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杂病论_是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典范.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
参见附件(82kb)。
《伤寒杂病论 》 是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典范
卢如玲1
郑泳霞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广东广州 510000
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 511400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辨证 辨病
《伤寒杂病论 》 包括《伤寒论 》 和《金匮要略 》 两部分 ,是
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 ,是我国第
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践
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
系 ,把《内经 》 以来的脏腑、 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 治
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
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后
世认为辨证论治是张仲景的最大贡献 ,一直被奉为中医的
两大特色之一 ,但亦因此被抱有偏见的人认为中医只有辨
证而无辨病 ,只能辨证而不能辨病。其实 ,在《伤寒杂病论 》
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注重辨证的同时亦巧妙地将辨
病的思维融入其中 ,真正作到了证中有病、 病中有证的辨证
辨病相结合 ,《伤寒杂病论 》 实为辨证辨病论治的典范。
“ 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 病因、 病性
及病势等作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 病 ” 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该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 辨证 ” 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
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具体的证名的诊断过程;而“ 辨病 ” 为根
据疾病的主要表现 ,对照各“ 病 ” 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
病病名的诊断过程。
《伤寒杂病论 》 各篇的格式就包含着病证相结合的模
式。 《伤寒论 》 将热性病按其发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 ,以
及对于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 ,分为辨太阳病、 辨阳明病、辨少阳病、 辨太阴病、 辨少阴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具体
从“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 而言 ,以病命名而非以证命名即
蕴含着作者的匠心 ,其下主要以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兼变证
两大部分分述 ,而阳明病本证包括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
明病兼变证包括发黄证和血热证。首句“ 阳明之为病 ,胃家
实也 ” 指出了贯穿本病始终的特点 ,“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 ” 为阳明病的特征性证候 (外证 ) ,而作为阳明病的
各个不同阶段或不同个体的证型变化则具体地体现在 子
豉汤证、 白虎汤证、 承气汤证等描述中 ,导法、 下法的论述丰
富了本病的治法和方药 ,还有与阳明病预后相关的论述。
由此不难看出 ,“ 阳明病 ” 之病虽不可以完全用现代医学的
“ 病 ” 的概念机械套用 ,但它很显然具备了作为“ 病 ” 的所有
特征。治疗上虽以各方证分述 ,但如三承气汤证均用下法
而各有特点 ,辨证论治之外无疑包含着辨病论治。
再如少阴寒化证 ,“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 、 “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 等证候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的特征性临
床表现相类似 ,篇中所提出的“ 心肾相关 ” 理论可以用来解
释心力衰竭的病理变化机制。现代医学对少阴寒化证与心
衰的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 ]
:少阴寒化证在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变化转归等方面有与心衰相类似之
处。虽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少阴寒化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心力衰竭 ,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少阴寒化证的实质就
是“ 病 ” 而非“证 ” ,而其下的方证篇中则包含着辨证的精
髓 ,《伤寒杂病论 》 辨病辨证紧密结合由此可见一斑。
《伤寒论 》 以辨证为主、 以辨病为辅 ,而专论内科杂病的
《金匮要略 》 则是以辨病为主、 以辨证为辅。 《金匮要略 》 所
论述之内科杂病有百合病、 狐惑病、 阴阳毒、 中风、 厉节、 血
痹、 虚劳、 肺痈、 咳嗽上气、 消渴、 下痢等 40多种;还论及妇
科、 外科及骨伤科疾病等。具体就“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 ” 而言 ,开始论述本病的症状、 体征及病机 ,而后结合不同
的兼症及虚实证候分型论治 ,分为栝蒌薤白白酒汤证、 栝蒌
寒证 ......
卢如玲1
郑泳霞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广东广州 510000
2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 511400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辨证 辨病
《伤寒杂病论 》 包括《伤寒论 》 和《金匮要略 》 两部分 ,是
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 ,是我国第
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 理论联系实践
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
系 ,把《内经 》 以来的脏腑、 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 治
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
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后
世认为辨证论治是张仲景的最大贡献 ,一直被奉为中医的
两大特色之一 ,但亦因此被抱有偏见的人认为中医只有辨
证而无辨病 ,只能辨证而不能辨病。其实 ,在《伤寒杂病论 》
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注重辨证的同时亦巧妙地将辨
病的思维融入其中 ,真正作到了证中有病、 病中有证的辨证
辨病相结合 ,《伤寒杂病论 》 实为辨证辨病论治的典范。
“ 证” 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 病因、 病性
及病势等作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 病 ” 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是对该疾病的本质性认识。 “ 辨证 ” 是对疾病当前病理本质
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具体的证名的诊断过程;而“ 辨病 ” 为根
据疾病的主要表现 ,对照各“ 病 ” 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确定疾
病病名的诊断过程。
《伤寒杂病论 》 各篇的格式就包含着病证相结合的模
式。 《伤寒论 》 将热性病按其发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 ,以
及对于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 ,分为辨太阳病、 辨阳明病、辨少阳病、 辨太阴病、 辨少阴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具体
从“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 ” 而言 ,以病命名而非以证命名即
蕴含着作者的匠心 ,其下主要以阳明病本证、 阳明病兼变证
两大部分分述 ,而阳明病本证包括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
明病兼变证包括发黄证和血热证。首句“ 阳明之为病 ,胃家
实也 ” 指出了贯穿本病始终的特点 ,“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 ” 为阳明病的特征性证候 (外证 ) ,而作为阳明病的
各个不同阶段或不同个体的证型变化则具体地体现在 子
豉汤证、 白虎汤证、 承气汤证等描述中 ,导法、 下法的论述丰
富了本病的治法和方药 ,还有与阳明病预后相关的论述。
由此不难看出 ,“ 阳明病 ” 之病虽不可以完全用现代医学的
“ 病 ” 的概念机械套用 ,但它很显然具备了作为“ 病 ” 的所有
特征。治疗上虽以各方证分述 ,但如三承气汤证均用下法
而各有特点 ,辨证论治之外无疑包含着辨病论治。
再如少阴寒化证 ,“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 、 “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 等证候与现代医学的心力衰竭的特征性临
床表现相类似 ,篇中所提出的“ 心肾相关 ” 理论可以用来解
释心力衰竭的病理变化机制。现代医学对少阴寒化证与心
衰的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1 ]
:少阴寒化证在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变化转归等方面有与心衰相类似之
处。虽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少阴寒化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心力衰竭 ,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少阴寒化证的实质就
是“ 病 ” 而非“证 ” ,而其下的方证篇中则包含着辨证的精
髓 ,《伤寒杂病论 》 辨病辨证紧密结合由此可见一斑。
《伤寒论 》 以辨证为主、 以辨病为辅 ,而专论内科杂病的
《金匮要略 》 则是以辨病为主、 以辨证为辅。 《金匮要略 》 所
论述之内科杂病有百合病、 狐惑病、 阴阳毒、 中风、 厉节、 血
痹、 虚劳、 肺痈、 咳嗽上气、 消渴、 下痢等 40多种;还论及妇
科、 外科及骨伤科疾病等。具体就“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
治 ” 而言 ,开始论述本病的症状、 体征及病机 ,而后结合不同
的兼症及虚实证候分型论治 ,分为栝蒌薤白白酒汤证、 栝蒌
寒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