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1i.ppt[14].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90kb)。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流行病学
常见病,呈世界性分布,约10%的人口患过此病.
据胃镜检查发现:
发病率 我国南方﹥北方,城市﹥农村.
临床上 DU:GU→3:1 男性多见.
DU好发于青壮年,GU的发病年龄平均晚十年.
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侵袭因素
防御-修复因素
? 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
? DU主要是侵袭因素 ↑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主要病因.
Why?
(1)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
(2)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
(3)Hp感染改变了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
a. Hp毒力因子损害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详见慢性胃炎一节)
b.Hp感染增加了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加了侵袭因素.
a.b两方面协同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疡形成.
? 2、胃酸和胃蛋白酶
? 主细胞 → 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
↓
? 胃蛋白酶的活性受胃酸制约(pH<4.0),所以胃酸在致病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 长期应用NSAID,可导致一系列从糜烂到溃疡的胃肠道粘膜病变.
? 损伤机制:
a.弱酸脂溶性药物,能直接穿过胃粘膜屏障,导致H+反弥散,造成粘膜损伤.
b.抑制了环氧化酶活性,从而能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削弱了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4、应激和心理因素
? 临床观察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DU愈合后在遭受精神应激时,溃疡容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战争期间,本病发生率升高.
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痉挛缺血,粘膜防御↓
蠕动减慢,刺激G细胞分泌
胃酸↑
5、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 部分DU患者的胃排空比正常人快,特别是液体排空,这使十二指肠球部的酸负荷量增大,粘膜易受损伤.
? 部分GU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表现为胃排空延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前者使胃窦部张力增高,刺激胃窦粘膜中的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进而增加胃酸分泌.
反流液中的胆汁、胰液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对胃粘膜有损伤作用.
注意!
胃运动障碍本身不大可能是GU的原发病因,但可加重Hp感染或摄入NSAID对胃粘膜的损伤.
6、其他危险因素
病理
? GU多发于胃角和胃小弯。
? DU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常见。
? 多发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发生≥2处
的溃疡.
? 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发生溃疡.
? 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DU直径多<1.0cm,GU比DU稍大,亦可见到直径>2.5cm的巨大溃疡。
? 典型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
临床表现
(一)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
(1)典型特点:
慢性:反复发作,长达几年或十几年
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缓解期长短不一,几周几月或几年.
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服NSAID诱发.
节律性:GU,餐后痛.DU,饥饿痛、午夜痛
(2)疼痛性质和部位:
内脏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
部位不很确定,GU见于中上腹或偏左,DU见于中上腹或偏右.
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抗酸药缓解,常提示有后壁慢性穿孔;突然发生上腹剧痛迅速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发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部分患者无上述典型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胀满、厌食、嗳气、反酸.多见于GU病例.
(二)体征
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三)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 幽门管溃疡:发生于幽门孔2cm以内的GU,胃酸增多,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差,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也较多。内科治疗效果差。
(2)球后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距幽门3cm以远的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X线和胃镜检查易漏诊。症状同DU,夜间痛、背部放射痛更多见,药物疗效差,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
(3)无症状性溃疡:无痛性溃疡,多数为GU,以老年人为多见。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一)Hp检测
(1)侵入性检测:须作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可同时确定存在的胃十二指肠疾病.
a、快速尿素酶试验:5分钟看结果,尿素酶分解尿素为CO2和NH3->PH值升高->酚红试剂由浅黄色变为粉红色。首选。
b、组织学检查:可直接观察Hp。
c、粘膜涂片染色镜检:吉氏染色(Giemsa)或特殊染色(Warthin-Starry),麻烦,少用。
d、Hp培养和PCR检测:技术要求和费用较高,主要用于科研。
(2)非侵入性检测:仅提供有无HP感染的信息.
a、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如胃粘膜上有HP,则口服标记的尿素会被尿素酶水解成13CO2或14CO2,从肺排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14C更安全,费用更贵。
b、血清Hp抗体(IgG)测定:不宜作为治疗后HP是否根除的证实试验
(二)胃液分析
许多DU/GU患者的胃酸分泌量正常或低于正常。因此价值不大。
目前主要用于促胃液素瘤的辅助诊断,如果
平均基础酸排量(BAO)>15mmol/h
五肽促胃液素等刺激后的最大酸排量
(MAO)>60mmol/h
BAO/MAO比值>60%
提示有促胃液素瘤之可能.
(三)血清促胃液素测定
不作常规.如怀疑有促胃液素瘤,应作此项测定.血清促胃液素值一般与胃酸分泌呈反比,促胃液素瘤时2者均同时升高.
(四)X线钡餐检查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更好地显示粘膜象.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2种: ......
消化性溃疡
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慢性溃疡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流行病学
常见病,呈世界性分布,约10%的人口患过此病.
据胃镜检查发现:
发病率 我国南方﹥北方,城市﹥农村.
临床上 DU:GU→3:1 男性多见.
DU好发于青壮年,GU的发病年龄平均晚十年.
