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268
第六章 皮外骨伤科病症.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32kb)。

    第六章 皮外骨伤科病证

    第一节 蛇串疮

    蛇串疮是由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疤沿身体一例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剧烈为特征。因其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多见于春秋季节,痊愈后很少复发。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癌疹。

    [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 多由情志内伤,肝经郁火,复感火热时毒,客于少阳、厥阴经络,熏灼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

    2脾经湿热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牌经湿热内蕴,复感火热时邪,客于阳明、大阴经络,浸淫肌肤、脉络发为疱疹。

    3.疲血阻络 病久则皮报表面火热湿毒得以外泄,疱疹消退。但余邪滞留经络,久久不除,以致气虚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辨证治疗】

    1.肝经郁热

    症状和体征 皮损鲜红胞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红,首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 内因肝经郁火,外因火热时毒,客于少阳、厥阴经络,熏灼肌肤、脉络,故疱疹循经而发。火毒鸥张,其性炎上,故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癌疹饱满、泡壁紧张。肝胆火旺,升发太过,故烦躁易怒。肝胆之火循经上炎,则日苦咽干。火热耗伤津液,故见便干或尿黄。舌红、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为肝经火热炽盛之象。

    治法 祛风清热,清肝泻胆。以皮损局部及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

    处方 皮损局部及与皮损相应之同侧夹脊穴外关曲泉太冲侠溪血海

    随证配穴 伴心烦者,加邪门、神门。便秘者,加支沟。皮极发于面颈部者,加风池、合谷。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皮损局部围刺或加灸。

    方义 局部围刺加灸可引麦外泄,结合相应的夹脊穴,以调畅患处气血,清热泻毒,法瘀止痛。外关为手少阳经的络穴,能疏利少阳经气,泻在表之火毒。取肝经原穴大冲,配胆经荣穴侠溪,以泻肝胆郁火。曲泉可清利肝经湿热。血海可泻热化湿,祛瘀止痛。

    2脾经湿热

    症状和体征 皮损颜色较淡,病壁松弛,伴口渴不欲饮、纳差、胸腔痞满、大便时清,舌红,答黄腻,脉德数。

    证候分析 内因牌经湿热,外因火热时邪,湿热客于阳明、太阴经络,浸淫肌肤、脉络,故瘤疹循经而发。湿性属阴,故皮损色淡、痢壁松弛。湿热熏蒸,则口渴不欲饮。牌虚则运化失司,故见纳差、胸腺痞满、大便时概舌红、答黄腻、脉德数,为脾经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运牌化湿。以皮损局部及足阳明胃经、足太明脾经穴为主。

    处方 皮损局部及与皮根相应的同侧夹脊穴阴陵泉三阴交内庭血海

    随证配穴 伴脘痞纳差、便清者,加中院、天枢。热盛者,加合谷、大推。皮损发于面、颈者,加外关、风地、合谷。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皮损局部围刺或加灸。

    方义 皮损局部围刺加灸,结合相应的夹脊穴,以泻热除湿毒。阴陵泉、三阴交健脾以运湿祛毒邪。内庭为胃经荣穴,能清利阳明湿热。血海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3.瘀血阻络

    症状和体征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伴心烦不寐,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病 久则耗气伤血,皮报表面火热湿毒虽已外泄相疹消退,但余邪滞留经络,久久不除。尤其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或气血虚弱,余邪留恋,气血凝滞,导致局部疼痛不止,以致夜寐不宁。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 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以阿是穴及与其相应经脉的经穴为主。

    处方 阿是穴

    颜面部 风池 太阳 攒竹 四白 下关 颊车 合谷 外关

    胸胁部 与皮报相应的同侧夹脊穴或背俞穴支沟阳陵泉太冲

    腰腹部 与皮报相应的同侧夹脊穴或背俞穴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委中

    随证配穴 兼心烦不寐者,加神门、阴郄。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加灸或拔火罐。

    方义 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不通则痛,阻于何经则痛于何部。按经络辨证,皮损发于面部,主要损及手、足三阳经,多见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发于胸胁部,则报及足少阳、足厥阳经,皮损多沿肋间神经分布。发干腰腹部,则多损及足阳明、足少阳及足大阴经,故选穴配方以受阻经脉的偷穴为主,近部取穴均取同侧。"以痛为辅",取阿是穴,针后并加灸或拔火罐,以活血通络,祛瘀泻毒;远部取穴均取双侧,用平补平泻法,以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其他疗法]

    1.耳针 取相应部位、肺、肝、胆、胃、皮质下、神门。用强刺激,留针30min,每日1~2次。

    2.皮肤针 取皮损周围及与病灶相应的夹脊穴或背俞穴。用重叩刺法,以微出血为度。

    疤疹初起阶段,每日2次,待疼痛减轻疤疹开始吸收时,改为每日1次。

    3.电针 在皮损周围用毫针呈菱形沿皮围刺后,接脉冲电针仪,中度刺激15~20min,每日1次。

    [医案举例]

    例1.蔡某,女,56岁。胸背烧灼痛已2日。患者于4日前发热、咳嗽,自取治感冒药后发热减轻,2日前右侧胸至背部出现红色疱疹簇集,烧灼痛难忍,服止痛片及消炎药无效,并继续出现红色疱疹,伴恶寒、胃纳差。检查:面色黄,舌红,苔黄腻,体温 37.6 C,脉浮数,右背第七助及其下缘至胸前呈带形鲜红色小疱疹簇集,夹有少数黄豆粒大的小疱,皮肤暗红。诊断:蛇丹(湿热蕴结型)。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取穴:曲池、大推、阳陵泉、血海。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同时在疤疹周围健康皮肤上用梅花针叩刺。新的痕疹次日未见再起,皮肤由鲜红变为暗红,水疱再吸收。连针4日,疼痛消失,疱疹结痴干燥,1周即痊愈。(中国当代名家医案)

    例 2.吴X X,男,16岁。患者于 1周前发现有乳下自胞正中线至脊柱部,有针尖和米粒大小的皮疹 10余个,很快增多并串连成带状密集水疮,宽约12cm。曾用氟氢松丙酮酯软膏、红霉素软膏、龙胆紫药水、板蓝根针剂等药物治疗,均未获效。检查:患处水癌疱已多数如绿豆至黄豆粒大,顶端光亮,根底红肿,内充乳白色混浊液,疼痛较剧。此乃湿热之毒蕴结皮下,发为蛇丹。拟予针刺、熏灸,以活血化瘀、燥湿解毒治之。取穴:①针刺取大椎、委中(双侧)、曲地(双侧)、三阴交(双侧人大推用泻法,其余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15min,中间运针2次。②熏灸:以艾绒置于长盒熏灸器中点燃,熏灸患处20min。③熏灸前局部用乙醇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水炮放水。经3次治疗后,水疮全部干瘪结痂,不痛,微有痒感,候其脱痂,5日痊愈出院。(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按语】

    (1)针灸治疗蛇串疮镇痛作用显著,可缩短病程,痊愈后多元后遗疼痛。

    (2)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鱼虾、牛羊肉等发物。

    第二节湿疮

    湿疮由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是一种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处,易于糜烂流津的病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据其发病性质又有浸淫疮、血风疮等名称。本病具有对称分布,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男女老幼皆可发病,而以先天禀赋敏感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