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统一与结合彰显中医防治水平 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谈新安医学特色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之际呈现繁荣景象,区域优势尤为突出,不仅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在日前举行的新安医学论坛上,新安王氏医学传人、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就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王键认为,新安医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重在理论创新。汪机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孙一奎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新的见解,创“动气命门”说,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吴澄专门研究虚损病证,创“外损致虚”说,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得益彰;余国佩创万病之源,提出“燥湿为本”说;郑梅涧创论治白喉“养阴清肺”说等,对明清以来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新安医学在继承中多有创新。在《内经》研究方面,明代吴崐的《素问吴注》、清代罗美的《内经博义》及胡澍的《素问校义》影响较大,汪机的《内经补注》、《续素问钞》、徐春甫的《内经要旨》、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等等,在文字考据、训诂方面多有建树,是当今研究《内经》的良好读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明代的方有执(1523-1594年)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条理性,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清代汪宗沂辑复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合编》,经多方考证,搜罗了仲景医论46条、医方23首,实为难能可贵。王少峰的《伤寒从新》,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解,可谓《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医学经典研究有影响的还有程云来、戴震、程玠、吴谦等诸多名家,皆造诣深邃,各具灼见。
新安医学在医学启蒙中不忘创新。陈嘉谟以对语写成《本草蒙荃》,是以韵语记药性,以便记诵,利于初学;江瓘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辑;方广撰成的《丹溪心法附余》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在医理上有所阐发,很有参考价值;程国彭的《医学新悟》总结“八字辨证”说,创立“医门八法”说;汪昂的《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创“暑必夹湿”说,为叶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疗建立了基本原则。
, 百拇医药
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名医云集,众多医家各抒己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汪机开创的“固本培元”派,明代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清代郑梅涧为代表的“养阴清润”派,叶天士为代表的“时方轻灵”派,汪昂为代表从事医学科学普及的“医学启蒙”派,以及经典注释家中的“改革创新派”等等。一些学术派别已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一支,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学派异彩纷呈,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正如王任之先生所说的,“新安医学有许多学派,各个学派都有特点和成就”。新安各学派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的教育、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师承相授,且以家族传承为主。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世代业医的“家族链”现象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统计,自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家,记载名医300余人,许多名医世家传承至今。
, 百拇医药
南宋张扩三代5人行医,可以说是徽州最早的医学世家。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在明嘉靖年代张守仁开始,由于医术精湛,常常一帖(剂)而愈,被称为“张一帖”,世代相传,由张根桂到张舜华、李济仁,已经传承14代,久盛不衰而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还有歙县黄氏妇科已历800余年,相继25代,人称“医博世家”。闻名全国的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同样是家族世袭医业,有“一源双流”之称。歙县的新安王氏医学相传6代,名医辈出。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历经140余年而不衰。
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新安医家的一大特点。据文献统计研究,新安医家兼及研医者中,由儒而习医者占70%。不仅由儒入医、行医悬壶的医家多,而且亦仕亦医的太医亦众多。徽州历代共有太医38人,其中宋代3人,明代23人,清代12人。新安儒医不仅有秀才、举人,而且仕而通医的儒医中共有进士11人,其中宋代1人,明代5人,清代5人。由儒而习医者占70%,另30%继承家传的专科医生,构成了高密度、高水平的儒医群体。
, 百拇医药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新安医家与道士、僧侣的关系很密切,许多是身兼道医、僧医两重身份。如程林为和尚,自称静观居士,程钟龄也皈依佛门,而孙文胤师从九华山天台大师习医而成名。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体现了儒家这一主流文化和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程朱理学的精髓,具有积极向上而入世致用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新安医学植根于原徽州一府六邑的“小新安”地域,但作为祖国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向中华大地辐射和延伸,逐渐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研究氛围。
明代新安名医、太医院医官徐春甫,1568年组织成立了“一体堂宅仁医会”,开展讲学活动,穷研医籍、共磋医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参加者有苏、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的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达21人。
, 百拇医药
明清时期,苏中、浙中、新安三大中医流派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各家中医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温补派、经典校诂派等,其发端者或核心代表人物大多有新安人。这些流派的传承发展又是以新安及整个江南地区为大舞台,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如明代新安名医汪机、孙一奎的 “固本培元派”;明代新安名医方有执的“错简重订”派;清代皖派朴学核心代表人物江永和戴震等。
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不仅具有渊远流长的中医学术基础,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徽学文化特质,并成为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州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通过这个交汇点,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了。
新安文化中,程朱理学、江戴朴学,乃至徽雕、徽皖篆刻等,都对新安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伟大胸怀和待患若亲的仁爱精神,成为历代新安儒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徽州各地仍保留着许多医学文化遗迹,一些医家故居、牌匾、牌坊仍在故地,昭示着历史的辉煌。
21世纪以来,有不少人采用生物实验等现代科技研究方法,对新安医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对温补培元方派的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一些结论,并先后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中风病规律研究以及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研究,也更多地吸纳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复方药理实验的方法进行论证。这些方药验证研究,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研究的现代性与实用性,是新安医学生命力的现代延续。
