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word资料07 > 正文
编号:11681749
溶血性贫血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50kb)。

    溶血性贫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内科学系

    一、溶血性贫血概述

    (一)定义:红细胞破坏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非自然衰老)。

    (二)说明:

    1、骨髓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

    2、溶血:因某些原因,红细胞发生异常破裂。

    3、溶血性疾病:发生了溶血,但骨髓能代偿,可以不出现贫血症状。

    4、溶血性贫血:溶血程度超过骨髓代偿能力,临床上有贫血症状。

    5、溶血性黄疸:溶血同时伴有黄疸。

    二、临床分类:按发病机制分2类:

    (一)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功能异常:球形细胞增多症。

    2、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G-6PD缺乏。

    3、遗传性血红蛋白病:海洋性贫血。

    4、获得性细胞膜蛋白异常:PNH。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1、物理与机械因素:烧伤、人工心辦膜。

    2、化学因素:苯、砷、蛇毒。

    3、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

    4、免疫因素:血型不符输血、药物(奎尼丁、青霉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冷抗体)。

    三、溶血性贫血发病机理

    (一)红细胞代谢

    1、正常红细胞代谢

    2、溶血性黄疸发生机理示意图

    (二)发病机理

    1、红细胞寿命缩短,易于破坏,细胞内在缺陷,也称先天性溶血,遗传性溶血

    1)红细胞膜的异常 脂质+蛋白质=细胞膜

    蛋白质组成细胞膜支架,支持整个细胞,占细胞体积1/4-1/5

    脂质维护细胞的完整性、可变性和柔韧性,以胆固醇和磷脂为主。

    ①RBC膜异常,使RBC形态异常:球型,椭圆型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②RBC膜以阳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K+漏出细胞外,水丢失,RBC稳定性破坏。

    2)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

    由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使分子间易 发生聚集和结晶,导致RBC硬度增加,不能通过直径比它小的微循环。

    3)红细胞酶的异常

    RBC膜的完整性受影响,RBC稳定性不良。

    2、红细胞以外因素:也称后天获得性溶血红细胞本身正常,可是:

    1)免疫机制异常:RBC膜上吸附有抗体

    2)物理化学因素对RBC影响:化学药物杀伤

    3)机械性因素:心脏人工辨膜

    3、混合性因素:

    红细胞内在缺陷+外来因素影响=溶血或加重蚕豆黄

    1)、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分类法

    2)、红细胞的破坏场所

    (1)红细胞从循环境中清除主要有以下3条途径:

    轻微异常RBC:脾脏阻留并清除

    显著异常RBC:脾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

    RBC完整性遭受破坏,循环血中即被清除

    (2)根据溶血发生的主要场所:

    血管内溶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RBC直接在循环中破坏 血管内 溶血多比较严重,常有全身症状:腰酸背痛,血红蛋白尿和血红蛋白血症,慢性血管内溶血有含铁血黄素尿。

    血管外溶血:RBC在肝、脾、单核巨噬细胞破坏见于: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管外溶血一般较轻,可引起脾大,血清游离Hb轻度增高。

    原位溶血:骨髓内的幼红细胞,释放入循环前已在骨髓中溶解,称原位溶血或无效红细胞生成也可归为血管外溶血。

    (3)异常红细胞清除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溶血:起病急,突发寒战、高热、腰酸背痛、恶心、呕吐、烦燥不安、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乏力、头昏、神志不清、昏迷、休克、急性肾功衰

    (二)慢性溶血:起病缓慢、乏力、头昏、面色苍白、黄疸、肝脾肿大,胆石症

    常见三联征:贫血、黄疸、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如迂 特殊打击(感染)可有"溶血危象"

    五、实验室检查

    目的:有否溶血;确定溶血部位;寻找溶血原因。

    (一)检查内容:

    2、确定溶血部位:

    1)提示血管外溶血的证据:

    (1)高胆红素血症: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

    最大限度溶血时胆红素86.0 umol/L(5mg/dl)

    与肝脏功能相关

    (2)粪胆原排出增多:正常人40~280mg/日

    溶血时可增加至400~1000mg/日

    (3)尿胆原排出增多:正常人<5.9umol/L/日

    2)提示血管内溶血的依据:

    (1)血红蛋白血症

    (2)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

    (4)含铁血黄素尿

    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1)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自身免疫性溶血

    2)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s)(+):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异丙醇试验: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

    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蚕豆黄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溶血红细胞破坏迅速;

    持续性贫血加重,黄疸加深而找不到其它原因。

    (二)鉴别诊断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1、早期均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

    2、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有贫血、黄疸。

    3、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4、骨髓转移癌

    七、溶血性贫血治疗:

    多数溶血无法根治

    (一)祛除病因:如药物诱发的溶血

    (二)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性溶血

    2、肾上腺皮质激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3、免疫抑制剂:环胞霉素A,环磷酰胺等,适用于免疫性溶血

    (三)输血治疗:不同情况输不同成份血,暂时改善病情。

    (四)脾脏切除:球形细胞增多症永久性消失贫血,海洋性贫血减轻症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血液内科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抗体附于红细胞表面,RBC破坏加速

    一、分类

    1、温抗体:不完全抗体37℃最活跃,主要为IgG,有继发和原发两种。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造血系统肿瘤;儿童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病等

    2、冷抗体:完全抗体20℃最活跃,主要为IgM,血循环中发生RBC凝集反应可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单,PNH等。

    二、临床表现:发病慢、数月后有症状,部分人有苍白、部分人有脾大、肝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贫血轻重不一,多数在血片中可见多量球形细胞,(有抗体吸附的RBC在通过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时反复被咬下一块,由于膜减少而形成球形)

    2、有溶血,若同时伴血小板减少称Evan's综合征

    3、骨髓增生,幼红为主,Coomb's(+),ANA(+),C3低下

    四、诊断:继发性溶血性贫血+Coomb's(+)+IgG或C3低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5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