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19 > 正文
编号:11614102
第02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98kb)。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 调节汗液排泄

    *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太阳病理

    * 太阳病是表气受邪而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 病因:外感风寒

    *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 病位:表

    * 病性:表寒证

    三、太阳病诊断与分型

    * 诊断主要依据是脉证,经络症状为辅。

    * 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 主脉:脉浮

    * 腑证:小便不利

    * 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

    分类:

    *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 兼证-主治方加减

    * 变证-随证治之

    *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 (原文2/P22 )

    释疑:

    *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释疑:

    *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为太阳病分类。

    *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辨证要点。

    *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皮肤干热。

    *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误下

    (病位在肾)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阳、阳明

    *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故为病愈。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全愈

    *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服法:

    * ① 药后啜粥

    * ② 温覆微汗

    * ③ 获效停服

    * ④ 未效守方

    *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原文95/34)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的治法(原文24/P34)

    * 反烦不解者-邪气较重,初服桂枝汤,正气得药力之助,正邪搏击

    * 治-针药并用。

    太阳病脉象浮弱者,宜用桂枝汤

    (原文42/P34)

    证:外证未解-头痛发热恶风寒等证犹在

    太阳病宜汗忌下的治疗原则

    (原文44/P34 )

    表里同病

    先表后里

    表里同治,不可单用攻下法

    太阳病汗下后,病仍在表,未成变证,仍当解表 (原文45条/P34)

    先发汗不解-汗不如法

    太阳病误下后,其气上冲的治法

    (原文15/P34)

    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法 (原文57/34)

    病常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69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