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2 > 正文
编号:11665861
论_伤寒杂病论_眩晕病证辨治规律.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参见附件(114kb)。

    第 26卷 第 4期

    2007年 8月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ANHU I TCM COLLEGE

    Vol . 26 No . 4

    Aug . 2007

    · 理论研究 ·

    论《伤寒杂病论 》 眩晕病证辨治规律

    董昌武 ,程维克 ,万四妹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8)

    摘要:《伤寒杂病论》 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 ,其病因各异 ,病机复杂 ,有阴阳虚实之分、 寒

    热水湿痰阻之别 ,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 ,虚证多以脾肾阳虚、 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

    异 ,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 》 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 ,探

    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 ,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关键词:眩晕;伤寒杂病论;病机;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 2219 (2007) 04 - 0001 - 03

    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 ,眩指眼花或眼前黑

    蒙 ,视物模糊;晕系指头晕 ,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

    旋转不定 ,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

    晕。中医历代文献中有“眩冒 ” 、 “眩运 ” 、 “头眩 ” 、“ 头旋 ” 、 “ 风眩 ” 、 “ 旋运 ” 等不同名称。

    眩晕一证 ,首载《内经 》 ,实证有“木郁之发 ” 、“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的论述;虚证则有“上气不

    足” 、 “ 髓海不足 ” 的论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中

    论治眩晕 ,有“眩 ” 、 “目眩 ” 、 “头眩 ” 、 “眩悸 ” 、 “颠

    眩 ” 、 “振振欲擗地 ” 、 “眩冒 ” 、 “冒眩 ” 、 “冒 ” 、 “苦

    冒 ” 、 “ 冒家 ” 、 “ 喘冒 ” 、 “ 自冒 ” 等描述 ,在《伤寒论 》

    中涉及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少阴各篇 ,在《金匮

    要略 》 则见于中风历节、 肺痿、 痰饮、 血痹虚劳、 妇人

    妊娠、 妇人产后等杂病各篇。病因各异 ,病机复杂 ,有阴阳虚实之分 ,寒热水湿痰阻之别 ,实证多由水湿

    痰饮为患 ,虚证多以脾肾阳虚、 精血亏虚为因;其治

    则因证因人各异 ,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

    断。探求张仲景对眩晕一证的病机药治的思路 ,有

    利于临床对眩晕一证辨治规律的把握和运用 ,笔者

    选取《伤寒杂病论 》 相关原文 ,归类分述于下。

    1 实证

    1 . 1 太阳膀胱气化失司 此类眩晕因各种原因引

    起膀胱气化失调 ,水无去路 ,逆而上行则眩晕。或见

    于水结膀胱 ,气化失调 ,或由于妊娠胎阻 ,清阳蔽阻。

    如《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31条:

    “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 ,吐涎沫而颠眩 ,此水也 ,五苓

    散主之。 ” 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 ,头眩 ,脐下悸动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07A036)

    作者简介:董昌武 (1965 - ) ,男 ,医学博士 ,副教授

    口渴欲饮 ,水入即吐 ,呕吐涎沫 ,小便不利 ,或兼见发

    热恶寒 ,汗出 ,苔白 ,脉浮。治宜化气行水 ,兼以解

    表 ,主方五苓散。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

    治第二十 》 8条:“ 妊娠有水气 ,身重 ,小便不利 ,洒淅

    恶寒 ,起即头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 表现为全身困

    重 ,身肿 ,站立则眩晕 ,小便不利 ,恶寒 ,舌淡苔白 ,有

    齿痕 ,脉浮缓。此乃妇人妊娠 ,膀胱受胎气影响 ,气

    化受阻 ,水湿内停 ,蔽阻清阳而眩晕。治宜通窍利

    水 ,葵子茯苓散主之。方中葵子通窍利水 ,茯苓淡渗

    利水 ,则湿去阳通 ,所谓“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

    便 ” ,故眩晕可除。

    1 . 2 太阳与少阳并病 伤寒六、 七日 ,邪已入少阳

    而太阳外证未罢。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 ,邪热循

    经上干空窍。 《伤寒论 》 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 ,或眩冒 ,时如结胸 ,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

    第一间、 肺俞、 肝俞 ,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日谵语不止 ,当刺期门。 ” 《伤寒论 》 171条:“ 太阳

    少阳并病 ,心下硬 ,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 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 表现为发热 ,微恶寒 ,颈项强痛,头目眩晕 ,心下痞硬 ,胸胁苦满 ,纳差欲呕 ,口苦咽

    干 ,脉浮数或弦数。治宜疏散表邪、 和解少阳 ,治疗

    可用针刺大椎、 肺俞解太阳之邪 ,刺肝俞以散少阳之

    邪 ,禁用汗下之法。

    1 . 3 少阳风阳上扰 少阳为枢 ,外有太阳,内有阳

    明 ,位于半表半里 ,具有斡旋表里枢机之能,主疏泄

    而寓相火 ,少阳受邪则枢机不利 ,疏泄受阻,升降出

    入失常 ,邪易郁而化热 ,循经上炎,扰于头目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咽干 ,胆汁上泛则口苦。 《伤寒论 》 263

    条:“ 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干、 目眩也。 ” 临床表现为

    眩晕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口苦不欲食 ,呕吐 ,舌苔

    1薄白 ,脉弦。治宜和解少阳 ,清泄胆热 ,主方小柴

    胡汤。

    1 . 4 阳明热盛 阳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乃多气多

    血、 阳气旺盛之腑 ,若胃经热邪充斥 ,邪热上犯;或邪

    热宿食燥屎结于阳明之腑 ,使腑气不降 ,浊气上攻均

    可致眩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