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6 > 正文
编号:11637484
小儿哮喘.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65kb)。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为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已公认是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

    哮喘概况

    哮喘的定义

    *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这种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遇到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 。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哮喘的自然发展过程

    哮喘可在任何年龄发病,30%病人在 1岁以前出现症状,80% ~ 90%哮喘儿童首次症状出现在4 ~ 5岁前。多数为轻中度,少数严重难治性哮喘多呈常年发作。重症哮喘患儿多在生后第一年发生喘息。轻中度哮喘患儿预后较好。经治疗或随年龄增长,气道横径增大,免疫功能改善而自行缓解。严重激素依赖者且需经常住院治疗者约95%转为成人哮喘。

    哮喘危险因素

    * 内因: 主要指遗传因素。

    * 外因: 是指环境因素。

    * 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从现代观点来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较遗传因素更为重要。尤其小儿哮喘与接触屋尘螨、被动吸烟、居室地毯和装空调、城市车辆排出大量废气及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哮喘发作/恶化因素

    * 过敏原

    * 空气污染

    * 呼吸道感染

    * 运动或过度通气

    * 气侯变化

    * 二氧化硫

    * 食物, 食物添加剂, 药物

    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哮喘的发生和发展。80年代以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以及对支气管黏膜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液及生化免疫学研究,认识到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

    哮喘起病可急可缓。哮喘的主要症状为喘息,伴有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以往的观点为喘息不一定是哮喘,但现代对哮喘更为恰当的观点认为 "有喘息症状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应首先考虑是哮喘"。

    哮喘诊断

    * 病史及临床表现

    * 体格检查

    * 肺功能测定

    * 危险因素的过敏状态测定

    小儿哮喘诊断

    ? 一、儿童哮喘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与变

    应原、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多夜间或

    清晨重,往往有季节性和家族史;

    2.发作时哮鸣音,呼吸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4.除外其他疾病;

    5.不典型-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

    小儿哮喘诊断

    ?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

    (1)用β2受体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

    (2)0.1%肾上腺素0.01 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

    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或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上升率≥15%,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小儿哮喘诊断

    关于婴幼儿喘息

    ? 有特应性体质

    ? 无特应性体质及家族史

    小儿哮喘诊断

    二、咳嗽变异性哮喘 (儿童年龄不分大小)

    1. 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4.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实验室检查

    ? 痰液检查 痰中EOS数增多

    ? 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 胸部X线检查 过度充气及伴血管阴

    影增加

    ? 肺功能测定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峰流速(PEF)下降

    ? 免疫诊断 皮肤点刺试验、IgE测定、Phadiatop过筛试验阳性

    ? 毛细支气管炎

    ? 喘息性支气管炎

    ? 先天性喉喘鸣

    ? 异物吸入

    ? 胃食管反流

    ?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 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原则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