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侵袭因素
防御-修复因素
? GU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
? DU主要是侵袭因素 ↑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主要病因.
Why?
(1)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高
(2)根除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
(3)Hp感染改变了粘膜侵袭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
a. Hp毒力因子损害粘膜的防御-修复机制(详见慢性胃炎一节)
b.Hp感染增加了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加了侵袭因素.
a.b两方面协同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疡形成.
? 2、胃酸和胃蛋白酶
? 主细胞 → 胃蛋白酶原 → 胃蛋白酶
↓
? 胃蛋白酶的活性受胃酸制约(pH<4.0),所以胃酸在致病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非甾体抗炎药(NSAID)
? 长期应用NSAID,可导致一系列从糜烂到溃疡的胃肠道粘膜病变.
? 损伤机制:
a.弱酸脂溶性药物,能直接穿过胃粘膜屏障,导致H+反弥散,造成粘膜损伤.
b.抑制了环氧化酶活性,从而能抑制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削弱了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4、应激和心理因素
? 临床观察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DU愈合后在遭受精神应激时,溃疡容易复发或发生并发症;战争期间,本病发生率升高.
迷走神经兴奋: 胃酸↑
交感神经兴奋: 血管痉挛缺血,粘膜防御↓
蠕动减慢,刺激G细胞分泌
胃酸↑
5、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 部分DU患者的胃排空比正常人快,特别是液体排空,这使十二指肠球部的酸负荷量增大,粘膜易受损伤.
? 部分GU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表现为胃排空延缓和十二指肠-胃反流,前者使胃窦部张力增高,刺激胃窦粘膜中的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进而增加胃酸分泌.
反流液中的胆汁、胰液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对胃粘膜有损伤作用.
注意!
胃运动障碍本身不大可能是GU的原发病因,但可加重Hp感染或摄入NSAID对胃粘膜的损伤.
6、其他危险因素
病理
? GU多发于胃角和胃小弯。
? DU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常见。
? 多发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发生≥2处
的溃疡.
? 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均发生溃疡.
? 溃疡一般为单个,也可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DU直径多<1.0cm,GU比DU稍大,亦可见到直径>2.5cm的巨大溃疡。
? 典型溃疡边缘光整、底部洁净,由肉芽组织构成,上面覆盖有灰色或灰黄色纤维渗出物。
临床表现
(一)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上腹痛为主要症状
(1)典型特点:
慢性:反复发作,长达几年或十几年
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缓解期长短不一,几周几月或几年.
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可因精神情绪不良或服NSAID诱发.
节律性:GU,餐后痛.DU,饥饿痛、午夜痛
(2)疼痛性质和部位:
内脏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饥饿样不适感.
部位不很确定,GU见于中上腹或偏左,DU见于中上腹或偏右.
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抗酸药缓解,常提示有后壁慢性穿孔;突然发生上腹剧痛迅速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发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
部分患者无上述典型疼痛,而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伴胀满、厌食、嗳气、反酸.多见于GU病例.
(二)体征
溃疡活动时剑突下可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三)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 幽门管溃疡:发生于幽门孔2cm以内的GU,胃酸增多,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差,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也较多。内科治疗效果差。
(2)球后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距幽门3cm以远的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X线和胃镜检查易漏诊。症状同DU,夜间痛、背部放射痛更多见,药物疗效差,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
(3)无症状性溃疡:无痛性溃疡,多数为GU,以老年人为多见。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一)Hp检测
(1)侵入性检测:须作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可同时确定存在的胃十二指肠疾病.
a、快速尿素酶试验:5分钟看结果,尿素酶分解尿素为CO2和NH3->PH值升高->酚红试剂由浅黄色变为粉红色。首选。
b、组织学检查:可直接观察Hp。
c、粘膜涂片染色镜检:吉氏染色(Giemsa)或特殊染色(Warthin-Starry),麻烦,少用。
d、Hp培养和PCR检测:技术要求和费用较高,主要用于科研。
(2)非侵入性检测:仅提供有无HP感染的信息.
a、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如胃粘膜上有HP,则口服标记的尿素会被尿素酶水解成13CO2或14CO2,从肺排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14C更安全,费用更贵。
b、血清Hp抗体(IgG)测定:不宜作为治疗后HP是否根除的证实试验
(二)胃液分析
许多DU/GU患者的胃酸分泌量正常或低于正常。因此价值不大。
目前主要用于促胃液素瘤的辅助诊断,如果
平均基础酸排量(BAO)>15mmol/h
五肽促胃液素等刺激后的最大酸排量
(MAO)>60mmol/h
BAO/MAO比值>60%
提示有促胃液素瘤之可能.
(三)血清促胃液素测定
不作常规.如怀疑有促胃液素瘤,应作此项测定.血清促胃液素值一般与胃酸分泌呈反比,促胃液素瘤时2者均同时升高.
(四)X线钡餐检查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能更好地显示粘膜象.溃疡的X线征象有直接和间接2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5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