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83454
传承岐黄五十载 滋兰树蕙硕果丰 ——湖北中医学院建校50周年巡礼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14期
     承岐黄薪火,传中医伟业。2008年11月8日,湖北中医学院将迎来她的50华诞。在这里,一批批青年学子振翅起程,放飞人生!一项项科研成果孕育产生,服务社会!一代代名师名医传承岐黄,桃李天下!

    忆往昔,风雨沧桑,百业待兴;看今朝,风华正茂,气象万千。50年是湖北中医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记载着过去的历史与辉煌,更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在新的发展时期,她将继续传承岐黄伟业,谱写创新篇章!

    湖北中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学校设有18个本科专业、17个教学院(系、部、中心),拥有包括8所附属医院在内的103个实践教学基地。1978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 http://www.100md.com
    目前,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黄家湖新校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总占地面积达到1610亩,建筑面积达到42.2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1058人,各类在校学生1.72万人。

    50载勤奋耕耘,风雨兼程;半世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学校积极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不断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专门人才,为湖北经济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极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 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

    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5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淀了“勤奋、求实、发掘、创新”的校训精神,形成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以中医中药学科为主干,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社会责任观。”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稳定办学规模,合理调整结构,重在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特色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科学与人文相融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干、中医中药并举、多个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以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转变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从以外延扩展为主转变到更加重视内涵建设。2008年初,学校调整教学系(院)部,实行了与多科性大学相适应的校院(系部)室三级建制、校院(系部)两级管理的内部管理体制。
, 百拇医药
    二、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改革是高校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泉。学校抓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机遇,加快中医药传统专业改革与创新步伐,根据办学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拓展专业方向;利用中医、中药学科的传统优势,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创建专业的品牌与特色,现已形成了中药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中医学专业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中药学专业入选教育部第2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不断健全、优化中医药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内容创新、教材创新。运用学科发展新成果,积极开设新课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质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16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
, http://www.100md.com
    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学校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实验室资源、合理调配实验室等措施,形成了结构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现有各类功能教学实验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各种教学实验室29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已建成了一批稳定、合格的实习基地,各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与相关设施能满足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5年来,教学研究立项共176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25项。

    不断创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的中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培养体系;按照素质高、基础好、经典熟、临床强的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名医名师指导、突出经典教学、跟师临床实践。2007年度,教改项目“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是首批入选的中医学类6个建设项目之一。
, 百拇医药
    学校积极开展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突出中医教育的特点,将中医实验和西医实验项目整合,做到相互补充;并注重将中医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共增设中医实验项目20项;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基础医学大实验”,供三年级后的学生选修。通过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定、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编印了《湖北中医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选编》,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2006年建立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排课、选课、学籍管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教学运行及管理环节的网络化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始终强化服务意识,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努力为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物质条件。每年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激励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毕业生质量是高校实力和水平的根本标志。近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10项,省级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405篇,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挑战杯”湖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63%。
, 百拇医药
    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学科建设不仅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加强学科建设工作。学校以中医药和医学相关类学科为主体,并有医、理、工、管、文5个学科门类。现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英语等1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干,多个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内经学、伤寒学、针灸学、中医信息工程、中药资源与中药新药开发等领域具有较明显优势和特色。

    李今庸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经专家、国家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所撰《古医书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六通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专家,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外湿致病机理实验研究,该研究曾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邱幸凡教授是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所撰《络脉理论与临床》是全国第一部络脉理论专著,为络病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学校是全国《伤寒论》第1、2、4、5、7版教材主编单位,主办过两届全国伤寒论师资班。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培生教授是伤寒泰斗,曾担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第4版、第5版的主编,临床上善用经方治疗时病,极大地扩大了伤寒论方的适用范围,并自创“疏肝利胆汤”、“温涩固宫汤”、“上清定痛汤”等知名验方。梅国强教授为全国知名伤寒学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教材《伤寒论讲义》荣获2005年全国高等院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学校是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亦是全国针灸临床治疗中心湖北分中心。孙国杰教授是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主编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学》第6版教材,主持的课题“电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鼠海马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获2006年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任学科带头人王华教授是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主编的《针灸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的课题“电针对家兔缺血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影响的中枢通路研究”获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 http://www.100md.com
    学校在中医药信息化的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逐步完成了“中医专家系统”研究,出版了《中医控制论—中医学证治分析》、《中医计算机模拟专家系统概论》等专著, 主办了“全国中医学控制论研究学术讨论会”,成为全国中医工程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单位,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医用文字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医学字词编码处理及输入系统”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作为全国统一推行的范本被作为国家标准颁布执行。

    1978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是全国首批招收中医专业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之一;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北省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院校,2006年获得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中医学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22个硕士点。自“八五”以来,学校开始开展省级重点学科建设,1991年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成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随后,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中医内科肾病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6年中医学成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http://www.100md.com
    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是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十分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建有国家中医肝病临床医疗中心、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全国针灸临床治疗中心湖北分中心、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等4个国家部局级医疗、研究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Ⅲ级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实验室已批准立项建设;建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省中药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中药研发工程)推广中心、武汉市中药创新与规范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超临界CO2萃取和大孔树脂纯化技术中试平台。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校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和中标项目逐年攀升,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多项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等10余项。还承担了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武汉市科技局的大量项目。
, http://www.100md.com
    近五年,学校取得医药研究科研成果31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3项,2005年和2007年两项科研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

