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诊断及治疗的进展.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111kb)。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心内科
曾 群 英 教授
[ 概 念 ]
ACS
系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引起CA内血栓形成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严重进展性的疾病谱。
ACS包括:
(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
(2) 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
(QMI)
(3) 心脏性猝死 (Sudde death)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 系稳定性绞痛与QMI/猝死之间中间状态。
UCAD包括:
(1) UA(7~16%可发展为AMI/猝死)
(2) NQMI
ACS图谱
静息时缺血不适
[发病机制]
ACS发生是不稳定斑块(90%↑)所致。
不稳定斑块致ACS机制:
斑块破裂因素
四高一抽:高血压病、高血糖(糖尿病)
高血脂、高体重(肥胖)、抽烟
有关因素:
(1) 炎症--斑块裂处、活化T淋巴细胞积聚、活化T淋巴细胞释放或激活巨噬细胞(为稳定斑块6~9倍)
(2)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稳定斑块处40%的新生内膜增生;
(3) 血栓形成--富含血小板血栓,血栓形成又与高凝因子,Tc↑,纤维蛋白原,纤溶损伤,感染有关
(4) 血管收缩--5-羟色胺(5-HT) 、血栓素 A2(TXA2)
(5) 遗传因素。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特点:
(1) 脂质含量多(占斑块40%↑)
(2) 纤维帽薄
(3) 胶质与血管平滑肌少
(4) 炎症细胞多,易于破裂
UCAD与AMI血栓形成的区别:
UCAD:(1) 血栓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灰血栓;
(2) 易引起CA周期性,不完全性闭塞病变 AMI: (1) 血栓富含纤维蛋白的红血栓;
(2) 可引起CA完全闭塞性病变。
[ 诊 断 ]
1. 临床表现:
(1) 典型缺血性心脏疼痛:
静息性AP(>20min)
新近发生严重AP;(发病时间2个月以内)
恶化性AP;
(2) 不典型:
静息性疼痛
上腹痛
初发的消化不良;
胸部刺痛(22%)
逐渐加重呼吸困难
胸部触痛(7%)
2. 体格检查:
目的:排除 (1) 非心源性胸痛;(2) 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瓣膜疾病);(3) 心外原因(气胸痛)。
3. 心电图:
静息ECG:--诊断ACS关键
(1) 如何做ECG:
发作/症状时做静息ECG
症状消失时再做ECG
与过去ECG作对照
从中筛选或排除心包炎、肺梗塞、心肌病等.
(2) 如何分析ECG:
ST移位/T波改变是ACS最可靠ECG标志,2个或2个以上ST↑>1mm(胸导>2mm)提示CA闭塞致透壁性缺血;
持续ST↑ MI进展标志
短暂ST↑:变异性AP特征:
ECG正常,但症状可疑不能排除ACS(5%)T波改变:胸前导联"冠状T":LAD严重狭窄。
多导联ST-T监测
低运动负荷试验
适应症:① AP发作停止24~48h;
② 静息ECG稳定;
要 求:运动后HR达100~120次/分负荷量;
意 义:低运动负荷试验耐受良好者,预后好,很轻运动即诱发严重缺血,近期预后极差,必尽早做PTCA/CABG。
4. 心肌损伤的生物学标志
(1) 心肌肌钙蛋白T/I(CTnT/cTnI):
肌钙蛋白有三种
CTnT-心肌
CTnI-心肌
CTnC-骨骼肌
(2) CK、CK-MB (峰值>正常值上限2倍为异常)
(3) 纤维蛋白原/D-=聚体, c-RP(正常<10ng/L)
(非特异性炎症活动的敏感指标)]
5. UCG
作用:(1) LVEF:是ACS重要预后变量;
(2) 缺血时,LV壁暂时局限性运动↓或消失;
(3) 有无LVH或Aos
6. CAG(冠脉造影)
TIMI临床标准:(四级)
0 级 (无灌注)、1级(渗透而无灌注)
2 级 (部分灌注)、3级(完全灌注)
[危险性分层]
危险性评价建议方法:
A.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标志(急性危险性)
a. 再发的胸痛 b. ST段↓ c. 心肌肌钙蛋白↑
d. ST段动态改变 e. CAG发现血栓
B. 基础疾病的标志(长期危险性)
B1. 临床标志:a. 年龄 b. OMI; c. 严重AP
d. 糖尿病
B2. 生物学标志
CRP(纤维蛋白原?D-=聚体?)
