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相关资讯
编号:11635989
温热大师叶天士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58期
     张贵才 黄山市卫生局

    清代康、乾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医界外感热病的研究也异常的活跃,一大批医家脱却传统《伤寒论》的诊疗体系,主张温病与伤寒分论,创立了有别于六经的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理论,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温热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为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

    叶天士(1667年-1746年)、名桂,号香岩先生,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和温病学家,享年八十岁。叶氏祖籍安徽歙县,世操医业,于其祖父叶紫凡时举家自歙县迁居江苏吴县(今苏州)。叶天士虽然少时生长在苏州,但与徽商过往甚密。徽州(新安)历史上名医辈出,医著浩繁,天士常与徽州同乡一起相互研考医药。据民国《歙县志·义行》载:歙县潭渡人黄晟(字东曙,号晓峰),兄弟四人以盐商起家,时居扬州,常请叶天士到其家中,聚友人共同考订药性。黄氏兄弟有药铺“青芝堂”和木刻园,即佐天士使城中百姓疾病得以治疗,又为天士刻制《临证指南医案》等医书,由此可见,叶天士在医学上的成就,与新安医学渊源关系密切。
, http://www.100md.com
    天士少读诗书,其父叶朝采授之以岐黄学,在叶天士十四岁时父亲朝采不幸辞世,于是天士改从父亲的门人朱某学医。朱君以平日朝采之教教之,天士很快深得其蕴,见解渐至朱君之上。而天士又好学不倦,常常择善而从,凡闻悉有擅长医道者,不论山遥路远,必前往师以礼事之。“至十八岁,凡更十七师”。深得周扬俊等四名家之精,学余杭陶华,又旁及东垣、子和、丹溪,于是乎天士医道大进,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临证立方,不执已见,医艺卓异,故而“其治病多奇中”,能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每每皆验。体现了天士对中医的无病防病,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的研究颇深。其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防变于先,控制病势的发展,故在当时被世称为“天医星”而名满天下。

    叶天士诊务繁冗,通晓杂病,且在温病学上的贡献最大,为清代著名温热(吴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脱却传统的《伤寒论》诊疗体系,主张温病与伤寒分论,并创立了有别于六经的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施治纲领,其学术思想及治疗体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叶天士《温热论》选)。天士在温热病诊断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强调用药必验之于舌,视舌苔舌质的变化而决定治法。其他如验齿、辨斑疹等方面也多有经验之谈。如燥热内盛,烦渴思凉饮,舌红绎,气逆咯血者,天士每每用以麦冬、石斛、花粉、芦根、梨汁、玉竹、沙参等。而肝胃之阴俱伤,兼有干呕恶心,胸闷昏眩,消渴烦热,喜食酸甘,舌干唇红者,天士善用酸甘济阴法,用药如沙参、麦冬、木瓜、石斛、乌梅、生白芍、生甘草、生牡蛎等。而如肾阴亦亏,咽痛舌红,耳鸣、腰膝酸软者,酌选熟地、甘杞子、茱萸肉、淡菜等。天士养胃阴还善喜用食物为药,象粳米、元米、山药、大枣、莲子、扁豆、梨、甘蔗、蜜等等,能甘平气清,开胃悦脾,而又久服无弊,尤对久病胃弱之体者更为合适。另外,叶天士针对胃伤较甚,久而不纳者,常以变换剂型,熬膏缓缓调之,也是值得今日之效法的。

    叶天士生平医案甚多,著名的有《临证指南》、《叶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温热论》等,大都由其门人编辑整理而成。,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古代名人 > 叶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