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黄帝内经》的神秘面纱(47)
作者:王力微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5.《铜人针灸经》
这是宋朝的一本重要针灸书,专讲腧穴。针灸铜人,是官方用来规范腧穴位置的,用来考试,据说有权威性,在实际中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有权威性,就应该流传下来,而且不止一个,事实上没传下来,亡失了。《铜人针灸经》传下来了,被很多后来的书引用,有一定影响。
此书卷一,内容类《灵·本输》,不详述。二至六卷,讲腧穴,“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此书的腧穴数比其它书少得多,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明堂灸经》
题为宋朝西方子撰,常被引用,有影响。
, http://www.100md.com
此书各腧穴的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类似,也分正、伏、侧三人图,具体如下:
1).正面:
头面部:36穴,胸部:25穴,腹部:45穴,[其中“脐中”(神阙)《备急千金要方》在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10穴,手厥阴心主经:8穴,手少阴心经:8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5穴。
2).伏人:
头部:17穴,脊中:52穴,手少阳三焦经:17穴,手太阳小肠经:9穴,足太阳膀胱经:17穴。
3).侧人:
头颈:20穴,侧胁:16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阴肾经:10穴。
, 百拇医药
总计:362穴。
和《备急千金要方》比较,正面腹部多1穴,足太阴脾经多1穴,伏人脊中多7穴,侧人侧胁多6穴,足少阴肾经少1穴。
这些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同一个穴位,既可以在此经,又可以在彼经吗?这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说明,直到宋朝,腧穴的归类或归经,还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
7.《针灸资生经》
其分类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具体是:
头颈部:63穴,肩部:13穴,背部:48穴,胸腋部:29穴,腹、侧肋部:53穴,手太阴肺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14穴,手少阴心经:8穴,手太阳小肠经:8穴,手厥阴心主脉:8穴,手少阳三焦经:12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6穴。
, 百拇医药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这也是宋朝的作品,无论总穴数,还是穴位的归属,都显得随意、混乱。各经脉的排列次序是,先手后足。
8.《普济方》
《普济方》卷412—413和卷414—416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归经和不归经的所有腧穴,具体为:
1).卷412—413:
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14穴(只列出9个穴名),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3穴。
, 百拇医药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3穴,足厥阴肝经:13穴,总计:308穴。除去少列的穴位,实为303穴。
2).卷414—416
头颈部:77穴,肩部:13穴,背腰部:55穴,胸、侧胁部:37穴,腹部:51穴,手太阴肺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14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8穴,手厥阴心包络经:8穴,手少阳三焦经:12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总计:374穴。
, 百拇医药
第一种归类与《外台秘要》相似,第二种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相似,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差异巨大。
第二种归类的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主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两说并存,差异巨大,说明在明朝初年,各经脉上的腧穴,还没有统一的规范。
9.《针灸聚英》
首次把所有的腧穴全部归于14脉。元朝滑寿的《十四经发挥》首先确立14经脉的地位,但只是一些歌诀,未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到明初的《普济方》也未能以此书为据,或将其内容收录其中,也说明此书对腧穴的归类,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针灸聚英》的归类是:
手太阴之脉:11穴,手阳明之脉:19穴,足阳明之脉:45穴。
, 百拇医药
足太阴之脉:21穴,手少阴之脉:9穴,手太阳之脉:19穴,足太阳膀胱之脉:59穴。
足少阴之脉:27穴。
手厥阴之脉:9穴,手少阳之脉:22穴,足少阳之脉:43穴,足厥阴之脉:13穴,督脉:27穴,任脉:24穴。
总计:348穴。
所有腧穴的排列方向,都和现在的方向相同,只是在脉名上,还有差异。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可以认为,把所有腧穴都归于14经脉的观念已经开始确立了。
10.《针灸大成》
比《针灸聚英》又进了一步,即脉名也规范了,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
, 百拇医药
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3穴,督脉:27穴,任脉:24穴。
总计:359穴。
无论是经脉的术语,还是腧穴的排列方向、数目,都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上完全相同,可以认为,此时,经脉的术语、走向、腧穴的定位,在此时已经得到确认,时间是1601年。这本书影响巨大,从初刻到乾隆年间的刻本,都是官刻,其最基本的内容,到现在也无大变化。但是,确认的根据是什么?没有任何说明。清朝后期,针灸被官方取缔,没有任何重要的著作。
