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195kb)。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徐元钊 教授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目录
* 导论 4
* 指征 18
* 透析基本原理 25
* 血管通路 45
* 透析装置(透析机) 61
* 透析用水 77
* 透析液 90
* 透析器 100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抗凝技术 108
* 透析量(透析充分性) 114
* 透析急性并发症 127
* 透析慢性(远期)并发症 145
* 其他血液透析方式(透析新技术) 194
* 其他血液净化技术 261
* 其他肾替代治疗(移植) 261
* 结语 262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导论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简史
* 1913年Abel等人应用透析原理制成实验室透析装置
* 1938年肝素的发现
* 1943年Kolff制成转鼓式人工肾,用临时血管插管治疗ARF
* 1950s Teschan用于ARF
* 1960年,Quinton-Scribner外痿,治CRF
* 1966年,Brescia、Cimino内瘘,延用至今
* 1960s-1970s,自体大隐静脉、小牛颈动脉和脐静脉移植
* 1970s,ePTFE人造血管应用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透析器和透析机的改进
* 1973年美国联邦政府将HD列入Medicare
* 1970s中国列入劳保
* 1980s--透析技术改进
* 1990s上海市政府列为大病医保
* 2000s中国实施透析登记
* 透析作为常规治疗超过30年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发病率
* 在全世界赖以生存的ESRD达100万人以上
* 在美国赖以生存的ESRD超过30万人
* 1999.12.31,美国年发病率259.8/百万人口(黑人,843.1;西班牙裔582.5),即74,126人/年发病
* 平均透析(HD)率为758.8/百万人口,黑人为均数的4倍白人的6.5倍
* 增加最快的是DM和HT
* 病因中 DM >40%,HT 28%,GN 11.6%,囊性肾病4.7%,及其他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日本最高,1600/百万人口;美国次之,1200/百万人口
* 西欧大多为:600-800/百万人口
* 智利、挪威、芬兰、葡萄牙、英国为:500-600/百万人口
患病率和死亡率
* 患病率逐年增加
* 住院率:1397/1000pt.y(1999)
* 住院天数:13.9/pt.y(2000)
* 住院原因:Hct<30%,透析量不足(BUN下降<60%),心血管和感染并发症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死亡率(1999):ESRD,182/1000pt.y;HD,240/1000pt.y;PD,231/1000pt.y;
* 比前10年下降,除0-19岁组
* 中国(1998)1年和5年生存率为90%和70%
* 死亡原因:心血管病(上海,1998年为35.4%,即心13.7%脑21.7%)和感染
* 年龄:自然人群60岁的期望寿命>20年,而60岁的HD病人期望寿命只有5年
* 并发症多少
* HD和PD
* 早期干预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病人开始HD时合并患病率高于PD,尤其心脑和周围血管病和肺病,除DM1以外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HD和PD:第一年存活率PD>HD,第二年以后HD>PD;并不能证明PD优于HD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减少并发症对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存活率有重要意义,其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 从慢性肾病到肾衰是个过程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慢性肾病的处理
* 依据K/DOQI指南15,旨在减缓进程减少合并症,包括:
- 控制饮食、血压和血糖
- 阻断RAA系统
- 防治贫血、骨病和营养不良
- 纠正营养不良
- 病人治疗模式选择和相关教育
- 适时(GFR<20ml/min)建立瘘管,以免临时插管带来的并发症和危险性(感染、血栓形成和功能差)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确定HD开始时间,应在尿毒症并发症明显显现前
- 避免肾毒性药物和其他加重因素
* 注意因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如:
- 用EPO治疗贫血,引起左室肥厚
- 用磷结合制治疗肾性骨病,引起血管壁钙含量增高
* HD起始时患者健康状况
- 食欲下降引起肌肉重量和血白蛋白浓度下降
- Salb<3.0%较3.5-4.0%开始透析者,年死亡率增加20%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透析前时间过长常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 贫血未治或治疗不当常致左室肥厚 ......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徐元钊 教授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目录
