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715506
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医理论的正负面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25日
     作者:赵红军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指儒家文化)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医理论发展至今已严重停滞不前。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在从中医理论的文化源头即传统文化与其的关系探讨过程中,才可能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寻求出一条光明正确的前途出路。

    主题词: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理论 正负面影响

    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着巨大的贡献。今天,中医药、针灸等疗法渐渐为全世界认可、接受,尤其在 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及养生增寿保健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更新,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多的凸现了出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徘徊不前,其前途令人堪忧。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诞生,都离不开有哲学思想的宏观引导。正是传统文化的母体孕育了中医学的诞生。中医学在成长过程中,又处处受到传统文化乳汁的哺育、滋养才得以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只有从中医理论的源头着手,探讨其与传统文化思想之渊源,以实际的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中医理论的利弊优劣,才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唤醒中医理论发展之勃勃生机。
, 百拇医药
    笔者丝毫不期望以齐备为目的,谨期望能对传统文化的宏观鸟瞰中,找出问题之癥结所在,在此仅做出一些比较肤浅的轮廓性评述。

    一、传统文化及其特征

    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产生,都紧紧依赖于其生活的物质根源。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生更深刻的烙上了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孕育兴起于黄河领域的中华民族,其生活地域的封闭性是举世罕见的。西北峙高山,东南临海洋的相对封闭的内陆型环境,以及温热带的气候因素,养成了中华民族淳朴谦忍,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至先秦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异常活跃的黄金时代。诸子百家展开百家争鸣,争鸣的结果是:形成了儒、道、墨三大思想主潮,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格局。其中尤以儒家思想文化温和的性格特征为群众所普遍接受,而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中流砥柱,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
, 百拇医药
    本文谈的中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医理论之影响。

    要探讨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首先得明确其思想精髓或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人伦

    讲到特点,是相对而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相对于西方哲学而言,其特征是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人生观、宇宙观,是有机和谐的人本主义哲学。她研究思考的对象是人,着重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而不是物质。她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思想集中于实用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思维始终局限于道德的范围之内。这一正是东西方文化分道扬镳的最基本点。

    以中华哲学的总源头六经为例,其内容多探讨人生立身。六经的主旨预示出哲学的研究方向和总精神。以后的哲学家全是围绕人性、人生观展开讨论,索性不谈纯粹自然,哲学似乎是一门“人学”。孔子毕生致力于开掘“人性”范畴,提出“礼”、“仁”、“中庸”三大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哲人终生奋斗之至高目标。宋人张载在总结哲学家的任务时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百拇医药
    因为孔子最先作到了这一点,从而被恭奉为万世师表,后人尊之曰“圣”。

    2、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哲学 重“合”轻“分”。

    西方哲学从自然领域入手概括世界,其思想是“自然-社会-自然”,中华传统哲学从社会领域入手概括世界,其思路是“天-人-地”,即所谓“三才”。中国哲学家一直不断努力,希望能够在天地之间寻求人性和天人关系的永远和谐恒定。

    老庄哲学认为天道是人道的最高标准,是“圣人”处世和治天下的依据。道家提出了应效法天地自然,以“顺应天命”。《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从“天道”出发,以追求“天人合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继承儒学“天人相通”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天副人数”。认为宇宙是一个大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大节”。所谓天,就是大写的人,天与人处在一种灵敏的感应关系中。董仲舒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论述遍见于后人的浩繁巨著之中。
, 百拇医药
    3、“和”与“中”

    中华古代哲学是重“和”而轻“争”。

    西方哲学论述矛盾双方对立面关系,立足于“争”,中华古代哲学强调的是统一,立足于“和”。“以他平他谓之和”,用不同的事物平衡协调一定的事物,强调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老子讲“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就是中和、和谐,是事物的本来状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高目标。

    中的意思,即中正、适中。中庸观念,为孔子思想最基本的方法论。孔子之孙子思做《中庸》篇,结合先秦“和”的思路,把和与中联系起来,站在儒家人性论的高度,结合道家及先秦诸子百家的思维结果,把中、和的观念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求人们思考问题,不偏不倚,时时变化,合乎天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和”与“中”的思想还表现在融合、和合。中国古人一直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宇宙全世界的中心。这使得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乐观的包容精神,能兼收并蓄一切外来文化。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千年来虽历经沧桑浩劫而仍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