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65
十九、痰 嗽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候之一。前人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无声有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实际上,咳不尽无痰,嗽不尽无声,所以没有区分之必要,现在一般通称咳嗽。痰嗽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病。

    (一)病因病机

    《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强调了肺气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痰嗽的发生。

    1.外邪侵袭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窍于鼻,直接与外界接触。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感,于是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则痰液滋生,阻塞气道,影响肺气之出入,因而引起咳嗽。由于体质阴阳之偏,四时气侯变化之异。人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也有区别。若感受风寒之邪则易化为寒痰咳嗽,若感受寒湿之邪,则易化为湿痰咳嗽(寒痰,湿痰久郁也可化为热痰)。若感受暑、燥、风、火之邪,则易化为热痰咳嗽、燥痰咳啾、痰火咳嗽。因此,《河间六书·咳嗽论》明确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但其中外感风寒燥热关系最为密切。
, 百拇医药
    2.脏腑功能失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之生主要在脾,无论因外湿入侵或内湿过盛(如食生冷肥甘),而困遏脾气,或因忧思过劳,久病体虚而伤耗脾气,皆可造成脾运失职,而湿聚生痰,上犯于肺,气逆而咳。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若肺脏虚弱或感受外邪,或它脏之病干之,皆可造成肺失宣降,而上源不通,水液聚而成痰;或它脏之痰上贮于肺,肺气上逆而咳。肝属木,肺属金,木易化火,火易刑金,肝火旺盛则炼肺津为痰而发咳嗽。肾主水,内藏元阴元阳,并有纳气之职,若肾阳虚则水泛为痰,若肾阴虚则内热蒸液为痰,均可导致痰嗽。总之五脏失职,痰邪由生,进而痰湿(或痰热)之邪,随气流行,阻碍肺气肃降,气逆而发咳嗽。

    综上所述,痰浊贮肺,肺的功能失调,是咳嗽发生的关键所在。不论外邪或其它脏腑有病,均必产生痰浊,累及肺脏,始可导致痰嗽。由外感之邪引起的痰嗽,称为外感痰嗽。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痰嗽,称为内伤痰嗽。外感痰嗽,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耗伤肺气,肺之清肃难复,常可发生内伤痰嗽。内伤痰嗽患者,由于脏腑损伤,营卫不固,常因气侯稍变,或寒冷季节,易于感受外邪使痰嗽加剧。内伤痰嗽,久而不愈,反复发作,可使肺、脾、肾等脏俱虚,津液气血敷布运行受到影响,常可变生它证。
, 百拇医药
    (二)辨证施治

    本证首当分辨外感与内伤。新病初期属外感痰嗽,实证居多,治以疏散外邪,宣肺化痰止咳,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品,以免碍邪。久病或有其它脏腑失调的证候,属内伤痰嗽多见虚证,治宜调理脏腑为主,如健脾、养肺、清肝、补肾等,以治痰嗽之本。

    1.外感痰嗽

    (1)风寒痰嗽

    ①主证:咳嗽,痰稀白色。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骨节酸疼,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②治法:疏散风寒,宣肺化痰。

    ③代表方:杏苏散(《温病条辨》)加减。

    ④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橘皮、杏仁、生姜、大枣。
, http://www.100md.com
    方中苏叶、生姜疏风散寒;前胡、杏仁、桔梗、甘草宣肺化痰,止咳;陈皮、枳壳、半夏、茯苓理气燥湿化痰。

    (2)风热痰嗽

    ①主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可伴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②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③代表方:桑菊饮(《温病条辨》)。

    ④药物: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翅等辛凉解表而清风热;杏仁、桔梗、芦根、甘草化痰止咳。可加入前胡、牛蒡子、栝蒌以增强宣肺化痰之力,肺热盛者,加黄芩、鱼腥草。

    (3)秋燥痰嗽
, 百拇医药
    ①主证:干咳少痰,粘稠难咯,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恶风发热,痰中带血丝,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略数。

    ②治法: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③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④药物: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皮、梨皮。

    方中桑叶、杏仁清燥润肺止咳;沙参、梨皮、栀皮生津润燥清热;辅淡豆豉疏风宣肺;浙贝母清肺化痰止咳。可酌加栝蒌、苇茎、麦冬等清润化痰之品。若咳嗽少痰,咽干鼻燥,伴有风寒表证者,上方加荆芥、防风、紫菀、冬花,散寒宣肺与润燥化痰并进。

    2.内伤痰嗽

    (1)脾湿痰嗽

    ①主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胃纳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苔腻,脉濡滑。
, 百拇医药
    ②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③代表方:二陈汤(《和剂局方》)加苍术、厚朴、紫菀、冬花。

