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伤寒、金匮类 > 正文
编号:11616545
伤寒副伤寒教案.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10页

    参见附件(244kb)。

    教 案 首 页

    第 6 次课, 授课时间 2001 年 12 月 10 日, 教案时间 2001 年 8 月 13 日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年级 98 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院

    授课方式 大 班 课 学时 2

    教员 专业技术职务 讲 师 电话

    授课题目(章、节) 伤寒及副伤寒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传染病学通编教材,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通过授课及讨论,使学员初步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相结合,重点部分反复强调。适量使用专业

    英语词汇

    讲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时各列举 1 个病例。

    授课结束时留 5 分钟复习测验、提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及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伤寒的发病机理及肥达反应的原理、判定及临床价值。

    学员学习方法

    以自学为主,上课多采用提问方式,结合病例分析启发加深印象。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伤寒及副伤寒

    概述(Introduction)

    1. 定义(definition)

    中医学中,伤寒顾名思义指为寒所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症侯

    群,包括了西医学一系列有畏寒发热症状的疾病。而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疾病----伤寒(typhoid fever)及副伤寒,发热虽然是其

    临床特点之一,但是指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s typhi)

    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肠道传染病。

    2. 历史(history)

    伤寒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现考证可能属“伤寒论”中缓

    脉型伤寒。

    西医学的发展扎根于实证主义,其发展具有较好的续贯性。

    1659 年,英国内科医生 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

    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

    1873 英国内科医生William Budd阐明了伤寒的发病本质,认识到它的传染性,基本病理变化是小肠淋巴组织的增生、坏

    死,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

    病原学(Etiology)

    1877 年几乎同时由德国细菌学家 Karl Joseph Eberth, 45, 和

    Robert Koc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

    菌,1884 年德国细菌学家 Georg T. A. Gaffky 年进一步证实是伤

    寒的致病菌。

    美国微生物学家cartnern在患有伤寒小鼠粪便中分离出鼠伤寒

    杆菌。

    1885 年美国病理学家及兽医 Daniel E. Salmon d.在美国猪霍乱流

    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他的贡献大,1913 学术界规定将所有

    可运动的、有鞭毛、相似生物学结构和血清型反应肠杆菌

    ( enterobacteria ) ,命名为沙门菌。沙门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的短

    杆菌,按照 O抗原(菌体抗原)的成分可分 50 个群,按照 H抗原(鞭

    毛抗原)成分进行血清学分型,目前有 2000 以上血清型。

    3min

    重点讲述伤

    寒,副伤寒在

    发病机理及

    临床表现上

    同伤寒类同,不再专门讲

    述,主要要区

    别之处,重点

    强调

    六大主征

    8min

    板书表达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对人类致病的有 6 个群及其代表菌属。可通过食物污染导致对

    人类和热血动物发生胃肠炎、肠热症、败血症等。

    胃肠炎:甲型副伤寒杆菌---副伤寒丙(其他沙门菌)

    肠热症: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伤寒、副伤寒甲、乙、丙

    败血症:副伤寒杆菌 C(脓毒血症,迁徙性脓肿)

    (肺炎型:鼠伤寒沙门菌等)

    1. 形态学(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 D群,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长 2-3 微米,宽 0.6 微米,菌体周围有鞭毛,无夹膜,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

    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生长(了解)

    2. 抗原构造(antigenic characteristics)

    菌体抗原“O”,H抗原对辅助诊断有意义,含有 Vi 抗原的菌株在体

    内有抗吞噬和抗溶菌作用,Vi 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伤寒慢性带菌者

    进行调查,对之可进行噬菌体分型,用于了解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 生存能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 1-3

    周,在粪便中可存活 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

    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 度水中 10 余

    分钟或煮沸可灭菌。

    流行病学(Epidemioligy)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出体外,也

    可经小便排出体外,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从粪便中排菌,在病程

    3-4 周时传染性最强,仍有半数病人在进入恢复期 2 周内排菌,持续

    排菌 3 个月以上,我们称之为慢性带菌者,2-5%的病人成为慢性带

    菌者,(typhoid marry举例说明)慢性带菌者是伤寒散发流行的重要

    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苍蝇及蟑螂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可引起散发流

    行,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

    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沙门菌示意

    图

    (投影)

    电镜照片

    (投影)

    10min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4. 流行特征 地区:温带和热带居多。季节:夏秋季,卫生条件差的 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是本节课重点,但是要熟悉掌握临床表现,需要对发

    病机理有透彻的了解。因此两者同时讲述。重点之处强调。

    伤寒杆菌随饮食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残存的细菌进入小

    肠,肠道内呈碱性,其中有胆汁和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的生存、繁殖。细菌在小肠上段侵入粘膜上皮细胞,或侵入粘膜下层被巨噬

    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经淋巴管入小肠肠壁的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继续繁殖,并导致肠道淋巴组织 T

    细胞致敏,淋巴组织增生。后经门静脉或胸导管入血,24-72 小时形

    成初次菌血症,此阶段患者不出现症状,如果机体免疫力较强,可

    将细菌杀灭而不发病。

    如果机体免疫力差,细菌随血流进入全身各脏器,如肝脏、脾

    脏、胆囊、骨髓、及淋巴组织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继续大量繁殖。

    在胆囊内细菌繁殖比较旺盛,第 2、3 病周,大量细菌经胆汁排入肠

    道,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剧烈的IV型变态反应,淋巴组织发生

    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肠壁溃疡。

    在次期菌血症以前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伤寒潜伏期。3-35 天,平

    均 10-14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4KB,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