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夏季 > 疾病预防
编号:11635564
盛夏常见病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966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近日在“微笑北京·健康奥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说:“奥运期间,恰逢北京夏季雨水多、温度高、湿度大的时节,奥运志愿者在此气候条件下进行室外工作,给予其必要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她分别讲解了服务中可能发生的热浪病、热伤风、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还对高温季节造成情感障碍后的心理调护进行了介绍。

    热浪病

    谷晓红说,"热浪病"可分为日射病和热射病两种。日射病的主要表现是自觉剧烈头痛、呕吐以及心肺功能障碍等。热射病的主要表现是自觉局部肌肉痉挛、血压升高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日射病多发于干热型天气。它是由于太阳辐射中的波长600~1000微米的红外线穿透人的颅骨,导致人的脑组织温度骤然升高,致使脑神经功能受损而引发的。而热射病则是因为在高湿热浪的侵袭刺激下,温度骤然升高,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体内热量不但不能散发,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肉深层,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热浪病可采用中成药治疗和饮食治疗。
, 百拇医药
    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仁丹。

    食疗 新鲜蔬菜、瓜果、盐开水、绿豆汤、酸梅汤。

    尽量避免体力劳动或参加较为剧烈的体育活动,不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逗留。若要外出则应戴帽打伞。其次,居室应通风,地面保持阴凉,保证充足的睡眠。衣着应力求轻薄、宽松、色淡、易吸汗,并做到经常换洗。

    热伤风

    热伤风是夏天的普通感冒,感冒的季节性特别强。风热证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口渴喜饮。风寒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暑湿证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小便短赤等。

    谷晓红提醒,热伤风大多是在热的环境下,人体汗毛孔开放,汗液外泄,感受了风邪,风邪将汗毛孔突然闭塞,热和汗不得外泄,热郁于人体。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邪气郁闭于人体使人鼻塞、声塞、打喷嚏、心烦、口渴、头沉、乏力。有些伴随发热的病人会感觉到即使汗出,热也不退。对一些身体瘦弱、上呼吸道抗病能力弱、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更容易着凉,诱发“热伤风”。热伤风可采用中成药治疗和饮食治疗。
, 百拇医药
    中成药 风寒证可选用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等。服药后可喝些热粥或热汤,微微出汗,以助药力驱散风寒。风热证可选用如银翘解毒颗粒(丸、片)、板兰根冲剂等。暑湿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胶囊、丸)、保济口服液等。

    食疗 1.清暑祛湿茶 鲜扁豆花、鲜荷叶、鲜玫瑰花各20克。先将荷叶切成细丝,与扁豆花、玫瑰花置入容器内,加水500毫升,煎成浓汁,加适量冰糖,代茶饮用。

    2.藿香叶粥 鲜藿香叶20克,煎汤加白糖,每天服3至4次。或先用粳米100克煮粥,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适量服用。

    谷晓红说,预防夏季感冒,应从增强机体抗病力入手。坚持凉水洗脸、擦身;避免体力过度消耗,应有足够睡眠时间;衣着随凉热添减,不要睡在露天,以免受凉;可以喝一些凉白开,不要喝冰镇得太厉害的饮料;空调温度不宜开得太低;并注意精神调养。夏季暑气当令,尤其进入伏天,烈日酷暑,人体汗孔开泄,汗液外泄,心气最易耗伤,“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神志得清,精神得养,切忌发怒、烦躁。
, http://www.100md.com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肢体冰凉、脉搏细弱,甚至可致休克。夏秋季多发生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体内。

    处理方法为立即停止供应和继续食用可疑中毒食物;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救治;马上向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所或防保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转移、销毁;配合卫生部门调查,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

    食疗 绿豆汤

    谷晓红提示,夏季预防食物中毒,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消灭苍蝇、蟑螂、红蚂蚁等细菌的传播媒介等。, 百拇医药(于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