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743
中医中药与免疫.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6kb)。

    中医中药与免疫

    一、中医中药在免疫上的应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指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抵御(驱出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

    中医非常强调"正气"在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从而提出了"扶正祛邪"的基本治疗法则。实践证明,这种从整体出发,强调正气与疾病斗争的指导思想对防止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视的,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所用的方法也是极其丰富的。而运用现代"免疫学"概念来防治疾病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如早在晋朝葛洪《时后方》中,就记载:"疗制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胆敷之,后不复发"。意思是说:被疯狗咬伤后,要防治狂犬病,可以取用该疯狗的胆汁,外敷于伤口,这个例子说明古人很早就在免疫学的思想。在我国宋朝时期,民间就使用天花病人的病痂吹入健康儿童鼻内来预防天花的方法。到十八世纪左右。即有《免疫类方》一书出现,所以"免疫"一词最早源出于我国。

    中医学不但对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有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对迄今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的免疫性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草药对增强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对阐明有关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对攻克恶性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有较多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报道的免疫类中药:

    免疫增强剂:如:人参、党参、五味子、灵芝、黄芪、沙参、玉竹、麦冬、何首乌、地黄、女贞子、枸杞、茯苓等具有扶正固本、益气补肾的作用,它们都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这类中药的某些成分也具有同样功能,如多糖类成分,有香菇多糖、猪苓多糖、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刺五加多糖等,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极为活跃的项目,实验研究证明,它们对机体免疫反应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免疫抑制剂:如甘草、大枣、当归、桃仁等能抑制抗体产生,有抗过敏和延长移植脏器生存期的作用,黄苓也有抗过敏作用,抗过敏介质释放的还有艾叶、苦参、细辛、防已、麻黄、枳实、丹皮等。丹皮、麻黄尚有抑制补体生成作用。"祛邪"中药,特别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物,多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中药在治疗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密切相关。尽管人类疾病种类繁多,发病原因各异病理机制千差万别。但是,从现代医学观念来看,伴有免疫功能改变的疾病不乏其数。在中医漫长的历程中,中药一直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毫无疑问,几千年来,中药在治疗许多免疫有关疾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有许多系统,包括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内包括多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免疫物质,它们的功能是随时清除侵袭人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物质。总之,免疫系统能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物质的刺激,从而保护机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一旦此种平衡被扰乱,就可能发生疾病,是扶正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手段。

    近年研究说明,各种中药对免疫功能有不同影响,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增强吞噬细胞吞噬能力的药物主要有:人参、党参、刺五加、丹参、白术、灵芝、银耳、冬虫夏草、枸杞子、杜仲、当归、鱼腥草、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黄苓、大蒜、茯苓等。

    2、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主要有: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银耳、百合、五味子、首乌、苡仁、阿胶、紫胡、杜仲、鸡血藤、野菊花以及磨菇等。

    3、增加抗体产生能力的药物主要有:人参、党参、刺五加、枸杞子、丹参、玄参、金银花、紫胡、肉桂、龙胆草以及香菇等。

    4、能刺激干扰素产生的药物主要有;刺五加、石斛、龙胆草、灵芝、香菇、山药、枸杞子、黄连、人参等。

    5、刺激补体、溶菌酶等物质产生的药物主要有:白花蛇蛇草、枸杞子、人参、附子、鱼腥草、陈皮等。

    三、中药黄芪、党参和刺五加的免疫作用

    黄芪是补气主药,它能明显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若与党参合用,使巨噬细胞吞噬有害物质的作用更为显著。黄芪也能促进人体产生抗体。医学上用黄芪治疗肝炎,除可增进病人食欲,改善肝功能外,还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抵御疾病,增强体质。黄芪除口服外,还可喷喉滴鼻,可以显著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病率。

    党参也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与黄芪、灵芝合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