    “中药牛至物质基础及其中药二类新药临床前的研究”于2005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结合品种开展中药现代化共性关键技术工程化示范研究” 于2005年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于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还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学校主办的《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学院学报》、《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行,其中《湖北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适应中医药市场需求,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立足湖北,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大力推动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1985年5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部,开始与省内外的十多家单位开展技术协作和科技咨询项目。1988年4月成立了科技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的科技开发、有偿服务、统筹管理等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利用学校特色与优势加强与企业及其他单位的科技合作,取得多项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和科研成果。学校与湖北福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了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地合作开发了多项中药新药;与刘天保药业有限公司共建了中药标准饮片中试基地,为企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2005年与武汉烟草集团合作开发“中式低危害香烟”,在学校合作建成了烟用植物研究室,开发的新产品仅第一年试销产值就超过亿元,目前,研究成果已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 学校被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对口支援三峡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 http://www.100md.com
    五、不断加大人才工作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水平。湖北中医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06年聘请美国天然产物化学专家、原美国阿肯色州医科大学教授,阿肯色州儿童营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方念伯教授, 此后,还以特聘教授的形式聘请了“楚天学者”田金洲、陈士林、王阶、朱兵教授。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等方面给予特殊资助,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实施“湖北中医学院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中青年教师学历教育力度,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学历快速提升。通过推荐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问、申报政府留学奖学金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措施,保证了骨干教师队伍的提升和稳定。学校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名医名师,如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培生、李今庸、田玉美,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凃晋文、陈如泉、邱幸凡、詹亚华、刘焱文、方念伯。目前,学校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190人;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80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博士学位比达53.88%。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0人,学校“135工程”培养对象80人;有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次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9人次获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 百拇医药
    六、弘扬传统文化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湖北中医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从1986年开始接受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培养,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学生1400余人,与30余个国家的5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优质的教学与管理服务赢得了海外学生及来访友人的普遍好评。目前,学校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港澳台侨生465人,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进修生等多个层次,在湖北省内高校海外自费生规模上位居前列,对外教育事业在在湖北中医学院这块土壤上结出累累硕果,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外事教育先进单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亮丽瑰宝,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作为湖北省中医药对外教育和宣传的窗口,学校领导十分重视中医对外教育事业,在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把发展对外教育同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 百拇医药
    学校先后成立外事处 、海外教育学院,承担了培养教育海外学生的教学、行政与后勤管理等职责,形成了教学管理与生活管理相对独立的对外高等教学实体。在黄家湖新校区新建了2.4万平方米的海外教育学院楼群,集教学、办公、会议、健身、娱乐、住宿 、餐饮于一体的硬件设施,为海外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优美的、生态的学习生活环境,搭建起了高平台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积极开展外事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向高层次、宽领域和务实效的方向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针灸中医研究院、美国自然康复中心、比利时光明中医学校、北欧针灸学校、韩国大田大学、俄罗斯萨拉托夫洲国立医科大学、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日本福冈柔道整复学校等签定了不同形式的校际合作协议,还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加拿大温哥华、日本福冈建立了分院。不仅提高了学校在海外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批海外学生来校就读。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学校注重在办学中突出中医特色,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形成了“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的培养体系。在留学生专业设置上,重点招收最具吸引力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等专业,通过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吸引外来学生;在培养类型上,以学历教育为主,辅之以多形式的短期培训,相继开办了“中医食疗药膳班”、“太极推拿美容班”、“冬病夏治特色疗法班”、“中医经典培训班”等;在培养计划上,改革学生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全面优化课程体系,采取了中文授课、英文授课或中英文双语授课多种方式,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了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留学生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 百拇医药
    七、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近年来,湖北中医学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办学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办学保障、支撑有力。2004年,校党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决定启动新校区建设。先后投资近8亿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运动场所等29.7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6564万元;图书馆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湖北分中心,现有各类纸质馆藏图书94万余册;校园网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制作平台等丰富的网络教学信息资源,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授予学校城市二级节点,已外联学校附近11所高校。随着学校黄家湖新校区的建成,一座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生态化校园已矗立在武汉南大门。

    八、注重教、医、研一体化同步发展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医疗临床实践既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服务民众的重要途径。学校现有实践教学基地103个。其中1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31所实习医院,19个实习基地,36个合作实习点,承担学校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
, 百拇医药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始建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前身是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创办的“圣约瑟”教会医院,194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湖北医院”,是当时全省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1961年成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目前医院已成为湖北省惟一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省级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

    医院不断发展,已成为全省名老中医和早年西学中精英云集的医院,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技术力量的人才优势。医院现有博士导师13人,硕士导师11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9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6人,10位湖北省知名中医,有10名中青年专家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入选数量为全国各医疗单位第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前后三批产生指导老师17人,继承人37名,充分显示了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药高端人才聚集的诊疗实力。

    在临床专业科室中,有国家级肝病专科、脑病专科、针灸专科和肾病学科等4个国家重点专(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等3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有肝病、针灸、脑病和肾病等4个湖北省知名中医专科。
, 百拇医药
    优质的临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病人多、所见病种多、动手操作机会多的见习和实习条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九、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通过举办专题理论辅导报告和专题理论学习研讨班、开展读书活动等有效途径,切实抓好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荣获2006—2007年度湖北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不断深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政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2004年以来,共发展学生党员2043 名,学生党员占全体在校学生的8.62%;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465人次,省政府奖学金89人次;11个学生集体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28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校党委精心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大学文化精神,认真组织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了“优秀教师”、“三育人双十佳先进个人”、“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内外宣传工作,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7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的联合表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加强校园综合治理,认真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校园。2003~2004年度、2005~2006年度学校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党委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科学决策;实行党委常委联系院(系部)制度、书记校长信箱制度、校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注重发挥专家教授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重大决策主动倾听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依法治校,推进民主管理,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行党务、校务公开;积极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5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对于一所不断开拓的大学来说,也仅仅是刚刚起步,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湖北中医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继续发扬“勤奋、求实、发掘、创新”的校训精神,团结拼搏,求真务实,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