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更多...
编号:11715532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5日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大意是说:黄帝问:有病人感觉到口里有甜味,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呢?岐伯说:这是五脏之气外溢的表现,病名叫作“脾瘅”。饮食五味进入口中后,贮存于胃部,脾脏是它输送精气、津液的地方。中医认为,脾脏开窍于口,脾在五味主甘(甜)。所以,这就令人口里觉得有甜味。这是吃肥美的食物导致的结果。这个人必然因为肥美的食物而引起肥胖。肥胖令人生内热,甜食令人腹部气满(甜食不容易消化的原因),所以气就上溢,感觉口有些甜味,这就是消渴(大体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糖尿病)。

    关于“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段话大意是说:饮食入于胃,食物的精气游溢,向上输给脾,脾脏散这些精微之气给肺。

    2、注意保持情绪稳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mán,烦闷)乱,四肢不举……”大意是说,如果愁忧不解就会伤害人的意,意伤就会感到内心烦闷混乱,四肢无力难以抬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怒胜思。”过度思虑则伤脾,可以用“金刚”之心来克服这些思虑。

    所以要努力自制,或学习摸索一些方法来保持情绪的稳定。

    3、效仿“土德”。

    脾脏,五行属于“土”,我们可以效仿“土德”来养脾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静兼(包容万物),其德为濡,其用为化。”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土“静兼”的性质,例如内心安静,为人随和融洽;可以效仿学习“濡”,滋润万物;可以效仿学习“化”用,随缘生成利于他人的妙用。

    4、清楚脾病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大体是说,有关湿、肿和满闷的病,都与脾脏有关。那么什么是湿呢?《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中医认为,痉挛和项部(后脖子)僵硬一类的病,可能都与湿有关。《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痈。”大意是说,肌肉脓疮一类的病,是因为邪在脾胃。

    清楚了这些,我们就清楚了自己的疾病是否属于“脾病”。如果属于脾病,我们就可以在药物等方法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上述养脾方法帮助恢复健康。

    2006年10月23日于北京

    参与VIP房间现场直播、交流探讨,详情请点击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4a226e01009r09.html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