性均应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参阅附录)。
软件系统对心电信号的分析处理功能须经过大系列临床试验或美国心脏协会数据库(AHADatabase)检验证实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应具有优良的操作、编辑、图表、报告、显示等性能,能进行以下分析处理并经人机对话修改编辑后打印出书面报告。
(1)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作出最大、最小、平均心率及24小时心率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
(2)能正确识别室上性、室性早搏并进行早搏的分类统计、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
(3)能正确检查出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并对其发生阵次、持续时间、频率变化等作出数字及图表分析; ......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尚未确仍为冠心病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其有无症状的ST段改变,解释为心肌缺血应当慎重,一些非缺血因素也能引起ST段改变。
上述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消失或改善,可能会但不一定会改善患者的预后。即使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已得到控制,但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动态心电图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方法,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心电生理检查。
4.评定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活动、劳累、健身活动、情绪激动等,对一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使医师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和情绪活动作出正确指导,或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5.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
以消除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为目的的药物治疗,可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ST段改变定量分析进行疗效评价;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亦具有重要价值。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自发变异性,药物疗效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判定,均应按照已有的严格规定(见诊断评价标准)进行,最好能结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
6.起搏器功能评定
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在患者自然生活状况下,连续记录患者自身及起搏的心电信号,获得起搏器工作状况、故障情况及引起心律失常的详实信息,对起搏器功能评定、故障发现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7.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心电图可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用于特定人群中研究某些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不宜用于对无任何心脏病征象的正常人去发现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常规检查方法,亦不宜用作人群中某些疾病的初次筛选以及了解某些疾病发病率为目的的大面积人群普查。
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
动态心电图仪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如下:
1.记录系统
记录系统由导联线和记录器组成。记录器主要有磁带式和固态式(闪光片)两种。无论何种类型的记录系统,均应达到以下技术性能要求:导联线质地、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导联采用国际标准的彩色标识(参见附录)。
能实时、准确地连续同步记录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心电信号。
磁带式记录器一次不更换磁带、固态式记录具有足够的存贮容量(30~40MB),一次不更换电池至少能连续记录24小时2个或3个导联的心电信号。
记录器具有良好的耐用、防水及安全性能,以保证在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可靠地记录心电信号。
记录系统的时间精度、频响、阻抗、灵敏度、保真度、抗干扰性能、安全性等技术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见附图)。
间断式记录器只能分段记录心电信号,可在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率超过预先设置的限值时启动记录器,或在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心悸、气促、胸痛等)开启记录器分段记录心电信号,但分段记录的心电信号可能会遗漏无症状时的异常心电信息。
电话传输动态心电图记录器能通过电话线路将记录的心电信号回放传输至分析处理中心。
2.回放分析系统
主机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其硬件设施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以14~19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显示心电信号及有关分析、数据、图表;采用鼠标或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编辑。
磁带记录器能通过磁带读入器经A/D转换将心电信号输入主机,固态记录器经专用接口用电缆或光缆输入心电信号。信号传输的保真度、回放系统及主机的技术性能、噪声控制、安全性均应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参阅附录)。
软件系统对心电信号的分析处理功能须经过大系列临床试验或美国心脏协会数据库(AHADatabase)检验证实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应具有优良的操作、编辑、图表、报告、显示等性能,能进行以下分析处理并经人机对话修改编辑后打印出书面报告。
(1)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作出最大、最小、平均心率及24小时心率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
(2)能正确识别室上性、室性早搏并进行早搏的分类统计、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
(3)能正确检查出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并对其发生阵次、持续时间、频率变化等作出数字及图表分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