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710
中医诊断学问答知识.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5kb)。

    中医诊断学问答知识: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枯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重,预后较差。

    2、舌色:

    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

    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分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 (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 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曰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 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举: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