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8 > 正文
编号:11614571
妊娠期哺乳期用药.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68kb)。

    妊娠期哺乳期用药

    * 妊娠期间,胎儿同过胎盘和母体相连。母体把血液中所含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供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胎儿则通过胎盘把代谢产物传递给母体,由母体代为排出。孕妇服药后,药物进入血液,通过胎盘亦可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可能会给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妊娠期用药

    * 有资料表明,妊娠期间每个孕妇由于误用药物或治疗疾病用药平均用药三至四种,甚至有用过十多种药物的。一般情况下,母体肝脏和肾脏具有解毒功能,能将药物及时分解和排出体外,进入胎盘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胎盘对母血中的药物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和解毒作用,胎儿不一定致病。但当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浓度大、持续时间长,则会对胎儿产生伤害。

    妊娠期母体对药物的代谢

    * (一)孕期母体对药物的吸收

    * 1.药物吸收更完全

    * 妊娠期间,由于受孕激素影响,胃肠系统的张力和活动减弱。使胃肠道排空时间延迟,但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影响。以致使药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吸收更充分。

    * 2.药物吸收时间延迟

    * 妊娠晚期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下肢血液回流迟缓,影响皮下和肌肉注射药物的吸收,而要快速起作用的药物应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 (二)孕期药物在母体的分布

    * 妊娠期间母体血容量增加至35%,并维持到分娩时。其中血浆容积约增加50%,药物分布容积亦随之增加,药物的浓度相对减少。故药物需要量较非孕期增加。

    * 1.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下降

    * (1)血浆蛋白含量降低:孕期母体全身体液和血浆容量增加,单位体积血浆蛋白下降,其中白蛋白的下降更为明显,常出现低蛋白血症。妊娠时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力降低,对药物在母体内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 (2)母儿对血浆蛋白的需要量增加:妊娠时母体和胎儿代谢产物增多,均增加了要与蛋白结合的内源性物质。进一步减低了血浆中能与药物结合的白蛋白的能力。

    * (3)血液内游离药物增多:由于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减少,使血液内游离药物增多,因而组织吸收和通过胎盘的药物增多,使妊娠期用药效力增高,非结合部分增加的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妥英钠、哌替啶、地塞米松、磺胺异哑唑。

    * (三)孕期母体的药物代谢

    * 1.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

    *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肝脏。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是肝脏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妊娠期肝脏酶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使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下降,容易产生药物蓄积中毒。

    * 2.肝脏廓清减慢

    * 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增加,使胆汁在肝脏中淤积,药物从肝脏廓清减慢。

    * (四)孕期母体对药物的排泄

    *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 1.药物从肾脏排出加速

    * 从妊娠早期开始,肾血流量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50%,加速了药物从肾脏排出的速度。有些药物主要从肾脏排出如硫酸镁、地高辛。

    * 2.肾功能不全时药物在母体内半衰期延长

    * 当母体患有慢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排泄受阻,延长了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并提高了血药浓度。

    胎儿胎盘的药物代谢

    * 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还可通过胎儿吞咽羊水通过胃肠道吸收少量药物。胎儿皮肤也可自羊水中吸收药物。母体胎儿间的物质交换部位均是通过胎盘屏障进行。

    * (一)胎儿的药物代谢特点

    * 1.胎儿对药物的吸收

    *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药物被胎儿直接吸收 ,而进入羊水中的药物则通过胎儿皮肤被吸收或被胎儿吞咽(约从妊娠12周开始)进入胃肠道被吸收,从胎儿尿中排出的药物又可被胎儿吞咽重新进入胃肠道吸收入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

    * 2.药物在胎儿体内的分布

    * 药物在胎儿体内分布与胎儿血流分布一致。约60%至80%的血液进入胎儿肝、脑。胎儿的肝、脑器官相对较大,血流多。胎儿血脑屏障弱,药物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胎儿缺氧时,胎儿体内血液再分配,脑血流量增加,药物更集中在脑部。随着胎龄增加,脂溶性药物随脂肪的分布而分布。

    * 3.胎儿对药物代谢

    * 肝脏是胎儿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但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酶系统解毒功能差。

    * 4.胎儿对药物的排泄

    * 胎儿肾脏从妊娠11~14周开始有排泄功能,但胎儿肾小球滤过率很低,排泄功能差,药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有胎盘运转到母体排出体外。但有一些药物经代谢后形成大分子低脂溶性的代谢物,不易通过胎盘进入母体,故容易引起药物及其代谢物的积蓄。

    * 5.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因素

    *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药物渗透性大和分子量小的药物易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离子化程度越高和分子量越大的药物不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 (2)药物的剂量:小剂量药物有时只造成暂时的影响,而大剂量药物可致胎儿死亡。用药持续时间长和重复使用均会加重对胎儿的危害。

    * (3)药物的亲和性:药物对胎儿的危害与遗传素质有关,不同人或不同种类的动物胚胎对药物反应不同,如药物反应停,对人类比动物敏感60~700倍,而引起胎儿畸形。

    * (4)药物影响与胎龄的关系:用药时胎龄与对胎儿伤害有密切关系,胚胎发育各阶段对药物的影响作用有不同的敏感期。

    * ①受精后两周内: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有以下两种结局:药物毒性大导致胎儿死亡、流产。或对胎儿发育影响不大,妊娠继续。据统计,约有50%的胚胎在这个时期被各种因素致死,因此又称最大毒性期。

    * ②受精后3~8周(停经5~10周)是胚胎主要器官系统形成的时期,对药物的致畸作用最敏感,称为药物致畸敏感期。

    * ③受精后第9周至足月(停经11~40周)胎儿器官发育逐渐完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及牙齿仍在继续分化。特别是神经系统在妊娠期及新生儿期继续发育,在此期间受药物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表现为宫内发育迟缓,低出生体重和功能性行为异常。

    * 胎儿各器官分化时期(孕周)

    * 脑 2~40 周 腹7.5~9.5周 眼 3~7.5周

    * 心1.5~7.5周 四肢4~10周 牙6~10周

    * 耳7.5~11周 唇5~7周

    * (二)胎盘与药物运转

    * 母体和胎儿间的物质交换和药物交换均是通过胎盘进行。具体的交换部位是通过血管合体膜。血管合体膜是由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所组成。该膜妊娠早期厚度为25um,妊娠晚期为2um。物质通过胎盘运转的方式有以下五种:

    * 1.扩散作用。

    * 2.主动运转:有的物质运转需要酶的参与,如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磷酸盐及铁、钙、碘、锌等。

    * 3.特殊运转:某些物质转运前须经胎盘代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6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