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医思维培养优秀中医人才
具有中医思维者方为中医。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反思几十年的高等中医教育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当前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学之不深、学之不精,对中医缺乏信心,中医思维欠缺,临床能力薄弱,其中有少部分中医毕业生甚至背叛中医、攻击中医,或成为伪中医、庸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培养优秀的“铁杆” 杏林学子乃高等中医教育的当务之急,而要完成此项任务的前提是:高等中医教育者必须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培养中医大学生必须首先培养中医思维。
一、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障碍分析
现在中医专业的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熏陶学习长大的,因此要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医学,其所学内容与现在的知识基础及文化环境主要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的反差:(1)现代科学与两千多年前的传统医学科学所形成的时代反差;(2)已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形态与传统医学知识形态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反差;(3)已熟悉的现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与陌生的古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反差;(4)已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与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的反差。上述反差构成学习传统中医药学的严重障碍,使学生难以形成学习传统医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难以体会传统医学思维的规律、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同时,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概念、经典条文、证候、方剂歌诀、药物功效等需要熟读、背诵,需要下很大功夫“死记硬背”,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感到不适应,甚至痛苦,难以坚持。这些障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中医学的困难,成为影响学习效果和信心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二、影响中医信念与中医思维的不利因素分析
1.片面追求现代“科学”的思维使得中医信念动摇。当前,随着西方医学在国内的迅速兴起,不仅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人们接受,同时也容易让人们将西医与科学、先进、现代简单等同起来。凡是目前与西医的无限细分、实证、精确、明确等不相吻合的医学特征、说不清的医学现象、无法反复验证的疗效就不科学,这似乎成为社会共识。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是“传统”的,他们认为的“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落后的、朴素的、自发的、经验性的、不科学的。他们认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等等;西医“科学标准”之网遍地纵横,现代“科学方法”之剑漫天飞舞,也使当前部分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的信念产生动摇,甚至也开始怀疑中医药的客观性、科学性。中医学术发展面临着危机,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中医检查治疗手段的某些局限性掩盖了中医思维的先进性、合理性,也给某些攻击中医的人找到了“口实”。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道理,人类至今为止积累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存在的规律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是谬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和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不断完善。现代西医目前没有认识的东西和医学科学道理并不等于不存在,西医目前不能解释的中医理论并不等于不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学防治疾病是切实有效的。在健康领域很多方面,她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实践越来越证明了的事实。中医学是一个深邃奥妙需不断发掘探索的领域。
, 百拇医药
2.废医存药和中药“成分化”与中医思维背道而驰。用中药治病右离开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就不是专业中医者,仅仅是用天然药治病而已。当前,中医乏术和伪中医用中药治病这一严酷现实被中医药界某些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中医药学术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反而陷入危机和混乱之中。在其虚浮繁华的外表掩饰下,中医药的实质和特色正面临蜕变和消亡的危险。正如一家报纸所说:“用中药的医生不少,但用中药的医生并不等于中医。”
审视中药研究现状,透过其硕果累累的外表,我们所看到更多的是令人不安的一面。中药研究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离开中医诊疗的实践、离开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离开君臣佐使的配伍、离开中医对人体质的认识及中药与人的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仅提取中药的某些成分在西医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已根本不是什么“中医”;用西医还原方法、化学提纯所取得的“成分”,已根本不是什么“中药”。其用于人体的药物效应已不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而副作用却大大彰显。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英美马兜铃事件,其原因是不懂中药的医生不辨证论治,仅辨病使用中成药造成的后果。“废医存药”抛却了中医思维,使中药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的道路,失去中医药学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体系及良好的临床疗效,失去了对人体的亲和性,只能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没有中医理论作为基础,中药如同折翅的苍鹰,飞不高,也飞不远。
, 百拇医药
三、确立和坚守中医思维,培养“铁杆”杏林学子
面对现况,必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坚定信念,高等中医教育者要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教学中首先培养中医大学生的中医思维,让中医大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学理论,熟谙中医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才能培养出这个时代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和较高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水平的优秀中医—“铁杆”杏林学子。
1.坚守中医思维,坚持不西化。没有中医思维,就没有中医。高等中医教育者没有中医思维,就办不好高等中医教育。因此高等中医教育者首先要坚定中医信念,传道授业坚持做到四个不西化,即思维不西化,教学不西化,临床不西化,科研不西化。校园中要建设营造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浓郁氛围,重现历史文化意境,对中医大学生进行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是办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的前提,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2.改革课程体系,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医学科具有文化和科学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学习中医学,理解其概念内涵要在中医学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发掘中去理解、去还原,而非简单套用照搬今天其他学科的概念内涵。学习中医学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传统文化功底与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临证水平是相依维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量和质。中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均应按培养中医思维目的进行设计。在中西医课程安排上,要打破超越中西医课时5:5或6:4等机械简单的数字配比,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课程,减少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的过度影响。
