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感染性皮肤病 > 疱疹 > 带状疱疹
编号:11620004
至阳埋针治带状疱疹疼痛效好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53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杨素清教授在承担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首次利用至阳穴埋针法对带状疱疹疼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同时开展了相应技术规范与疗效再评价的研究,结果证实此法安全、简便、起效快、疗程短、效果确切。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皮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其中疼痛症状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有资料表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约在1.4%。~4.8%。之间,近年有增加趋势,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伴有剧烈的神经痛,而其中10%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后遗神经痛发病率高达50%~75%。

    本病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神经根的损伤后,周围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反应。同时中枢神经系统感受伤害的通路发生重要变化,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性异常增高,进而引发疼痛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镇痛药和局部外用药,或对顽固性疼痛采取神经阻滞法。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口服药物有相当大的副作用。

    杨素清教授指出,从中医角度看,此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存在一个总的发病机制,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急性期多半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加之脾湿内蕴、湿热内生、兼感外邪、湿热蕴阻肌肤而至气血失和、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疱疹和疼痛。慢性期多为年老之体或久病气若阴虚,加之余毒未清,致使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和脉络不通,而脉络不通则痛。

    至阳穴位于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相当于第5胸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上腹和下胸与胸5脊髓节段相联系。其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分布有第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7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7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当在至阳穴埋针并按时拍打此穴位,可产生一种持续性刺激,使督脉和脊髓节段有关神经产生独特的刺激感应,由此加强中枢神经内痛觉调节系统与痛觉冲动的相互作用,对痛觉信号加以控制,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至阳穴为督脉要穴。督脉总督诸阳。此穴靠近于心,心为阳中之阳,且至阳穴为督脉阳气隆盛之处。具有利胆退黄、宽胸利膈之功效。带状疱疹的发生多与情志所伤密切相关。当在至阳穴埋针并按时拍打该穴位而产生一种持续性刺激后,可激发、振奋心阳,促使心阳盛、心气足,从而宣通血脉、充盈阴血使气滞血瘀得以缓解;又因该穴位于血会膈俞之间,也有和畅血脉之功,气血运行舒畅,从而提高痛阈,消除疼痛。

    杨素清教授介绍说,本方法使用圆利针,因其针身长、直径粗、针尖圆滑,同时留针7天,并以适当的力量拍打埋针处,使其对穴位产生非强烈的持续性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持续传输到受作用的神经节段而发挥止痛作用。针刺方向采用针尖向下,更可发挥其止痛效果。

    (衣晓峰 靳万庆 李晓莲),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