B3. 造影标志:a. Lv功能障碍 b. CAD范围
UA危险性分层
① AP发作步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增加;无静息时发作。
② AP发作的阈值下降;
③ 2w-2个月内新发生AP. ECG正常/未改变。
④ CTnT、CTnI正常。
① 静息AP发作时间20min以上,现已缓解,但仍具有CAD的中、高危险因素
② 静息性AP(发作时间20min以上,休息或用NG后可缓解)
③ 夜间AP
④ AP发作时伴有动态T波改变;
⑤ 具有CAD中、高危因素,过去已有新近发作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Ⅲ或Ⅳ级AP
⑥ 多导联出现病理Q波或静息性ST↓<1mm。
⑦ 年龄>65a
① 缺血性胸痛时间延长(>20min)
② 与缺血有关肺水肿;
③ 静息性AP伴动态ST↑、↓>1mm;
④ AP时伴新近出现二漏杂音/系有二漏杂音加重;
⑤ AP伴S3奔马律,新近出现/加重的肺部音;
⑥ AP伴LBP;或AMI后AP或室性心律失常;
⑦ CTnT或CTnI↑
中国UA临床危险度分层
低 危
中 危
高 危
[ 治 疗 ]
治疗新概念:
1. 强调危险分层:
高危患者作CAG或血运重建,不赞成所有ACS患者一律做PTCA。
2. "预治疗"处理概念,"三抗"治疗后2~3d,以纯化不稳定斑块拟化活化。
3. "预治疗"2~3d后,仍有反复缺血发作,才推 荐CAG和血运重建。
治疗原则: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治疗的进展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心内科
曾 群 英 教授
[ 概 念 ]
ACS
系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引起CA内血栓形成致严重心肌缺血而产生的一组严重进展性的疾病谱。
ACS包括:
(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
(2) 非Q波心肌梗死(NQMI)、Q波心肌梗死
(QMI)
(3) 心脏性猝死 (Sudde death)
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UCAD) 系稳定性绞痛与QMI/猝死之间中间状态。
UCAD包括:
(1) UA(7~16%可发展为AMI/猝死)
(2) NQMI
ACS图谱
静息时缺血不适
[发病机制]
ACS发生是不稳定斑块(90%↑)所致。
不稳定斑块致ACS机制:
斑块破裂因素
四高一抽:高血压病、高血糖(糖尿病)
高血脂、高体重(肥胖)、抽烟
有关因素:
(1) 炎症--斑块裂处、活化T淋巴细胞积聚、活化T淋巴细胞释放或激活巨噬细胞(为稳定斑块6~9倍)
(2)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稳定斑块处40%的新生内膜增生;
(3) 血栓形成--富含血小板血栓,血栓形成又与高凝因子,Tc↑,纤维蛋白原,纤溶损伤,感染有关
(4) 血管收缩--5-羟色胺(5-HT) 、血栓素 A2(TXA2)
(5) 遗传因素。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特点:
(1) 脂质含量多(占斑块40%↑)
(2) 纤维帽薄
(3) 胶质与血管平滑肌少
(4) 炎症细胞多,易于破裂
UCAD与AMI血栓形成的区别:
UCAD:(1) 血栓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血栓/灰血栓;
(2) 易引起CA周期性,不完全性闭塞病变 AMI: (1) 血栓富含纤维蛋白的红血栓;
(2) 可引起CA完全闭塞性病变。
[ 诊 断 ]
1. 临床表现:
(1) 典型缺血性心脏疼痛:
静息性AP(>20min)
新近发生严重AP;(发病时间2个月以内)
恶化性AP;
(2) 不典型:
静息性疼痛
上腹痛
初发的消化不良;
胸部刺痛(22%)
逐渐加重呼吸困难
胸部触痛(7%)
2. 体格检查:
目的:排除 (1) 非心源性胸痛;(2) 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瓣膜疾病);(3) 心外原因(气胸痛)。
3. 心电图:
静息ECG:--诊断ACS关键
(1) 如何做ECG:
发作/症状时做静息ECG
症状消失时再做ECG
与过去ECG作对照
从中筛选或排除心包炎、肺梗塞、心肌病等.