3.实行本导制,入学即跟师。医学一道,极重师承,得名师指点者,往往能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从本科生中遴选培养对象,聘任导师,促成名师带徒。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将院校教育与一定程度上的师承教育的结合,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有师从名师的机会,特别是酷爱中医的学生,让他们入学即跟师,不仅大大增加了随师临床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明确师承关系,大大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情感。老师口传心授,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面对面,手把手,天长日久,易得真传,容易确立中医思维,这种传承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同时,这也强化了师生各自的责任,激起学术传承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
, 百拇医药
4.熟读中医经典,打下坚实基础。根深则枝繁叶茂结硕果。凡中医名家必有深厚的中医基础,有过人的中医思维,而这些功力往往来源于熟读经典、灵活运用经典指导实践。当前提倡读经典,不应理解为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思路的调整、视野的开拓、中医文化的感悟。引导中医大学生关注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概念、范畴、内涵,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读经典就是要培养一种鉴别优劣、甄别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当然经典也非字字珠玑,在阅读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早临床,多实践。积极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对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启发训练、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随名师坐诊的机会,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坚持整体观念,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医四诊,不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使用等,提高学生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医行不行,临床疗效说了算”,中医药学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坚持中医思维,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而临床效验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
, 百拇医药
6.中西医结合,其根应在中。当前中西医结合,主要是诊疗方法上的配合。若离开中医思维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离开中医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使得“中医西化”。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思维模式。如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 “降低转氨酶”作用,遇是病则用。这种以方套病、以药套病是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
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抛开中医思维的形式上的“中西医结合”,简单而机械,带来极大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根应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坚持中医的思维,在保持中医特色和中医思维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成果。只有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学中医,千万不要忙着与西医结合,先将中医基础打牢,立足中医,衷中参西。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医不应排斥西医,应客观看待中西医各自的薄弱环节,开创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我认为结合是多途径的。坚持中医思维,各取所长,用中西医的方法治疗各自所长之病是结合;同一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相互配合、提高疗效是结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使用适宜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适合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等等。总之,中西医在预防诊疗疾病中是结合还是配合都可以,但关键是不能丢掉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这些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废医存药式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不仅使中医失去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失去了临床疗效。
7.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多类型中医人才。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多类型中医人才。主要应培养以下四类:一是“纯中医人才”。对这类学生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修养和中医经典的修习,并通过长期随侍名中医坐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传统的中医医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宜过多涉及西医知识。对于某些西医内容,可在精选的基础上,作为高年级的选修科目保留。外语学习要求可适当放宽。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中医临床能力,还具有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的能力和对古典医籍研究的能力。这类中医人才应有较大数量,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力量。二是“外向型人才”。这类学生须本身外语功底较好,有语言天赋。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学好外语,尤其对于用外语翻译中医学方面有较深入研究,能准确把握和使用中医理论的外语表达,将中医推向世界。三是“中西医结合人才”。须强调的是这类学生要先学中医,几年后再学西医,既会用中医防病治病,又会用西医诊疗疾病,并能运用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学。这类人才也应有一定数量,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随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兴起,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医院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对中药、推拿、美容、营养保健、食疗、护理、医药贸易营销等人才的培养,前提仍要以中医药为主干学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彰显其不同专业特色,这类专业人才会很受社会欢迎,对普及扩大中医药的社会认知度和消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和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07年召开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转变带来深远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已经站在人类防治疾病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的很高层次。中医和西医如同发源于不同地点的两条大河,最终汇聚大海。终有一天,当现代科学真正弄清“气、经络、心藏神、卫气营血”之类的概念时,将会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只有确立和坚持中医思维,吸收和利用适合中医自身发展需要的最新科学革命的理论和技术,深化高等中医教育的改革,提高培养中医人才的质量,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坚守中医思维的“铁杆”杏林学子,这对于振兴中医药事业,保持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
陈涤平(1958—),男,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从事中医药教育管理、医疗、科研工作多年,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文献研究。, 百拇医药(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陈涤平教授)
一、中医大学生学习中医的障碍分析
