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36kb)。
水肿
对本病的认识
症状:眼、面肿,四肢肿、按之没指,重时心衰,脾虚上午重,肾虚下午重
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虚实,阴水,阳水
病因:肾不主水,脾功能失调,外感六淫,水湿、劳倦,膀胱气化失司,西医:肾炎、速尿,治法:汗、利水(不可过用)、补肾健脾,开鬼门,洁净府,不能求速效
方药:真武汤、五苓散
一、概述-病名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一、概述-沿革
本病《内经》称为"水"。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其发病原因,指出为外感风邪,病本于肾。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内经》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一、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称水肿为"水气"。将水气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又按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一、概述-沿革
《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凡二十二条,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并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作用,如:"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府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一、概述-沿革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明·李士材与张介宾都认为水肿是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但各有独特见解。《景岳全书》根据水气互化的理论,提出了水肿与气肿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中以虚实为纲,分辨水肿,提出"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医学入门》从阴水、阳水之说,指出外感邪气者多为阳证,内伤正气者多为阴证。
一、概述-沿革
本病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的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概述-相关疾病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象
本病初起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全身,也可先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如病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短而不能平卧等症。
若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没指,易于恢复,是为阳水;若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肤色萎萎黄或晦黯,按之恢复较慢,是为阴水。
三、病位
在肺、脾、肾。
四、病类
分阳水、阴水。
五、病性
实证、虚证。
六、病程
阳水病程短、阴水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七、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七、病因病机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3.作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实验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 ***
1.鼓胀 严重水肿可出现腹水,因此须与鼓胀作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多周身皆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全身。鼓胀每有肝病病史,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聚腹中、面色苍黄、腹壁有青筋显露;水肿每有心肾病史,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面色咣白或晦滞,腹壁无青筋暴露。
八、诊断与鉴别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的鉴别 肾病水肿多先从眼睑、颜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周身,可伴见腰部酸重,面色咣白等症;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及全身,可伴见心悸,胸闷气促,面青唇紫,脉结代等。
九、辨证论治-要点
1.辨别阴水和阳水 *****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互相转化 ......
水肿
对本病的认识
症状:眼、面肿,四肢肿、按之没指,重时心衰,脾虚上午重,肾虚下午重
分类: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虚实,阴水,阳水
病因:肾不主水,脾功能失调,外感六淫,水湿、劳倦,膀胱气化失司,西医:肾炎、速尿,治法:汗、利水(不可过用)、补肾健脾,开鬼门,洁净府,不能求速效
方药:真武汤、五苓散
一、概述-病名
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一、概述-沿革
本病《内经》称为"水"。
《灵枢·水胀》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其发病原因,指出为外感风邪,病本于肾。如《素问·水热穴论》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肉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内经》对水肿病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一、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称水肿为"水气"。将水气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又按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一、概述-沿革
《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凡二十二条,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并重视脾胃虚弱在发病中的作用,如:"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府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一、概述-沿革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明·李士材与张介宾都认为水肿是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但各有独特见解。《景岳全书》根据水气互化的理论,提出了水肿与气肿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中以虚实为纲,分辨水肿,提出"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医学入门》从阴水、阳水之说,指出外感邪气者多为阳证,内伤正气者多为阴证。
一、概述-沿革
本病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的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近年来,根据《血证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理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概述-相关疾病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二、病象
本病初起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全身,也可先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如病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短而不能平卧等症。
若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没指,易于恢复,是为阳水;若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肤色萎萎黄或晦黯,按之恢复较慢,是为阴水。
三、病位
在肺、脾、肾。
四、病类
分阳水、阴水。
五、病性
实证、虚证。
六、病程
阳水病程短、阴水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七、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不得下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七、病因病机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甚,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八、诊断与鉴别
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出现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3.作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实验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
鉴别诊断 ***
1.鼓胀 严重水肿可出现腹水,因此须与鼓胀作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如鼓,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多周身皆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全身。鼓胀每有肝病病史,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聚腹中、面色苍黄、腹壁有青筋显露;水肿每有心肾病史,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面色咣白或晦滞,腹壁无青筋暴露。
八、诊断与鉴别
2.肾病水肿与心病水肿的鉴别 肾病水肿多先从眼睑、颜面开始,继则延及四肢、周身,可伴见腰部酸重,面色咣白等症;心病水肿多从下肢足跗开始,而遍及全身,可伴见心悸,胸闷气促,面青唇紫,脉结代等。
九、辨证论治-要点
1.辨别阴水和阳水 *****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金匮要略》中的风水、皮水多属此类。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稀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金匮要略》中的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互相转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3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