(2) 如何分析ECG:
ST移位/T波改变是ACS最可靠ECG标志,2个或2个以上ST↑>1mm(胸导>2mm)提示CA闭塞致透壁性缺血;
持续ST↑ MI进展标志
短暂ST↑:变异性AP特征:
ECG正常,但症状可疑不能排除ACS(5%)T波改变:胸前导联"冠状T":LAD严重狭窄。
多导联ST-T监测
低运动负荷试验
适应症:① AP发作停止24~48h;
② 静息ECG稳定;
要 求:运动后HR达100~120次/分负荷量;
意 义:低运动负荷试验耐受良好者,预后好,很轻运动即诱发严重缺血,近期预后极差,必尽早做PTCA/CABG。
4. 心肌损伤的生物学标志
(1) 心肌肌钙蛋白T/I(CTnT/cTnI):
肌钙蛋白有三种
CTnT-心肌
CTnI-心肌
CTnC-骨骼肌
(2) CK、CK-MB (峰值>正常值上限2倍为异常)
(3) 纤维蛋白原/D-=聚体, c-RP(正常<10ng/L)
(非特异性炎症活动的敏感指标)]
5. UCG
作用:(1) LVEF:是ACS重要预后变量;
(2) 缺血时,LV壁暂时局限性运动↓或消失;
(3) 有无LVH或Aos
6. CAG(冠脉造影)
TIMI临床标准:(四级)
0 级 (无灌注)、1级(渗透而无灌注)
2 级 (部分灌注)、3级(完全灌注)
[危险性分层]
危险性评价建议方法:
A. 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标志(急性危险性)
a. 再发的胸痛 b. ST段↓ c. 心肌肌钙蛋白↑
d. ST段动态改变 e. CAG发现血栓
B. 基础疾病的标志(长期危险性)
B1. 临床标志:a. 年龄 b. OMI; c. 严重AP
d. 糖尿病
B2. 生物学标志
CRP(纤维蛋白原?D-=聚体?)
B3. 造影标志:a. Lv功能障碍 b. CAD范围
UA危险性分层
① AP发作步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增加;无静息时发作。
② AP发作的阈值下降;
③ 2w-2个月内新发生AP. ECG正常/未改变。
④ CTnT、CTnI正常。
① 静息AP发作时间20min以上,现已缓解,但仍具有CAD的中、高危险因素
② 静息性AP(发作时间20min以上,休息或用NG后可缓解)
③ 夜间AP
④ AP发作时伴有动态T波改变;
⑤ 具有CAD中、高危因素,过去已有新近发作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Ⅲ或Ⅳ级AP
⑥ 多导联出现病理Q波或静息性ST↓<1mm。
⑦ 年龄>65a
① 缺血性胸痛时间延长(>20min)
② 与缺血有关肺水肿;
③ 静息性AP伴动态ST↑、↓>1mm;
④ AP时伴新近出现二漏杂音/系有二漏杂音加重;
⑤ AP伴S3奔马律,新近出现/加重的肺部音;
⑥ AP伴LBP;或AMI后AP或室性心律失常;
⑦ CTnT或CTnI↑
中国UA临床危险度分层
低 危
中 危
高 危
[ 治 疗 ]
治疗新概念:
1. 强调危险分层:
高危患者作CAG或血运重建,不赞成所有ACS患者一律做PTCA。
2. "预治疗"处理概念,"三抗"治疗后2~3d,以纯化不稳定斑块拟化活化。
3. "预治疗"2~3d后,仍有反复缺血发作,才推 荐CAG和血运重建。
治疗原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11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