    ④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苍术、厚朴、紫菀、冬花。

    方中苍术、茯苓健脾燥湿化痰;陈皮、厚朴理气宽胸;半夏、紫菀、冬花、甘草除痰止咳。可加党参、白术、黄芪,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若寒象明显者,可酌加细辛、干姜以增强温肺化痰之功。若痰湿不化,蕴而化热,则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肺化痰,用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加桑白皮、栝蒌、黄芩、鱼腥草等。

    (2)肝火痰嗽

    ①主证:气逆咳嗽,喉中有稠痰,吐咯难出,面红喉干,咳时引胁作痛,舌苔薄黄,脉弦滑数。

    ②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 http://www.100md.com
    ③代表方:黛蛤散(《中医内科学》)合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④药物:黄芪、山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栝蒌仁、橘红、茯苓、甘草、煅蛤壳、青黛。

    方中用青黛、山栀子泻肝火;黄芩、桑白皮清肺热。配海蛤壳、栝蒌仁、贝母、知母、麦冬清热化痰,生津润肺止咳。

    (3)肺虚痰嗽

    咳嗽日久,伤及气阴,证见咳而气短或咳喘并作。肺肾阴虚和肺脾气虚,均可引起痰嗽。

    ①阴虚挟痰嗽

    主证:偏于肺阴虚者,咳嗽咯痰量少,粘腻难咯,或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偏肾阴虚者,则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瘦神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 http://www.100md.com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泻白散(《小儿要证直诀》)及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泻白散。

    药物:沙参、麦门冬、玉竹、甘草、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地骨皮、桑白皮、粳米、熟地黄、生地黄、贝母、玄参、桔梗、白芍药、百合、当归。

    偏肺阴虚者,用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以养阴清肺,可加贝母、杏仁、栝蒌以化痰止咳。偏肾阴虚者,用百合固金汤合泻白散,以养肾阴清肺热。痰中带血丝者合黛蛤散(青黛、蛤壳)。兼喘者加海浮石、五味子以敛肺降逆,化痰平喘。

    ②气虚挟痰嗽

    主证:咳痰色白,质稀易咯,咳声低弱,气短乏力,自汗畏风,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弱。或久咳不愈,咳而兼喘,脉沉细弱。
, http://www.100md.com
    治法:补益肺脾,化痰止咳。

    代表方: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药物: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

    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加杏仁、紫菀、冬花以止咳化痰。若肾气虚弱者用参蚧散(《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人参、蛤蚧)合肾气丸(《金匮要略》: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加五味子以补肾纳气,化痰止咳。若以咳喘并作,喘为主,将在痰喘中论之。

    总之,不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可因肺气不利而滋生痰液,因此无痰不作嗽,治嗽必治痰。临床上可依其属于热痰、燥痰、湿痰、寒痰而选用相应的药物。一般来说,热痰常选用栝蒌、贝母、天竺黄、海浮石、海蛤壳等;燥痰常选用梨皮、杏仁、沙参、紫菀、百部;湿痰可选用法夏、陈皮、南星等;寒痰可选用白芥子、生姜、杏仁、冬花等。
, 百拇医药
    外感痰嗽,起病较急,其病为表易治。内伤痰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以速效。故应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练,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力或抗病力。应适起居,御寒温,调饮食,戒烟酒,以免病情复发或加重病情。

    (三)病案举例

    例1.王x x,女性,48岁,农民,1984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咳嗽,吐痰反复发作3年余。痰量多色白而粘,胸闷不舒,脘胀少食,甚则喘促,舌苔白腻,脉滑。证属湿痰咳嗽。治宜燥湿化痰,降气止咳。处方:橘红10克、法夏10克、茯苓12克、苡仁15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栝蒌皮15克、苏子10克、川贝6克、杏仁10克、川朴6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6剂,痰嗽消失,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1周而告愈。

    例2.刘x x,男性,55岁,工人,1982年6月3日初诊。患者咳嗽气逆,痰多而粘, 胸胁闷胀,少食不眠,急燥易怒,舌苔黄厚,脉弦滑。证属肝热肺郁,痰热壅滞。治宜清肝宣肺,化痰止嗽。处方:山栀子10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全栝蒌15克、川贝6克、知母10克、龙胆草6克、甘草3克,水煎服。服药六剂,患者咳嗽减轻,睡眠较好,情绪平静,但痰热未尽。继按原方加海蛤壳30克(先煎)、枇杷叶10克、橘红10克、法夏10克、茯苓12克,水煎服。服药四剂,诸症平复。

    例3.严x x,女性,28岁,护士,1983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咳嗽一周余,痰少而粘,伴有恶寒头痛,鼻咽干燥,口干不欲饮水,胸脘满闷,曾服感冒灵、止咳糖浆无效,而转中医治疗。诊见:舌苔薄白而干,脉濡缓。证属外感秋燥,挟痰犯肺,肺气失宣。治宜散寒宣肺,润燥化痰。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紫苏10克、冬花6克、杏仁10克、沙参10克、花粉10克、川贝6克、桔梗10克、竹茹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服药2剂而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