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资料02 > 正文
编号:11666007
支气管哮喘 .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3页
第8页

    参见附件(455kb)。

    支气管哮喘 -

    概 述

    支气管哮喘(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难伴

    哮鸣音为临床特征的常见慢性病。本病多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体内多种因子激发下

    发病。但其确切病因,迄今还未完全弄清。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的方法和药物。

    在中医学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早在《黄帝内经》即有记载,如《素问

    ?通评虚实论》云:?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张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小青龙

    汤,越婢加半夏汤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

    方药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丹溪心法》一书开始,将哮喘独立

    成篇,并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明代戴原礼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

    因上,李用粹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

    论上,《医宗金鉴》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

    临床实践,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后期在发掘继承古方

    (主要是含砒方药)和民间验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一部引起中医界的注意,报道病例的样本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

    上。对本病的辨证,特别是舌苔和脉象研究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气功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体针为主的

    各种穴位刺激法也被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末期

    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的特点,治疗方法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针灸疗法,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中医

    药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行气功治疗患者的尿17

    一酮类固醇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肾上腺皮质的血流有关。80

    年代以来,广泛开展了内分泌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

    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体?? 肾上腺轴的兴奋性,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

    疗效。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瘀血

    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药,仍是中医药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病因病机

    关于哮喘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主肺、主肾、主瘀、主痰、宿根、七情、饮食等多

    种观点。通过现代大量调查观察,下般认为分内外二因。外因与气候、饮食、环境

    有关,其中主要是寒温失调,本病诱发与季节关系密切;饮食以偏食甜、酸、咸多

    见;而环境亦是重要诱发囚素,如烟尘、花粉、油漆等,以香烟味为最。内因与体

    质、遗传及情志有关。临床发现,虚胖、面色咣白、肉松、手足热、发育较差或有

    奶癣症的痰蕴状态的小儿,易罹患本病。其病机则可归纳如下:

    疫 唾喘病机多责之为痰。 痰的产生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所致。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凝而成寒痰,或过食甘肥酒浆,内酿痰热,上干于肺,敛聚成热痰。长期吸烟,薰

    灼肺道,或愤怒忧思,气机郁滞,均能生痰。而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脏腑

    功能失调,更可变生痰浊。痰伏于内,胶结不去,而成宿根,一经新邪诱发,引动

    伏痰,痰郁阻管,气道失利,痰随息动,从而导致哮鸣气喘等症。

    虚 病程迁延,痰浊久留,正气逐渐虚弱;或因年老体弱,脏精为之衰减,均可导

    致脏腑功能低下。本病早期或在青少年中多病位在肺,实症为主;至后期或老年,则渐由实转虚,由肺及肾。

    近年来,尚发现哮喘发病与瘀亦有关,痰饮内伏,多与气郁、血瘀互为因果,本

    病羁留日久,气郁痰滞,络道不畅,血行被阻,可出现瘀痰胶结不解。

    辨证分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已渐趋统一。具体分型如下:

    1.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

    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滑紧。

    热哮 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胁胀闷,咳呛阵作,痰黄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缓解期

    肺虚 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虚 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

    细。

    在分型上尚有脾虚、肺肾虚、脾肾虚等分法,但据所及文献,临床报道颇少,故

    从略。

    疗效标准

    ⑴近期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

    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⑵远期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不需任何药物,保持无症状一年以上。

    显效:偶用平喘药物而缓解喘息。

    无效:症状无改善。

    分型治疗

    (1)发作期

    ①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处方:射干10克,蜜炙麻黄15克,桂枝9克,五味子9克,干姜9~15克,制

    半夏30克,白芍30克,细辛6~9克,甘草9~15克。

    加减:寒痰粘稠加旋复花9克(包煎),白芥子9克,莱菔子30克,苏子 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 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94例,结果临床控制45例,显效35例,有效 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8.3%。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

    ②热哮

    治法:宣肺清热,涤痰止哮。

    处方:麻黄15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5KB,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