每一个时期的中医学术,都会不同程度地留有文化的烙印,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开发前景。现今的新安医学世家包括“西园喉宝”的成功,无不得益于这种文化的影响。当然,新安医学还应在临床应用、实验观察、名药开发、文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继续开展药理实验等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发挥出软实力的更大效应。, 百拇医药(周 颖)
王键认为,新安医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重在理论创新。汪机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孙一奎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新的见解,创“动气命门”说,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吴澄专门研究虚损病证,创“外损致虚”说,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得益彰;余国佩创万病之源,提出“燥湿为本”说;郑梅涧创论治白喉“养阴清肺”说等,对明清以来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新安医学在继承中多有创新。在《内经》研究方面,明代吴崐的《素问吴注》、清代罗美的《内经博义》及胡澍的《素问校义》影响较大,汪机的《内经补注》、《续素问钞》、徐春甫的《内经要旨》、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等等,在文字考据、训诂方面多有建树,是当今研究《内经》的良好读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明代的方有执(1523-1594年)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条理性,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清代汪宗沂辑复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合编》,经多方考证,搜罗了仲景医论46条、医方23首,实为难能可贵。王少峰的《伤寒从新》,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解,可谓《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医学经典研究有影响的还有程云来、戴震、程玠、吴谦等诸多名家,皆造诣深邃,各具灼见。
新安医学在医学启蒙中不忘创新。陈嘉谟以对语写成《本草蒙荃》,是以韵语记药性,以便记诵,利于初学;江瓘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辑;方广撰成的《丹溪心法附余》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在医理上有所阐发,很有参考价值;程国彭的《医学新悟》总结“八字辨证”说,创立“医门八法”说;汪昂的《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创“暑必夹湿”说,为叶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疗建立了基本原则。
, 百拇医药
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名医云集,众多医家各抒己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汪机开创的“固本培元”派,明代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清代郑梅涧为代表的“养阴清润”派,叶天士为代表的“时方轻灵”派,汪昂为代表从事医学科学普及的“医学启蒙”派,以及经典注释家中的“改革创新派”等等。一些学术派别已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一支,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学派异彩纷呈,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正如王任之先生所说的,“新安医学有许多学派,各个学派都有特点和成就”。新安各学派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的教育、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师承相授,且以家族传承为主。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世代业医的“家族链”现象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统计,自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家,记载名医300余人,许多名医世家传承至今。
, 百拇医药
南宋张扩三代5人行医,可以说是徽州最早的医学世家。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在明嘉靖年代张守仁开始,由于医术精湛,常常一帖(剂)而愈,被称为“张一帖”,世代相传,由张根桂到张舜华、李济仁,已经传承14代,久盛不衰而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还有歙县黄氏妇科已历800余年,相继25代,人称“医博世家”。闻名全国的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同样是家族世袭医业,有“一源双流”之称。歙县的新安王氏医学相传6代,名医辈出。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历经140余年而不衰。
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新安医家的一大特点。据文献统计研究,新安医家兼及研医者中,由儒而习医者占70%。不仅由儒入医、行医悬壶的医家多,而且亦仕亦医的太医亦众多。徽州历代共有太医38人,其中宋代3人,明代23人,清代12人。新安儒医不仅有秀才、举人,而且仕而通医的儒医中共有进士11人,其中宋代1人,明代5人,清代5人。由儒而习医者占70%,另30%继承家传的专科医生,构成了高密度、高水平的儒医群体。
, 百拇医药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新安医家与道士、僧侣的关系很密切,许多是身兼道医、僧医两重身份。如程林为和尚,自称静观居士,程钟龄也皈依佛门,而孙文胤师从九华山天台大师习医而成名。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体现了儒家这一主流文化和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程朱理学的精髓,具有积极向上而入世致用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新安医学植根于原徽州一府六邑的“小新安”地域,但作为祖国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向中华大地辐射和延伸,逐渐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研究氛围。
明代新安名医、太医院医官徐春甫,1568年组织成立了“一体堂宅仁医会”,开展讲学活动,穷研医籍、共磋医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参加者有苏、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的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达21人。
, 百拇医药
明清时期,苏中、浙中、新安三大中医流派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各家中医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温补派、经典校诂派等,其发端者或核心代表人物大多有新安人。这些流派的传承发展又是以新安及整个江南地区为大舞台,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如明代新安名医汪机、孙一奎的 “固本培元派”;明代新安名医方有执的“错简重订”派;清代皖派朴学核心代表人物江永和戴震等。
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不仅具有渊远流长的中医学术基础,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徽学文化特质,并成为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州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通过这个交汇点,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了。
新安文化中,程朱理学、江戴朴学,乃至徽雕、徽皖篆刻等,都对新安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伟大胸怀和待患若亲的仁爱精神,成为历代新安儒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徽州各地仍保留着许多医学文化遗迹,一些医家故居、牌匾、牌坊仍在故地,昭示着历史的辉煌。
21世纪以来,有不少人采用生物实验等现代科技研究方法,对新安医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对温补培元方派的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一些结论,并先后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中风病规律研究以及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研究,也更多地吸纳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复方药理实验的方法进行论证。这些方药验证研究,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研究的现代性与实用性,是新安医学生命力的现代延续。
每一个时期的中医学术,都会不同程度地留有文化的烙印,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开发前景。现今的新安医学世家包括“西园喉宝”的成功,无不得益于这种文化的影响。当然,新安医学还应在临床应用、实验观察、名药开发、文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继续开展药理实验等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发挥出软实力的更大效应。, 百拇医药(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