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8 > 正文
编号:11637378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47kb)。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药学部

    周 文

    2003.4.6 济南

    摘 要

    * 抗微生物感染药物

    - 分类、作用机制

    - 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控制对策

    * 抗菌药物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研究( PK/PD )

    *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 医疗质量管理效益年

    抗微生物感染药物

    抗生素

    * 抗生素是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以抵抗其他微生物侵袭、保护自身安全的物质

    * 目前为止,世界各国提供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约为数百种(微生物产生、半合成和化学合成品极其各种盐类)

    - 化学方法合成

    - 母核结构上加入不同侧链而成的半合成抗生素

    ? 保持母核的功能团和主要特点

    ? 不同程度上克服母体药的缺点

    * 化学合成技术的进步,定量构效关系理论运用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抗生素新药品种不断投入市场

    抗生素分类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氨基糖苷类

    * 大环内酯类

    * 四环素类

    * 氯霉素类

    * 其他类(林可霉素、糖肽类、多肽类、利福霉素)

    合成抗菌药

    * 喹诺酮类

    - 萘啶酸、吡哌酸

    -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 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加替沙星

    * 硝基咪唑类

    - 甲硝唑

    - 替硝唑

    - 奥硝唑

    * 磺胺类 短效、中效、长效磺胺

    * 甲氧苄啶、溴莫普林

    * 硝基呋喃类 呋喃妥因 呋喃唑酮

    抗微生物感染药

    * 抗生素

    * 合成抗菌药

    * 抗结核药、抗鸟分枝杆菌复合体药、抗麻风药

    * 抗真菌药

    * 抗病毒药

    * 消毒防腐药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必须对病原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毒性,对患者不造成损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根据主要作用靶位不同,作用机制可分为:

    -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β-内酰胺类、磷霉素、杆菌肽

    - 损伤细菌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多肽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

    多烯类(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咪康唑等)

    - 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丧失生长繁殖的物质基础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

    -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喹诺酮类、利福平

    - 其他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TMP)

    抑制结核环脂酸的合成(异烟肼、乙硫异烟肼)

    常用术语

    * 抗菌谱

    - 一种化合物的抗菌作用范围(抑制或杀灭细菌作用)

    * 抗菌活性

    - 体外试验 活的微生物接种于培养基中,加适当浓度的抗生素,观察其对微生物繁殖的抑制和杀灭作用(MIC、MBC)

    - 体内试验 实验化学治疗:以人工方法使实验动物感染,然后以抗生素治疗,观察微生物数目变化或动物死亡数及死亡时间的延长,以判断药物作用与疗效

    * 抗生素后效应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 在设计给药方案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有重要意义

    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必须考虑

    -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排泄、代谢)

    - 患者机体的机能状态

    敏感性

    * 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细菌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 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非常必要的.

    * 药敏测定结果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正确的结果可供临床医师作为选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参考,以提高临床疗效

    药敏试验及临床意义

    * 药敏试验-测定抗生素在体外对病原微生

    物有无抑制作用的方法

    -敏感、中度敏感、耐药

    * 药敏试验目的

    - 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 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以便采取有限措施,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

    * 药物吸收 选择给药途径

    - 血药浓度、感染部位、感染程度

    * 药物分布 分子大小、血浆蛋白结合率、极

    性(脂溶性、水溶性)

    * 药物代谢

    -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 脂溶性高的药物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易于排出,(氧化、还原、水解与结合)

    * 药物排泄

    - 经肾脏和胆道排泄是抗菌药的重要排泄途径

    - 非脂溶性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以原形药经尿排出

    机体因素

    * 机体防御机能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生理功能

    - 老年人 生理功能减退和组织器官萎缩

    - 新生儿 不同的生理、代谢过程

    - 妊娠期妇女 生理学特点改变(血浆容量增多,血浆蛋白量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均增加,可使经肾清除药物清除加快,血浓降低)

    * 局部因素

    - 局部隐蔽脓肿、阻塞性病灶、感染部位异物

    不良反应

    * 毒性反应 药物引起的组织、器官生理、生化功能异常或组织病理改变。严重程度具有剂量依赖性,并随疗程的延长而增加。主要表现在肾脏、肝脏、神经、血液系统、胃肠道及给药局部等方面

    * 变态反应

    - 皮疹、过敏性休克、药物热、 血清病样反应等

    * 二重感染 菌群交替症

    - 应用抗菌药物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耐药菌及外来细菌可乘机大量繁殖,引起新的感染

    - 临床表现可引起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

    细菌耐药性的

    发展与控制对策

    抗生现象

    * 自然界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素是一种抗生物质,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长末期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用来 抑制自身的蛋白质合成和酶功能活动,以降低生长期那种迅速、旺盛的代谢过程,节约能量消耗,为静止期做好准备。同时也用它来杀灭其他微生物,以保证自身生存安全。为了不被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抗生物质侵入与杀灭,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耐受和抵御这些外来抗生物质的能力,这就是自然界微生物间存在的抗生现象

    * 在人类发现抗生素并利用它作为药物制剂后,微生物间的抗生现象由简单而变得复杂。致病菌不断接触到新的抗生素,不得不加强菌体内生物合成工程,改变生物合成路线,加强防御能力,抵抗外来侵犯。这是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4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