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急重症
编号:11635847
徐经世高热证治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60期
     徐经世是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50余载,精于医理,富有经验。潜心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古籍,师古而不泥古,在调治高热症状方面有独到之处。

    发热不越外感、内伤两大类,叶天士所谓“在卫汗之可也”,说明了治疗外感发热的治则;内伤发热多因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致,临床辨证尤需细审。高热常见于热毒性、感染性及恶性病变,其病势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在诊治上往往按温病卫、气、营、血进行辨治。

    辛凉宣泄治风温 叶天士所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风温从上而入,上焦近肺,熏灼肺卫,发热,恶寒,口渴,自汗,头痛,咳嗽;甚至出现神昏、谵语等“逆传心包”的证候;“所谓种种变换情状,不外手三阴为病薮”。先生析之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肺气不得舒转,治之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肺气得以宣通肃降,病自向愈。

, http://www.100md.com     典型病例:夏某,男,62岁。畏寒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痰,病延5日急诊入院。呼吸急促,口渴喜饮。查体温39.2℃,心率82次/分,血压130/82mmHg,心音低微,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少许湿性口罗音,左侧未闻异常,有轻度脱水;胸透示右肺见有大片均匀致密的阴影;白细胞21.3×109/L,中性粒细胞80%。舌苔黄滑且腻,脉象虚浮而数。综合脉症乃系温邪伤肺,热伤津气,本虚标实,化源告竭之象,证为风温。治用辛凉宣泄,清肺化痰,佐以益气养阴,防止虚脱主之。药以西洋参5g,南沙参12g,川贝母10g,瓜蒌皮15g,杏仁10g,麻黄5g,生石膏25g,黄芩10g,冬瓜仁20g,鱼腥草10g,鲜芦根20g,生甘草6g。每天药进2剂,连服5天,佐以补液,体温渐次降至37℃,咳嗽减轻。但其后陡见自汗不止,血压降至78/60mmHg,波动不定,呈虚脱之象。当即加用独参汤频饮,病情好转,自汗渐止,血压回升,继以益气养阴,清化痰浊,数日余邪渐除,病趋向愈。

    芳香开郁解热厥 厥者,逆也;热厥者,乃系邪热过盛,津液受损,阳气滞阻,不能通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之症,重者出现神昏谵语。先生析之热厥乃由高热日久,传入营分所致,故出现昏迷不语、二便失禁等危象,欲力挽其势,化险为夷,应急当凉开,方可见效。
, 百拇医药
    典型病例:高某,女,29岁。身孕数月持续发热数10天,经治未解,时值炎夏,正产后仍高热不退,住某医院诊为恶性组织增生症,采用多种方药,病情日趋加重,未及多日则出现神昏谵语,小便失禁,经治未效,动员出院,安排后事。当晚患者家属求治于先生,先生探视前去,诊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有力,认为系热久入营,证属热厥。治当芳香开窍,透邪外达,急投安宫牛黄丸。连夜服用2丸,次晨热减神情,小便自主。复诊嘱其继服安宫牛黄丸2丸,并予益气养阴,清心护营之剂。药取西洋参10g,嫩青蒿15g,醋鳖甲15g,杭麦冬12g,炒黄芩10g,鲜生地15g,生石膏20g,鲜芦根30g,竹叶卷心20片,生甘草6g。煎服数剂,热解病除,饮食渐增,恢复正常。

    本例高热危象,急当凉开,投以安宫牛黄丸以挽其势,由危转安。安宫牛黄丸具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芳香开郁,透邪外达之功。追溯本方出于《温病条辨》,迄今两百多年,其药组非常精炼,全方以12味药组成,计量亦较为严谨,方中多半为清肝泄热和醒脑开窍之品,而巧用麝香、冰片以取走而不守之力,以协同诸药,共达病所,合奏全功。先生认为本例所属病证,中西有异,但就其临床体征,认为热厥,只要在辨证中加以深化,选方用药切中,可收满意效果。同时在实践中运用本方不仅对高热神昏有效,而且可治诸“郁”。
, 百拇医药
    和解少阳除伏邪 所谓伏邪证,系“伏气”所致,“伏”者,毒邪深藏于内,移时而发。伏气属温,温者为热,故往往多发于夏秋之交,况且病邪易伏在肺,而肺主燥又为秋之当令之气,兼伏暑热,故易出现口渴欲饮,大汗不已,这正是暑伤于气的特征,然寒热往来则属少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伏邪温病……未有不及少阳”之意,也是温病传变的一种顺应规律。“伏气(邪)”之病,标症易解,而夙根难除,若要清除,拟需超前治疗,方可有望不再复发。

    典型病例:王某,男,53岁。长期以石匠为业,久劳伤肺,胸闷背痛,时而闷咳少痰,病延日久症状渐次加重,近2年来时至炎夏则出现持续性恶寒发热,体温高达39.5℃以上,热后汗出而不得解。口苦溲黄,口渴喜饮,饮食少进,体软乏力,视其舌红苔滑,脉象弦数;综合脉症系热毒内伏,邪及少阳,木火刑金,肺失宣通之象,治宜和解少阳,清热肃肺为先。药用南北沙参各12g,柴胡12g,黄芩10g,青蒿15g,连翘10g,生石膏15g,麦冬15g,淡竹叶10g,炙桔梗10g,芦根20g, 虫10g,甘草6g。药进5剂,身热得解,诸症悉减,惟舌苔未退,故守前方去石膏、麦冬、竹叶,加冬瓜仁15g、佩兰梗10g、车前草15g以化湿清利,药后转好。, 百拇医药(卓思源 安徽省中医院曙光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