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苦道乐 幸福晚年
退休以后,我仍然勤于读书,笔耕不辍,就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做些研究,写些文稿。一些亲友得知了这一情况,见面后就劝我道:“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再吃这么大的苦,还是多歇着点,享享清福吧!”听了他们的劝说,我领他们的情,因为这都是出于他们对我的关爱;却不谢他们的意,因为对于苦和乐的问题,我有不同于他们的体验和看法。
年过花甲之后,依旧端坐在冷板凳上,在案前灯下读书作文,要说一丁点儿也不苦,那显然是违心之言。因为不费点心思,不花番工夫,书很难读得进去,文很难写得出来。然而,真要说读书作文就那么苦,也并非那么回事。何谓“苦”?我以为一定得是被逼着干自己根本不愿意干的事,而且又如牛负重,根本无力胜任,那才叫“苦”。倘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现在所做的事也就很难与“苦”沾边。因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乃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读书作文,乃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既然这样,又何苦之有呢?再说,这事虽然并不轻松,但就目前的我来说,也还未有重轭在肩、难以招架的感觉。所以,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苦”也就确有着甚为遥远的距离。
退一步讲,即便我眼下所干的事真有那么一点儿“苦”,那也是苦中有乐,苦后有乐。每当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一本本著作付梓面世,我会感到一种成功的欣喜。即便一个个问题久思不解、一桩桩事情难明其意,我也会感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所以,不管是在探索研究的曲折过程中,抑或是在伏案写作取得某些成果时,我无时无刻不处于种种难以名状的快乐的包孕之中。既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研究和搦管为文的事这么与我有缘,这么不断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我还怎么能轻易地舍弃它们呢?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代白朴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道透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今,我已近“从心所欲”之年,无疑就更应深明和谨遵这一辩证法则。“看破生死,乐而忘苦。”只要我始终循此而为之,庶几当真可以渐臻“云卷云舒皆淡然,只知快乐忘却苦”的境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愈发美满幸福。, 百拇医药(江苏 丁品森)
年过花甲之后,依旧端坐在冷板凳上,在案前灯下读书作文,要说一丁点儿也不苦,那显然是违心之言。因为不费点心思,不花番工夫,书很难读得进去,文很难写得出来。然而,真要说读书作文就那么苦,也并非那么回事。何谓“苦”?我以为一定得是被逼着干自己根本不愿意干的事,而且又如牛负重,根本无力胜任,那才叫“苦”。倘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现在所做的事也就很难与“苦”沾边。因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乃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读书作文,乃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既然这样,又何苦之有呢?再说,这事虽然并不轻松,但就目前的我来说,也还未有重轭在肩、难以招架的感觉。所以,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苦”也就确有着甚为遥远的距离。
退一步讲,即便我眼下所干的事真有那么一点儿“苦”,那也是苦中有乐,苦后有乐。每当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一本本著作付梓面世,我会感到一种成功的欣喜。即便一个个问题久思不解、一桩桩事情难明其意,我也会感到一种探索的乐趣。所以,不管是在探索研究的曲折过程中,抑或是在伏案写作取得某些成果时,我无时无刻不处于种种难以名状的快乐的包孕之中。既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研究和搦管为文的事这么与我有缘,这么不断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我还怎么能轻易地舍弃它们呢?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代白朴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道透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今,我已近“从心所欲”之年,无疑就更应深明和谨遵这一辩证法则。“看破生死,乐而忘苦。”只要我始终循此而为之,庶几当真可以渐臻“云卷云舒皆淡然,只知快乐忘却苦”的境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愈发美满幸福。, 百拇医药(江苏 丁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