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276
第五章 儿科病症.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6kb)。

    第五章 儿科病证

    第一节急惊风

    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和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证,又称惊厥,俗称抽风。因其发病迅速,病情急暴,故称为急惊风。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l~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后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可威胁小儿生命,为儿科急重危证之一。

    本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血钙过低、脑发育不全、癫痛等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以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为主要因素。

    1.外感时邪 外感六淫,皆能致惊。当冬春之交,寒暖不调,气候骤变,小儿肌肤薄弱,股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侵及肌表,时邪从表八里,郁而化热化火,热板生风。夏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引动肝风发为惊风。

    2.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如突见异物,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血逆乱,神志不宁,而神昏抽搐,发为惊风。

    3.内蕴痰热 乳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食物,郁滞肠胃,郁久失痰化火,痰热上空,发为惊风。

    [辩证治疗]

    1.外感时邪

    症状和体征 多见于冬春季节,起病急,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继之则惊厥,苔薄黄,脉浮数。

    征候分析 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故发热。风邪上犹则头痛,袭肺则咳嗽流涕。肺热上熏咽喉,故咽红。热甚动风,故烦躁惊厥。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邪气在表之象。

    治法 流风清热,熄风镇惊。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大椎 十二井穴 曲池 合谷 太冲

    随证配穴 头痛甚者,加太阳。呕吐者,加中院、内关。牙关紧闭者,加顿车。

    刺灸方法 外用泻法。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 取十二井穴点制出血,以泻邪热。大椎、曲池解表退热。合谷、太冲两穴合用,谓之四关穴,可平肝熄风,开窍镇惊。

    2.暴受惊恐

    症状和体征 面色时青时赤,偶有发热,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醒后啼哭,惊惕频作,甚则逢厥,苔薄白,脉沉细。

    征候分析 小儿神怯胆虚,骤受惊吓,气血逆乱,故面包时青时赤。惊则伤神,故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惊惕频作,甚则痉厥。

    治法 镇惊安神。以督脉、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 前顶 印堂 神门 涌泉

    随证配穴 惊风不止或昏睡不醒者,加水沟。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前顶为督脉穴,印堂为经外奇穴,两穴有镇惊作用,善治惊风。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宁心安神。涌泉为肾经井穴,有熄风止痉作用。

    3.内蕴痰热

    症状和体征 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症,继之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苔厚而腻,脉弦滑。

    征候分析 纳呆呕吐,腹痛便秘,均为伤食之主症。乳食郁结于肠胃,谷反为滞,气机不利,故腹部胀满、呼吸气粗。痰热上空月!动肝风,故神昏痉厥。

    治法 清热涤痰,开窍熄风。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水沟 中脘 丰隆 神门 太冲 四缝

    随证配穴 牙关紧闭着,加顿车、合谷。腹胀便秘者,加夫拒、气海、大横。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四缝三校针点刺,挤出少量粘液。

    方义 水沟为督脉穴,督脉通于脑,具有醒脑开窍之功效。中院、丰隆导滞化痰。神门、太冲分别为心经、肝经之原穴,两穴相配可清心泻肝、镇惊熄风。

    【其他疗法】

    耳针 交感、神门、皮质下、缘中、心。强刺激。每隔10min捻转1次,留针60min。

    【医宾举例】

    陈XX,男,7岁。症见角弓反张,谁言妄语,高热神昏,舌尖红,苔剥脱少津。证属高热炼津,肝风内动。治直泻热救阴,熄风宁神。处方:针泻丰隆、风池、风府、大推、神道、中枢、脊中。治疗经过:翌日延诊,解下黑便极多,神志即清,痉厥亦止,连诊《日,得以痊愈。(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

    [按语]

    急惊风可见于多种疾病,针灸治疗急惊风可镇惊止痉以救急,痉止之后,必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二节 痄腮

    痄腮又称"蛤螃瘟",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散发为主,亦可流行。发病年龄以5~9岁小儿为多。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少阳之脉,从缺盆,上项,系耳后。邪入少阳,经壅室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而有痛感。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则相互传变。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若受邪较重,较大儿童可并发少腹痛、睾丸肿痛。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可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病变。

    [辩证治疗]

    1.温毒袭表

    症状和体征 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 温毒在表,故见发热轻、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

    治法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颊车 翳风 外关 合谷

    随证配穴 热甚者,加大推、商阳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或三棱钟点刺出血。

    方义 风温邪毒塞阻少阳经脉,放取手足少阳之会部风,合以足阳明经穴顿车,以宣散局部气血塞浦。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散结消肿。

    2.热毒蕴结

    症状和体征 壮热,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 热毒人里,里热力盛,正邪激争,故见壮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热毒蕴结少阳,则腮部肿痛拒按。热毒内蕴阳明,故见头痛。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大推曲池合谷中精足临泣顿车党风

    随证配穴 头痛甚者,加太阳、头维。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曲池、合谷清阳明邪热。中渚清少阳邪热。大椎泻热毒以退热。足临泣可导热下行。翳风、颊车能宣散局部气血之空滞,以消郁结之肿块。

    3.毒陷心肝

    症状和体征 腮部肿胀,高热,嗜睡,项强,呕吐,甚则昏迷、抽搐,舌红绿,首黄糙,脉洪数。

    证候分析 热毒亢盛,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则嗜睡,甚则昏迷。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则抽搐。热郁经络,筋脉拘急,则项强。舌红峰、苔黄糙、脉洪数,为热邪力盛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熄风镇痉。以督脉穴、十宣为主。

    处方 劳宫 百会 水沟 行间 十宣

    随证配穴 高热不退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项强者,加天柱。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1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