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1636708
中医骨伤中药疗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kb)。

    中医骨伤中药疗法

    中药疗法是中医骨伤科的重要疗法之一,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固定与活动统一(动静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医患合作)的治疗原则。实践证明中药可以促进肢体肿胀的消退,疼痛缓解,软组织修复,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合理使用内服和外用中药治疗骨伤疾患,如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和骨病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疗效,特别是应用中药治疗大面积软组织损伤更显优势。

    骨伤科的中药治疗分内治疗和外治疗两类,临床可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选用。

    一、内治法

    此法是通过服药使局部与整体得以兼治的一种方法。可按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或先补后攻等,临床一般采用三期辨证而选择使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二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对损伤初期有瘀者,宜采用攻利法。但血与气二者是互相联系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在治疗时必须治血与理气兼顾。常用的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损伤中期,局部肿胀基本消退,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尽去,筋骨未连接,故宜采用和法,以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的有和营止痛法、接骨续损法、舒筋活络法;损伤后期,由于气血耗损,往往出现虚象。《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损者温之",故应采用补法。常用的有补气养血法、补益肝肾法。若损伤日久,复感风寒湿邪,宜采用温经通络法。

    1、 攻下逐瘀法

    跌打损伤,必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于经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留者攻之",《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宜采用攻下逐瘀法。本法适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胀,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常用苦寒泻下以攻逐瘀血,药效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失血过多、慢性劳损、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2、 行气活血法

    又称行气消瘀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结者散之"。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结则血瘀。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宜采用行气活血法。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局部肿痛,无里实热证,或宿伤而有瘀血内结及有某种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剂有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等。临床可根据损伤的不同,或重于活血化瘀,或重于行气,或活血与行气并重而灵活选用。

    行气活血法方剂一般并不峻猛,如须逐瘀,可与攻下法配合。

    3、 清热凉血法

    本法包括清热解毒与凉血止血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故损伤引起的错经妄行,创伤感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宜采用清热凉血法。常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有加味犀角地黄汤、清心药、五味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

    清热凉血法的方剂以寒凉药物为主,故治疗时应注意防止寒凉太过,引起瘀血内停。血喜温而恶寒,寒则气血凝滞而不行,所以及在治疗出血不多的疾病时常与活血化瘀药同用。出血过多时,须辅以补气摄血之法,以防气随血脱,必要时还当结合输血、补液等疗法。

    4、 和营止痛法

    适用于损伤中期,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而续用攻下之法恐伤正气者。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5、 接骨续筋法

    损伤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筋骨已有连接但未坚实,尚有瘀血未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合,筋不能续,故宜采用接骨续筋法。本法主要使用接骨续筋药,佐以活血祛瘀药,适用于损伤中期筋骨已有连接,但尚未坚实者。常用方剂有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6、 舒筋活络法

    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药与祛风通络药,并加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舒筋通络。适用于骨折、脱位、伤筋的中期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或兼风湿,筋络发生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者。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舒筋汤、蠲痹汤等。

    7、 补气养血法

    本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无论是外伤筋骨,内伤气血,以及长期卧床不能经常活动,日久必使体质虚弱而出现各种气血亏损,故宜采用补气养血法。补气、补血虽各有重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在治疗上常补气养血并用。适用于平素气血虚弱或气血耗损较重,筋骨萎软或迟缓愈合者。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

    8、 补养脾胃法

    脾主四肢、肌肉。《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脏腑亏损,加之伤后缺少活动,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消,营养之源日绌,故出现四肢疲乏无力,形体虚赢,肌肉萎缩,筋骨损伤修复缓慢,脉象虚弱无力等。治疗宜采用补养脾胃,以促进气血生化,使筋骨肌肉加速恢复。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等。

    9、 补益肝肾法

    本法又称强壮筋骨法。肝主筋,肾主骨,主腰脚。《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脉动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故损伤后期,年老体弱,骨折迟缓愈合,骨质疏松而肝肾虚弱者常采用补益肝肾法。补肾又需用区分肾阴、肾阳,但肾阴肾阳又是互为用的。《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即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肝为肾之子,《难经》说:"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应注意补肾,滋水生肝。常用方剂有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左归丸、右归丸等。

    10、 温经通络法

    血气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流行畅利。《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本法使用温性、热性的祛风、散寒、除湿药物,并佐以调和营卫或补益肝肾之药,以求达到驱除留注于骨节经络之风寒湿邪,使血活筋舒、关节滑利、经络通畅。适用于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或筋骨损伤日久失治,气血凝滞,风寒湿邪滞留者。常用方剂有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红丸、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以上治法,在临证应用时都有一定的原则。例如治疗骨折,在施行手法、夹缚固定等外治法的同时,内服药物初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养血、健壮筋骨为主。若骨折后肿胀不严重者,往往可直接用接骨续筋之法,稍佐活血化瘀之药;扭挫伤筋治疗,初期也以活血化瘀为主,中期则用舒筋活络法,后期使用温经通络,并适当结合强壮筋骨的方法;开放性损伤,在止血以后,也应根据证候而运用上述各法。如失血过多者,开始即须用补气摄血法急固其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