从上面的资料里可以看出,各腧穴的归经,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并不统一。在明朝中期以后,即《针灸大成》以后,才统一起来。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是刻印的次数多,都以此为据吧。元朝以后,把朱熹对《四书》的解释,定为标准解释,这对盲目崇尚“经典”,僵化思维,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这个作用,在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后尤甚,所谓乾嘉学派,只是考据“经典 ”,缺乏创造性,对医界不能没有影响。
, 百拇医药
现将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列表比较如下:
表7 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比较表
书籍 [1] [2] [3] [4] [5] [6] [7]
手太阴肺经 5 9 10 10 11 11 11
手阳明大肠经 5 14 20 20 19 20 20
足阳明胃经 5 15 15 15 45 45 45
足太阴脾经 5 11 11 11 21 21 21
, http://www.100md.com
手少阴心经 5 8 8 8 9 9 9
手太阳小肠经 6 8 9 9 19 19 19
足太阳膀胱经 6 18 17 17 59 67 67
足少阴肾经 5 10 11 10 27 27 27
手厥阴心包经 8 8 8 9 9 9
手少阳三焦经 5 12 17 17 22 23 23
, http://www.100md.com
足少阳胆经 6 14 15 15 43 44 44
足厥阴肝经 5 11 11 11 13 13 14
督脉 27 27 28
任脉 24 24 24
总计 58 148 152 151 348 349 361
[1]《灵·本输》,[2]《针灸甲乙经》,[3]《备急千金要方》, [4] 《明堂灸经》,[5] 《针灸聚英》,[6] 《针灸大成》[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 百拇医药
表8 同一个腧穴的所属经脉不同比较表
腧穴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针灸大成
肩髎 大肠 三焦
秉风 大肠 小肠
肩井 大肠 胆
天髃 大肠 三焦
臑会 大肠 三焦
, 百拇医药
水沟 大肠 督
期门 脾 肝
日月 脾 胆
云门 脾 肺
中府 脾 肺
天宗 三焦 小肠 小肠
臑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 百拇医药
肩外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肩中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曲垣 三焦 小肠 小肠
丝竹空 胆 三焦
大包 胆 脾
天池 胆 心包
章门 胆 肝
需要注意的是,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里,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同一个腧穴,在不同的书里,所属经脉不同,如表8所示。
从这些不同里,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某腧穴归于某经脉的依据是什么?
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经历了1400年的漫长过程。从上述书籍中,可以看到其间经脉、腧穴的规范的轨迹。这些变化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很多强烈的提示,是打开经络实质的钥匙,留在后面讨论。
(待续), http://www.100md.com
第三篇:经络实质揭秘
5.《铜人针灸经》
这是宋朝的一本重要针灸书,专讲腧穴。针灸铜人,是官方用来规范腧穴位置的,用来考试,据说有权威性,在实际中是怎样的,又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有权威性,就应该流传下来,而且不止一个,事实上没传下来,亡失了。《铜人针灸经》传下来了,被很多后来的书引用,有一定影响。
此书卷一,内容类《灵·本输》,不详述。二至六卷,讲腧穴,“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
此书的腧穴数比其它书少得多,为什么?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6.《明堂灸经》
题为宋朝西方子撰,常被引用,有影响。
, http://www.100md.com
此书各腧穴的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类似,也分正、伏、侧三人图,具体如下:
1).正面:
头面部:36穴,胸部:25穴,腹部:45穴,[其中“脐中”(神阙)《备急千金要方》在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10穴,手厥阴心主经:8穴,手少阴心经:8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5穴。
2).伏人:
头部:17穴,脊中:52穴,手少阳三焦经:17穴,手太阳小肠经:9穴,足太阳膀胱经:17穴。
3).侧人:
头颈:20穴,侧胁:16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阴肾经:10穴。
, 百拇医药
总计:362穴。
和《备急千金要方》比较,正面腹部多1穴,足太阴脾经多1穴,伏人脊中多7穴,侧人侧胁多6穴,足少阴肾经少1穴。
这些差异是怎样产生的?同一个穴位,既可以在此经,又可以在彼经吗?这也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说明,直到宋朝,腧穴的归类或归经,还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
7.《针灸资生经》
其分类是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具体是:
头颈部:63穴,肩部:13穴,背部:48穴,胸腋部:29穴,腹、侧肋部:53穴,手太阴肺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14穴,手少阴心经:8穴,手太阳小肠经:8穴,手厥阴心主脉:8穴,手少阳三焦经:12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6穴。
, 百拇医药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这也是宋朝的作品,无论总穴数,还是穴位的归属,都显得随意、混乱。各经脉的排列次序是,先手后足。
8.《普济方》
《普济方》卷412—413和卷414—416分别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归经和不归经的所有腧穴,具体为:
1).卷412—413:
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14穴(只列出9个穴名),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3穴。
, 百拇医药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3穴,足厥阴肝经:13穴,总计:308穴。除去少列的穴位,实为303穴。
2).卷414—416
头颈部:77穴,肩部:13穴,背腰部:55穴,胸、侧胁部:37穴,腹部:51穴,手太阴肺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14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8穴,手厥阴心包络经:8穴,手少阳三焦经:12穴,足厥阴肝经:11穴,足少阳胆经:15穴,足太阴脾经:11穴,足阳明胃经:16穴。
足少阴肾经:10穴。
足太阳膀胱经:18穴。
总计:374穴。
, 百拇医药
第一种归类与《外台秘要》相似,第二种归类与《备急千金要方》、《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相似,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差异巨大。
第二种归类的腧穴的排列顺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主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与现今的排列顺序相反,说明各经之间,没有首尾相连、无端循环的概念。
两说并存,差异巨大,说明在明朝初年,各经脉上的腧穴,还没有统一的规范。
9.《针灸聚英》
首次把所有的腧穴全部归于14脉。元朝滑寿的《十四经发挥》首先确立14经脉的地位,但只是一些歌诀,未描述穴位的具体位置,到明初的《普济方》也未能以此书为据,或将其内容收录其中,也说明此书对腧穴的归类,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针灸聚英》的归类是:
手太阴之脉:11穴,手阳明之脉:19穴,足阳明之脉:45穴。
, 百拇医药
足太阴之脉:21穴,手少阴之脉:9穴,手太阳之脉:19穴,足太阳膀胱之脉:59穴。
足少阴之脉:27穴。
手厥阴之脉:9穴,手少阳之脉:22穴,足少阳之脉:43穴,足厥阴之脉:13穴,督脉:27穴,任脉:24穴。
总计:348穴。
所有腧穴的排列方向,都和现在的方向相同,只是在脉名上,还有差异。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可以认为,把所有腧穴都归于14经脉的观念已经开始确立了。
10.《针灸大成》
比《针灸聚英》又进了一步,即脉名也规范了,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11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足阳明胃经:45穴。
, 百拇医药
足太阴脾经:21穴,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少阳胆经:44穴,足厥阴肝经:13穴,督脉:27穴,任脉:24穴。
总计:359穴。
无论是经脉的术语,还是腧穴的排列方向、数目,都和现在所用的基本上完全相同,可以认为,此时,经脉的术语、走向、腧穴的定位,在此时已经得到确认,时间是1601年。这本书影响巨大,从初刻到乾隆年间的刻本,都是官刻,其最基本的内容,到现在也无大变化。但是,确认的根据是什么?没有任何说明。清朝后期,针灸被官方取缔,没有任何重要的著作。
从上面的资料里可以看出,各腧穴的归经,在1600多年的时间里,并不统一。在明朝中期以后,即《针灸大成》以后,才统一起来。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是刻印的次数多,都以此为据吧。元朝以后,把朱熹对《四书》的解释,定为标准解释,这对盲目崇尚“经典”,僵化思维,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这个作用,在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后尤甚,所谓乾嘉学派,只是考据“经典 ”,缺乏创造性,对医界不能没有影响。
, 百拇医药
现将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列表比较如下:
表7 各书归于各经脉的腧穴数目比较表
书籍 [1] [2] [3] [4] [5] [6] [7]
手太阴肺经 5 9 10 10 11 11 11
手阳明大肠经 5 14 20 20 19 20 20
足阳明胃经 5 15 15 15 45 45 45
足太阴脾经 5 11 11 11 21 21 21
, http://www.100md.com
手少阴心经 5 8 8 8 9 9 9
手太阳小肠经 6 8 9 9 19 19 19
足太阳膀胱经 6 18 17 17 59 67 67
足少阴肾经 5 10 11 10 27 27 27
手厥阴心包经 8 8 8 9 9 9
手少阳三焦经 5 12 17 17 22 23 23
, http://www.100md.com
足少阳胆经 6 14 15 15 43 44 44
足厥阴肝经 5 11 11 11 13 13 14
督脉 27 27 28
任脉 24 24 24
总计 58 148 152 151 348 349 361
[1]《灵·本输》,[2]《针灸甲乙经》,[3]《备急千金要方》, [4] 《明堂灸经》,[5] 《针灸聚英》,[6] 《针灸大成》[7]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 百拇医药
表8 同一个腧穴的所属经脉不同比较表
腧穴 备急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针灸大成
肩髎 大肠 三焦
秉风 大肠 小肠
肩井 大肠 胆
天髃 大肠 三焦
臑会 大肠 三焦
, 百拇医药
水沟 大肠 督
期门 脾 肝
日月 脾 胆
云门 脾 肺
中府 脾 肺
天宗 三焦 小肠 小肠
臑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 百拇医药
肩外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肩中俞 三焦 小肠 小肠
曲垣 三焦 小肠 小肠
丝竹空 胆 三焦
大包 胆 脾
天池 胆 心包
章门 胆 肝
需要注意的是,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里,包括一些经外奇穴。同一个腧穴,在不同的书里,所属经脉不同,如表8所示。
从这些不同里,不免产生这样的问题:某腧穴归于某经脉的依据是什么?
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经历了1400年的漫长过程。从上述书籍中,可以看到其间经脉、腧穴的规范的轨迹。这些变化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了我们很多强烈的提示,是打开经络实质的钥匙,留在后面讨论。
(待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