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691020
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肩负经济社会发展使命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30日 《家庭保健报》 2008.10.30
     ——哈尔滨医科大学改革开放30年回顾

    1926年,由扑灭北方“鼠疫大流行”的伍连德博士创建的医学专科学校和红军卫校为前身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历经八十余载的奋斗历程,坚持以“伍连德精神和红军卫校光荣传统”为指引,先后培育了十多万名医学人才,桃李缤纷。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哈医大抓住机遇,突出办学特色,勇于推陈出新,各项建设突飞猛进,高奏凯歌。已由当初简易楼舍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学府,成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基地。

    抓住机遇谋发展 一片旧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30年来,哈医大及附属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附属一院建成8万平方米门诊大楼,附属二院建成4.8万平方米外科大楼,6.8万平方米门诊大楼,附属三院建成2.8万平方米放疗影像中心大楼,5.9万平方米外科大楼,附属四院建成3万平方米医技大楼。学校建成体育馆和有多项国内首创设计的图书馆。哈医大目前的总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8万平方米增至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0.5万平方米增至12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了146万平方米。红砖碧瓦的古典楼宇,枝叶繁茂的奇花异树,身临雅庭丽苑,令人心清目静,只向书斋。
, http://www.100md.com
    30年来,哈医大不断发展壮大,创出了宝贵的社会声誉。2003年哈医大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中名列前茅,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6年,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试点性评估中,哈医大的优秀指标高达24项。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给予哈医大“中国第一所参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全球标准正式评估的医科学校”的高度评价。在中科协发布的中国高校百强榜中,哈医大居全国千余所院校学术地位第54位,综合指标列第74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哈医大排名第3位。

    作为黑龙江省医学最高学府, 哈医大设有大庆校区、五所临床医学院及基础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生物信息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16个附属单位。作为国家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之一,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11个本科专业,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居东北三省医科院校首位。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7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36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哈医大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发展道路。
, 百拇医药
    提高教学重质量 呕心沥血育英才

    建校以来,哈医大始终坚持以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为宗旨,大力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尤其在近些年,面临全国高校大量扩招的情况下,哈医大坚守“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不降低分数线和录取标准,适度扩招,使哈医大的医学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

    同时,突出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即以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临床医学教育,以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

    改革开放30年间,哈医大还坚持探索教育新途径,不断进行实验课教学和专业设置改革。从1991年开始,实行七年制学生进行综合性(理工科)专业与医学结合教育方式,使哈医大培养的七年制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标准在同类学校中较高。专业设置由1977年的3个增加到50个。在校硕士生由零到2486名,博士生由零到614名。研究生学院入围全国百强。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36个,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百拇医药
    为确保教学质量,紧跟科技、教学发展,哈医大不断加强师资人才建设,现有1万余名教职工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近百人,吸收数十位国外优秀人才及留学人员。

    科研先导立根本 利国利民担重任

    为保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目标,哈医大主动调整工作方向,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将“科研创新、培养人才”摆在首位,坚持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科研、医疗的全过程。近五年来,承担国际项目和国家、省厅级课题259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40余项;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0余项。
, 百拇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于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接受胡锦涛主席亲自颁奖,他带领的药理学科课题组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科研文章,得到《Nature》、《Cell》、《Science》的高度评价,被评为“2007年十大医学进展”及 “2007年一百篇最具影响离子通道文章”之一。学校首次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资助金额达3000万元。杨宝峰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此项目研究,实现黑龙江省零的突破。此外,哈医大人发明的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得到世界权威医学杂志《自然医学》的肯定,研制的亚砷酸注射液治疗M3型白血病取得世界性突破,被国家评为二类新药,数千名国内外患有M3型白血病病人获得康复。迄今为止,接受治疗的患者最长存活时间已达32年。

    临床改革增后劲 推陈出新硕果丰

    哈医大是拥有五所“三级”附属医院的规模型大学,其中有3所附属医院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

    各附属医院把医疗新技术的开展与应用作为医疗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冠状动脉架桥、微创技术、腔镜技术等不断创新,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成为医疗特色,心脏移植、劈裂脾移植、双手移植、单全臂移植居国际领先水平,大肠癌的综合治疗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每年有上百项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哈医大开展的第一例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患者杨玉民生存时间和质量居亚洲之首。肝脏移植患者存活达11年,列国内首位。劈裂脾移植手术开创国际先例;东北首例试管婴儿诞生;手移植数量居世界首位;在新“器官移植法”实施后,黑龙江省的器官移植定点医院被哈医大附属医院囊括。
, 百拇医药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传播文明暖民心

    多年来,哈医大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医学人才和医学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履行着历史使命,为振兴黑龙江医疗卫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哈医大培养的优秀医学人才中,有的成长为院士,有的晋升为将军,有的尊为医学泰斗,各省市都有从哈医大走出来的精兵良将,在黑龙江省内还有一大批毕业生扎根基层,担当骨干,成为服务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力军。

    由学校党委书记、著名普外科专家姜洪池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示范研究重大项目,建立一批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积极推进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组建哈医大——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工程研发中心,积极引领老工业基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坚持开展支农帮扶活动,为绥棱县常山乡三部村农民留下了“友谊井”和“哈医大路”。

    哈医大反哺社会、为百姓服务的事迹深入人心,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抗击“非典”、“水灾”、“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中,哈医大不辱使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被国家给予多次表彰。特别在今年5.12四川地震发生后,哈医大共派出18批次医疗队和2支心理干预救援队,争分夺秒,临危不惧,为保护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并为灾区捐款573.95万元,居黑龙江省高校首位。哈尔滨医科大学被卫生部等部门授予“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黑龙江省惟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展望未来,哈医大人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积极实行“候鸟式”人才培养战略,集中培养大专家,争取走出大科学家。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人才创新,建立高水平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哈医大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使哈医大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推动高教强省战略,为服务经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英云 乔蕤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