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4 > 正文
编号:11682340
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53kb)。

    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 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美国麻省医学会和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社共同举办。

    * 峰会的主旨是促进国内消化界与西方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特邀8位欧美消化领域知名专家和8位国内专家,围绕消化病学领域有争议和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分8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安排长达30分钟的讨论。

    炎性肠病的生物治疗进展

    LaMont教授,美国哈佛医学院Beth Israel Deaconess 医学中心胃肠病学部主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

    * 1995年,采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活动性UC,新的生物制剂是一种靶向免疫抑制治疗;

    * 对于活动期UC,采用英夫利昔单抗小剂量治疗(5mg/kg)和大剂量治疗(10mg/kg),病人8周缓解率分别为69%和6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7%),30周时缓解率为52%和51%,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0%)。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可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如感染(细菌性肺炎、脓肿、结核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视神经炎和运动神经病变)以及免疫系统疾病(输血反应、血清病和类狼疮综合征等)。

    * 英夫利昔单抗可用于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的CD、瘘管型CD、外科切除术后病人的诱导及维持治疗。对于活动性CD,英夫利昔单抗可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对有瘘道的CD病人进行维持治疗,54周时治疗组持续缓解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瘘道闭合病人的比例(36%)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9%)。

    * 那他株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整合素α4单抗,可抑制白细胞粘附。抗整合素α4β7单抗通过阻止T细胞进入肠腔而抑制UC的炎症反应。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短期临床试验显示,以0.5mg/kg和2.0mg/kg治疗,6周时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3%和32%,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4%)。内镜下的缓解率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8%、12%和8%)。

    * 那他株单抗治疗活动性CD在36和60周时,有效率分别为67%和5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37%和24%),治疗组的维持缓解率均为55%,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30%和22%)。病人对那他株单抗的耐受性较好。但在接受治疗的3000例病人中,3例患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因此,美国FDA对该制剂的应用正重新进行考虑。

    * Visi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的抗CD3单抗,可引起激活的T细胞凋亡。内镜下观察发现,Visilizumab治疗重度UC,30天后病灶明显减轻,但目前缺乏大样本研究。

    * 生物制剂治疗IBD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在未来5年,我们可以将已有的生物制剂进行剂型改造,使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无害的肠道微生态制剂作为载体,将药物运送至直肠来治疗IBD。

    中国炎症性肠病现状

    欧阳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教授,中华内科学分会、胃肠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内科学会主任委员

    * 近20年来我国IBD的发病呈进行性增加,根据国内文献报道近5年的病例数是上世纪90年代同期的8倍。2000年我国IBD诊治指南获得批准。

    * 2004年1月至4月进行了一项住院IBD病例研究,11个城市23个医疗中心1990年至2003年的住院IBD病人,共纳入3100例UC和515例CD。

    * 结果:自1990年至2003年,我国因UC或CD住院的病人数和经内镜筛查诊断的UC或CD病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在3100例UC中,男女之比为1.34:1,46%为慢性复发者,34.6%为首发,17%为慢性持续,2.4%为暴发病例。UC轻、中、重度分别为35.4%、42.9%和21.7%,CD分别为16.1%、50.5%和33.4%。UC发病部位绝大多数为左结肠(66.2%)和全结肠(25.8%),CD的部位在结肠者为41.0%,回结肠者为31.0%,其余为小肠。

    * 我国IBD误诊情况比较严重。3100例UC误诊率为22.9%,误诊为痢疾者占373/3100例,515例CD误诊率为56.7%,主要误诊为不明原因的腹泻、肠癌及肠结核等。

    * UC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6%,主要为严重出血(7.6%)及肠穿孔(0.8%),CD为68.8%,主要为出血(26.0%)、梗阻(17.9%)、瘘管形成(11.3%)及穿孔(6.2%)等。在3015例UC中,66.8%的病人接受了SASP和5ASA的治疗,接受口服激素治疗者为26.2%,静脉激素者为16.5%,接受抗生素治疗者为66.0%,手术为3.0%。在435例CD,28.3%接受SASP和5ASA的治疗,接受激素治疗者为22.7%,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为13.6%,手术者为33.2%。80.9%UC病人完全缓解,11.6%部分缓解,死亡率为0.6%;41.6%的CD病人完全缓解,52%部分缓解,死亡率为1.4%。与IBD发病危险增加相关的因素为感染性结肠炎病史、IBD家族史和早期断奶,而饮茶、吸烟和母乳喂养与发病危险降低相关。

    * 对1989年至2003年的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出3384篇有关IBD文献,共计143511例病人。结果显示我国IBD病人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晚10年左右,临床特征也不同,疾病严重程度较轻,肠外表现较少,较少发生并发症,预后也较好。

    * 文献分析结果也显示,我国的IBD误诊率很高,UC和CD的误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在治疗方面,使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因此,循证医学证据的强度均不高,绝大多数为Ⅲ级或低于Ⅲ级。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新观点David A. Johnson教授,美国胃肠病学会理事会秘书长,美国东弗吉尼亚医学院胃肠病学部主任

    * 在GERD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内镜检查阴性,称之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西方文献报道,GERD患者中NERD占50%~70%。

    * 以往认为GERD是一个疾病谱,按病情由轻重依次为NERD、RE和Barrett食管。果真如此吗?随着时间的推移,NERD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吗?答案是否定的。Isolauri等曾对GERD患者进行了为期17~22年的长期随访。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0至Ⅳ级,平均19年的随访结束时,50例0至Ⅱ级GERD患者均未进展为Ⅲ或Ⅳ级。另一方面,NERD患者症状能提示食管炎严重程度吗?答案也是否定的。Venables等的一项研究中,993例GERD患者中667例(68%)为NERD,316例(32%)为RE,按胃灼热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两组重度症状患者比例完全相同,因此NERD患者的症状并不代表食管炎的严重程度。

    * 目前认为NERD与RE是发病机制不同的两种疾病,NERD患者存在不同的亚型,即酸反流、非酸反流和功能性胃灼热。食管上皮细胞间隙增宽在NERD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除了传统的内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方法,一些新的食管检测方法有助于区分糜烂性和非糜烂性GERD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5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