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977639
止咳药中为什么含兴奋剂 ? 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5日 科学松鼠会
     止咳药中为什么含兴奋剂 ?

    “因为含有兴奋剂成分,所以奥运会期间北京禁售止咳糖浆等感冒药”——这样的新闻一出,迅速就炸开了窝。好在有关部门立即出来辟谣,这样的报道纯属瞎掰,大家这才安了心。不过,依然有些人心存疑虑——止咳药里为什么要放兴奋剂呢,难道是制药企业“不规矩”?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兴奋剂。兴奋剂的英文为Dope,有说法认为原为南非黑人方言中的一种有强壮功能的酒,该词汇1889年首次被列入英语词典,释义为“供赛马使用的一中鸦片麻醉混合剂”。医学上,兴奋剂在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后来在体育界,被泛指作用于人体,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

    一些运动员为了谋求更好的运动成绩,就有可能寻求这些药物的帮助。比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通过抑制红细胞生成组织中的红系祖细胞凋亡,促进红细胞的产生。医学上用于治疗肾衰、肿瘤等引起的贫血。但被挪用至运动员后,由于能大幅度提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加。这完全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策略,在短跑、跨栏等田径比赛中,EPO相当于肌肉的助推剂,提升肌肉力量,让运动员在高速奔跑中坚持的时间更久。
, 百拇医药
    不过,确实有些常用药物中含有兴奋剂。据统计,市场上销售的止咳药水中,超过1/3含有可待因、麻黄碱等麻醉精神类管控药品。而在《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品种名单》中,麻黄碱赫然在列。可待因和麻黄碱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引起中枢刺激兴奋作用,让人精神振奋,产生“快感”,本已疲乏的大脑得到“充电”。在使用过麻黄碱后,运动员的兴奋程度明显增强,会毫无疲倦感,便能超水平发挥运动技能,更有利于摘金夺银。

    不过,药物的作用实在是复杂。这些“兴奋剂”对运动员来说是可能打破“fair play”的违禁药物,因此需要在体育比赛中受到严格管制;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们又是治病的良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反而能治疗某些疾病或者缓解某些症状。

    可待因属于阿片类麻醉药,具有镇痛镇咳作用,可以抑制呼吸及肠蠕动,多种止咳、止泻药物均含有它。而麻黄碱则用途广泛,支气管哮喘、百日咳以及很多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都有它的身影。它还是常用的术中升压药物,能扩大瞳孔,治疗重症肌无力、痛经等。
, 百拇医药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些“兴奋剂”不会在普通人身上产生“兴奋”的效果。那么,会不会有人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常用药物来谋求特殊的“兴奋”?要知道,这可不是杞人忧天,一些类似的药物甚至已经打着“高考兴奋剂”的幌子进入了市场。

    不过,靠吃止咳药谋求好成绩恐怕有点难度。药物可以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但不等于它能促进学习,提高成绩。何况“是药三分毒”,遑论兴奋剂。服用过量麻黄碱能引起精神极度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就会找上门。长期使用过后,若一时停药则可出现“戒断症状”,并渴望能马上吃一点。焦虑、失眠、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头痛、心悸、出汗,便是表现。

    兴奋剂,依着“兴奋”二字,便显得很好很强大。普罗大众的你我,还是尚需理性的看待他们。在医学上,他们是有明确治疗目的的药物,若偷梁换柱,如给走向考场的孩子使用,则几无任何益处,若产生“上瘾”症状,不但让家长心焦,还会贻害孩子学业。

    (拟发2008年7月27日《新京报》新知周刊·茶座) (BOBO)
, http://www.100md.com
    

    婴幼儿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的传统

    如果你家宝宝感冒了,咳嗽了,很严重,睡着了都能被咳醒过来,你会怎么办?

    送医院,儿医听了听胸音,说“肺没事,咳嗽没办法,可能还得咳一两周,回家等等再说吧。”估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会大骂庸医,然后换家医院。

    换了个医生,他说“这太严重了,得赶紧治,不然恶化成肺炎(或者其它恐怖的病)就麻烦了。。。”于是作ABCDE一堆检查,开FGHIJ一堆药。花了一大笔钱,拿了一厚摞报告,吃了一堆药,咳嗽缓解了;再吃几天药,好了。于是,好医生啊,妙手回春。

    或者,门口的药店里有琳琅满目的“宝宝专用”,天然的,合成的,国产的,进口的,传统的,新出的,乱药渐欲迷人眼,高价方能显爱心,买些回去吃吧。吃几次,宝宝好多了,于是骂骂医院的黑心,自得一下自己的“明智”,再把“经验”洋洋自得地告诉亲朋好友。
, http://www.100md.com
    根据人们的经验,感冒咳嗽的宝宝吃了药“确实好多了”,而多年的使用也使得人们相信这些药物的安全。即便是学术界质疑不断,还是有许多家长相信自己的“经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和哈佛公共健康学院等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的家长相信这些药物是安全的,而有62%的家长宣称得到了儿医的推荐。

    然而,药物研究者们不断对这些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物提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许多随机双盲或者部分随机双盲的研究显示这些药物对于症状的改善并不优于安慰剂甚至不做干预的对照。FDA审查汇总了这类研究,认为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副作用的案例。在2005年,美国疾病中心收到了大约1500个婴幼儿服用感冒咳嗽药之后被送急诊室的病例。更为严重的是,有十几起与这些药物有关的死亡病例,经过严肃调查,确认有三起是服用咳嗽药导致的。

    这下事情可就大了。有没有用不好说,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原来人们使用多年,“经验”认为有效安全的东西也不是那么回事。2007年8月,FDA宣布将组织专家讨论这个问题。公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医药公司却已经做出反应。2007年10月,美国几家大医药公司停止销售针对婴幼儿的感冒和咳嗽药。三个月之后,2008年1月,FDA正式发布公告,要求父母不要给2岁以下的 婴幼儿服用非处方感冒咳嗽药。所以,当孩子感冒咳嗽去医院,儿医的处理就是就是开头所说的“庸医的做法”——凉拌。
, http://www.100md.com
    按照我们的“东方科学”的思维方式,婴幼儿感冒咳嗽药的遭遇实在有点冤。首先,根据人们的“经验”,服用了这些药物之后孩子的症状“确实”减轻了——至于不吃药或者随便吃点别的什么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减轻是不重要的,只要能减轻症状,管它是心理作用还是自愈机理呢;其次,这么多人用了这么久也没感觉到什么“毒副作用”,何况还有医生的支持——全美国总得有几百万婴幼儿吧,一年中感冒咳嗽的人次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才”三起死亡,还没准是不当使用没有“辩症施治”的结果,至于送进急诊室的那1500个倒霉孩子,谁认为是吃药引起的呢?“肯定”是得了其它的病嘛;第三,就这么“一棒子打死”了所有的感冒咳嗽药,孩子们可怎么长大呢?

    可惜,“东方科学”只是我们的同胞关起门来自己玩的东西,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除了带来一点“民族自豪感”,实在不如现代科学靠谱。对于一种药物,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它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使用与否其实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而对于有效性与毒副作用的评估,不能依靠病人,不能依靠“传统”,不能依靠权力,也不能依靠“民意”。即使是称职的医生,也并不能对所用药物的有效性和毒副作用作出可靠的判断,他们依据的也是药物研究机构的结论。只有专门的药物研究人员,和客观的监测评估机构,才能做出靠谱的判断。

    感冒咳嗽药被一棒子打死了,我们的孩子却不可能不得病。但是,在经得住有效性和毒副作用检测的药物出来之前,“庸医”的“凉拌”或许是最好的方案。 (云无心)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