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682049
三、痰格恶寒
http://www.100md.com 《痰症论》
     痰格恶寒属内伤恶寒范畴。凡人体内停痰积饮,阴阳阻格,外显恶寒症皆谓之。恶寒者不待风而自寒,虽置于密室之中,帐帏之内,甚至复被近火,犹不能禁其寒。表证恶寒,寒热并作,内伤恶寒,必见但寒不热,临床上应加以区别。

    (一)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指出:脊心一片,常为冰冷此痰之为也”。诸因停痰、蓄饮,内伏于胸膈之间,阻碍阴阳气血之升降运行,以致阳气被阻于内,阴气格拒于外,故见恶寒,痰饮停聚于胃脘,则与胃相对应之背部常感恶寒。亦有病热之人,因其气炎上,郁为痰涎,抑遏清道,阳气不升,亦反觉恶寒。

    (二)辨证施治

    痰浊阻格恶寒,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分为痰湿阻格、痰饮蓄胃、热痰遏阳三个类型。痰湿阻格,治以涤痰为主,痰饮蓄胃,治以温化痰饮,因热郁痰,阻遏阳气者,治以清化为主,不可燥湿祛痰,否则积痰得热虽为暂退,而热势助邪,其病益深。
, http://www.100md.com
    1.痰湿阻格

    (1)主证:恶寒而周身困重,或头重如裹,胸脘满闷,渴不欲饮,虽饮食减少而肌肉丰腴如故,舌苔白腻,脉滑。

    (2)治法:燥湿化痰,通阳化气。

    (3)代表方:二陈汤(《和剂局方》)加苍术、白术、防风。

    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行气和胃;苍术、白术以健脾燥湿除痰;防风辛温通阳,祛风胜湿。丹溪治此用吐法,吐出湿痰,使阳气随吐而升发矣。此法由于患者较痛苦,难以接受,故现在多不纳用。东垣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黄芪、半夏、人参、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灸甘草、生姜、大枣),使上焦得通,阳气得伸,则痰湿阴邪自化,恶寒之症自愈。临床上可效法。

    2.痰饮蓄胃
, 百拇医药
    (1)主证:恶寒或背心冰冷如掌大,伴有胸脘痞满,肢体沉重,呕恶痰涎,或肠鸣漉漉有声,舌苔滑腻,脉弦或滑。

    (2)治法:温化痰饮。

    (3)代表方:茯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二陈平胃汤(《症因脉冶》)。

    (4)药物: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苍术、厚朴。

    张仲景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此,用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平胃散、二陈汤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三方合用,阳气得展,背冷恶寒自除。

    3.热痰遏阳

    (1)主证:发热而反觉自冷,伴有咳喘多痰,渴喜热饮,间或得热药而少愈,苔腻或微黄,脉滑。

, http://www.100md.com     (2)治法:清化痰热。

    (3)代表方: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合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4)药物: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人参、橘皮、竹茹、生姜、大枣。

    方中泻白散清热泻肺;橘皮竹茹汤清化痰热。热重者去人参、生姜,加黄芩、桔梗、川贝母、知母,以清热化痰。

    内伤恶寒,其病因之多,虚实可见,临床上要寻根穷源,谨辨证,巧施治。阳虚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大便溏,治宜温补脾肾。脾虚气陷恶寒为清冷而时觉洒淅恶寒,治宜调补脾胃。瘀血停滞,可见背恶寒,兼胸胁隐痛,头汗目黄,大便黑,小便清长,有外伤史,宜量其证之轻重,选用消瘀破血之剂。痰浊内停恶寒,则按上述辨证方法施以相应的治疗。总之,审因辨证治疗,同步进行,使邪得去,正得复,病得愈,人得安。

    (三)病案举例
, 百拇医药
    李x x,女性,48岁,干部,1985年6月30日初诊。患者脊背部恶寒怕风3年余,每遇风冷或寒凉季节而加重,患处冷胀,常喜捶打,按摩、热敷后症状减轻,伴有头重肢沉,懒于动作,精神不振,朐脘憋闷,胃脘痞结,口干不欲多饮,少食纳差,喉间多痰,舌淡苔黄厚腻,脉沉弦。证属寒痰冷饮,遏阻阳气,清阳不展所致,治宜温化痰饮。处方:白术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苍术12克、橘红10克、法夏10克、薤白6克、天麻lO克、白芥子10克、羌活15克、郁金10克、炙甘草5克,共3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脊背部恶寒,发胀有所改善,头脑昏重、胸闷脘痞也有好转。上方加枳壳l0克、莱菔子15克、远志10克,继服4剂,患者病情日渐好转,食欲增加,睡眠尚可。脘痞消失。头脑、肢体较前有爽快之感,脊背部恶寒虽消失,但冷风刺激,仍感不适。继用上方出入,又进12剂,背部恢复正常,余症悉除,精神焕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