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4 > 正文
编号:11637834
针灸临证特色初探(管遵惠).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123kb)。

    2 0 0 4 年第2 5 卷第5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

    名老中医经验-

    管遵惠老师针灸临证特色初探

    丁丽玲 , 王雪松 , 指 导: 管遵惠

    ( 云南省呈贡县中医医院, 云南 呈贡 6 5 0 5 0 0)

    摘 要 : 本文简介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 望神察气观

    色的临证要诀, 浅析其针灸取穴、 配穴特点; 结合学习管氏针

    刺手法的跟师体会, 初探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特点。

    关键词: 临证经验: 管遵惠: 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 R 2 4 9 . 2 / .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2 3 4 9( 2 0 0 4) 0 5 - 0 0 0 1 - 0 2

    吾师管遵惠, 国家级专家, 云南省名中医, 省首批名中医

    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吾师从医4 0 载, 学验俱丰, 擅长诊

    治疑难杂症, 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及管氏家传针法, 研用颇彰。

    临床治病, 辨证明晰, 取穴精少, 手法独到。 兹将吾师临证经验

    作一初步探讨。

    1临床辨证以循经辨证为纲

    吾师擅长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理论分析证候, 结合脏

    腑理论来推究病机,判断病情及体内正邪相争盛衰情况。 常

    说 , 熟悉各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 生理功能 、 及其 “ 是动所生

    病”等, 是掌握经络辨证的基本功。 如 “ 喘咳”之症可与肺 、 肾

    有关, 按脏腑辨证, 肺主气, 肾纳气, 究其根源, 与经络循行即

    是动所生病密切相关, 因为 “ 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 ”

    “ 是动则病肺胀满, 膨膨而喘咳”,“ 肾足少阴之脉, ……从肾

    上贯肝膈 ,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 … ‘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 《 灵枢· 经脉》 ) 。所以

    《 灵枢· 经脉》 篇说 : “ 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 , 调虚实 ,不可不通”。 强调了经络辨证在疾病的病因病机 、 诊断治疗中

    的重要性。 吾师强调辨证时要以循经辨证为纲。 一则, 本经自

    病, 调其本经。“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这是循经辨证施治的

    基本大法。 如手阳明经脉 “ 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故下牙痛

    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 足厥阴肝经 “ 布胁肋”, 肝气横逆

    的肋痛则取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 对于不虚不实之症应调其

    本经 , 因不虚不实之症, 属本经 自病 , 而虚实之症, 属他经传

    变之症, 故《 灵枢· 终始篇》 云: “ 阴阳不相移, 虚实不相倾 , 取

    之其经”。 二则, 某经病证 , 表里经同治。 十二经脉中, 每条经

    脉都有与它互为表里的经脉, 手之三阴经与手之三阳经相表

    里, 足之三阴经与足之三阳经相表里; 阴经属脏络腑 , 阳经属

    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

    肺, 故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在经脉循行上亦

    是相互联结的, 手之三阴经与手之三阳经在手相接 , 足之三

    阳经与足之三阴经在足相接。 如手太阴肺经 “ 从腕后直出次

    指内廉, 出其端”, 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故

    表里经之间, 关系甚为密切, 其联系途经 , 在体内络属, 在四

    肢则脉气交接。 所以本经有病 , 可表里经同治, 是循经辨证施

    治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胃气虚寒 , 取足三里配公孙; 脾虚泄

    泻, 取阴陵泉配足三里等即是。 再三, 本经有病 , 兼调子母经。

    根据病变部位, 先确定其病变所属经脉 , 在调其本经气血的

    基础上 , 根据 “ 虚则补其母 , 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 调其子母

    经。 导师指出在临床治疗中, 必须将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紧

    密结合 , 并尽量将其他辨证方法补充运用, 才能体现出辨证

    论治的完整性和灵活性。

    2临证审病强调望神、 察气、 观色

    吾师认为 “ 神、 气、 色”三者是人之真元三宝, 其间的变化

    医者应明察秋毫, 《 灵枢· 终始篇》“ 凡刺之法, 必察其形气”。

    针灸医师临证审病时也须注重切脉。 《 灵枢· 九针十二原篇 》

    “ 凡将用针 , 必先诊脉”。 吾师经常从切脉中洞悉病机, 一旦患

    者脉证有变, 配穴处方和手法施术都随之而变。 指出面瘫患者

    如脉浮, 为发病期; 脉不浮反沉者, 为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从切

    脉中细心体察患者的 “ 神、 气, 色”的变化, 有助于治疗中变被

    动为主动。 吾师认为 “ 神”乃人的生命力之显露 , “ 气”乃人的

    生命活动之外现 , “ 色” 乃人的生命实体之物象。 此三者相互

    依存, 附于一体, 又彼此间相辅相成体现在生命之运动中, 三

    者在生理上构成统一整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