* 导论 4
* 指征 18
* 透析基本原理 25
* 血管通路 45
* 透析装置(透析机) 61
* 透析用水 77
* 透析液 90
* 透析器 100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抗凝技术 108
* 透析量(透析充分性) 114
* 透析急性并发症 127
* 透析慢性(远期)并发症 145
* 其他血液透析方式(透析新技术) 194
* 其他血液净化技术 261
* 其他肾替代治疗(移植) 261
* 结语 262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导论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简史
* 1913年Abel等人应用透析原理制成实验室透析装置
* 1938年肝素的发现
* 1943年Kolff制成转鼓式人工肾,用临时血管插管治疗ARF
* 1950s Teschan用于ARF
* 1960年,Quinton-Scribner外痿,治CRF
* 1966年,Brescia、Cimino内瘘,延用至今
* 1960s-1970s,自体大隐静脉、小牛颈动脉和脐静脉移植
* 1970s,ePTFE人造血管应用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透析器和透析机的改进
* 1973年美国联邦政府将HD列入Medicare
* 1970s中国列入劳保
* 1980s--透析技术改进
* 1990s上海市政府列为大病医保
* 2000s中国实施透析登记
* 透析作为常规治疗超过30年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发病率
* 在全世界赖以生存的ESRD达100万人以上
* 在美国赖以生存的ESRD超过30万人
* 1999.12.31,美国年发病率259.8/百万人口(黑人,843.1;西班牙裔582.5),即74,126人/年发病
* 平均透析(HD)率为758.8/百万人口,黑人为均数的4倍白人的6.5倍
* 增加最快的是DM和HT
* 病因中 DM >40%,HT 28%,GN 11.6%,囊性肾病4.7%,及其他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日本最高,1600/百万人口;美国次之,1200/百万人口
* 西欧大多为:600-800/百万人口
* 智利、挪威、芬兰、葡萄牙、英国为:500-600/百万人口
患病率和死亡率
* 患病率逐年增加
* 住院率:1397/1000pt.y(1999)
* 住院天数:13.9/pt.y(2000)
* 住院原因:Hct<30%,透析量不足(BUN下降<60%),心血管和感染并发症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死亡率(1999):ESRD,182/1000pt.y;HD,240/1000pt.y;PD,231/1000pt.y;
* 比前10年下降,除0-19岁组
* 中国(1998)1年和5年生存率为90%和70%
* 死亡原因:心血管病(上海,1998年为35.4%,即心13.7%脑21.7%)和感染
* 年龄:自然人群60岁的期望寿命>20年,而60岁的HD病人期望寿命只有5年
* 并发症多少
* HD和PD
* 早期干预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病人开始HD时合并患病率高于PD,尤其心脑和周围血管病和肺病,除DM1以外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HD和PD:第一年存活率PD>HD,第二年以后HD>PD;并不能证明PD优于HD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减少并发症对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存活率有重要意义,其中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 从慢性肾病到肾衰是个过程
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慢性肾病的处理
* 依据K/DOQI指南15,旨在减缓进程减少合并症,包括:
- 控制饮食、血压和血糖
- 阻断RAA系统
- 防治贫血、骨病和营养不良
- 纠正营养不良
- 病人治疗模式选择和相关教育
- 适时(GFR<20ml/min)建立瘘管,以免临时插管带来的并发症和危险性(感染、血栓形成和功能差)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确定HD开始时间,应在尿毒症并发症明显显现前
- 避免肾毒性药物和其他加重因素
* 注意因治疗带来的并发症,如:
- 用EPO治疗贫血,引起左室肥厚
- 用磷结合制治疗肾性骨病,引起血管壁钙含量增高
* HD起始时患者健康状况
- 食欲下降引起肌肉重量和血白蛋白浓度下降
- Salb<3.0%较3.5-4.0%开始透析者,年死亡率增加20%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 透析前时间过长常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
- 贫血未治或治疗不当常致左室肥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21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