现在中医专业的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是在现代科学语言环境熏陶学习长大的,因此要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医学,其所学内容与现在的知识基础及文化环境主要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的反差:(1)现代科学与两千多年前的传统医学科学所形成的时代反差;(2)已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形态与传统医学知识形态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反差;(3)已熟悉的现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与陌生的古代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反差;(4)已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与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的反差。上述反差构成学习传统中医药学的严重障碍,使学生难以形成学习传统医学知识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难以体会传统医学思维的规律、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同时,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概念、经典条文、证候、方剂歌诀、药物功效等需要熟读、背诵,需要下很大功夫“死记硬背”,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生活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大学生来说,往往感到不适应,甚至痛苦,难以坚持。这些障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中医学的困难,成为影响学习效果和信心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二、影响中医信念与中医思维的不利因素分析
1.片面追求现代“科学”的思维使得中医信念动摇。当前,随着西方医学在国内的迅速兴起,不仅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人们接受,同时也容易让人们将西医与科学、先进、现代简单等同起来。凡是目前与西医的无限细分、实证、精确、明确等不相吻合的医学特征、说不清的医学现象、无法反复验证的疗效就不科学,这似乎成为社会共识。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是“传统”的,他们认为的“传统”的就是过时的、落后的、朴素的、自发的、经验性的、不科学的。他们认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等等;西医“科学标准”之网遍地纵横,现代“科学方法”之剑漫天飞舞,也使当前部分中医工作者对中医的信念产生动摇,甚至也开始怀疑中医药的客观性、科学性。中医学术发展面临着危机,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中医检查治疗手段的某些局限性掩盖了中医思维的先进性、合理性,也给某些攻击中医的人找到了“口实”。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道理,人类至今为止积累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界存在的规律来说只是冰山一角。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是谬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和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和不断完善。现代西医目前没有认识的东西和医学科学道理并不等于不存在,西医目前不能解释的中医理论并不等于不科学。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学防治疾病是切实有效的。在健康领域很多方面,她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实践越来越证明了的事实。中医学是一个深邃奥妙需不断发掘探索的领域。
, 百拇医药
2.废医存药和中药“成分化”与中医思维背道而驰。用中药治病右离开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就不是专业中医者,仅仅是用天然药治病而已。当前,中医乏术和伪中医用中药治病这一严酷现实被中医药界某些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中医药学术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反而陷入危机和混乱之中。在其虚浮繁华的外表掩饰下,中医药的实质和特色正面临蜕变和消亡的危险。正如一家报纸所说:“用中药的医生不少,但用中药的医生并不等于中医。”
审视中药研究现状,透过其硕果累累的外表,我们所看到更多的是令人不安的一面。中药研究离开中医理论的指导、离开中医诊疗的实践、离开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离开君臣佐使的配伍、离开中医对人体质的认识及中药与人的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仅提取中药的某些成分在西医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已根本不是什么“中医”;用西医还原方法、化学提纯所取得的“成分”,已根本不是什么“中药”。其用于人体的药物效应已不能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而副作用却大大彰显。如日本小柴胡汤事件、英美马兜铃事件,其原因是不懂中药的医生不辨证论治,仅辨病使用中成药造成的后果。“废医存药”抛却了中医思维,使中药走向简单模仿西药的道路,失去中医药学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体系及良好的临床疗效,失去了对人体的亲和性,只能阻碍中医药学的发展。没有中医理论作为基础,中药如同折翅的苍鹰,飞不高,也飞不远。
, 百拇医药
三、确立和坚守中医思维,培养“铁杆”杏林学子
面对现况,必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坚定信念,高等中医教育者要牢固确立并坚守中医思维,教学中首先培养中医大学生的中医思维,让中医大学生牢固掌握中医学理论,熟谙中医学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才能培养出这个时代具有坚定的中医信念和较高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水平的优秀中医—“铁杆”杏林学子。
1.坚守中医思维,坚持不西化。没有中医思维,就没有中医。高等中医教育者没有中医思维,就办不好高等中医教育。因此高等中医教育者首先要坚定中医信念,传道授业坚持做到四个不西化,即思维不西化,教学不西化,临床不西化,科研不西化。校园中要建设营造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浓郁氛围,重现历史文化意境,对中医大学生进行传统人文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注重传统文化学习和中医人文功底的积淀,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研究,注重对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知识结构的补充,这是办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的前提,这对于中医的学习和传承至关重要。
, 百拇医药
2.改革课程体系,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医学科具有文化和科学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学习中医学,理解其概念内涵要在中医学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发掘中去理解、去还原,而非简单套用照搬今天其他学科的概念内涵。学习中医学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传统文化功底与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临证水平是相依维系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量和质。中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均应按培养中医思维目的进行设计。在中西医课程安排上,要打破超越中西医课时5:5或6:4等机械简单的数字配比,在课程结构上、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课程,减少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的过度影响。
3.实行本导制,入学即跟师。医学一道,极重师承,得名师指点者,往往能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从本科生中遴选培养对象,聘任导师,促成名师带徒。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将院校教育与一定程度上的师承教育的结合,两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有师从名师的机会,特别是酷爱中医的学生,让他们入学即跟师,不仅大大增加了随师临床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明确师承关系,大大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情感。老师口传心授,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面对面,手把手,天长日久,易得真传,容易确立中医思维,这种传承效果是单纯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同时,这也强化了师生各自的责任,激起学术传承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
, 百拇医药
4.熟读中医经典,打下坚实基础。根深则枝繁叶茂结硕果。凡中医名家必有深厚的中医基础,有过人的中医思维,而这些功力往往来源于熟读经典、灵活运用经典指导实践。当前提倡读经典,不应理解为单纯的读书活动,而是思路的调整、视野的开拓、中医文化的感悟。引导中医大学生关注学习经典,不仅是学习一病一方的治疗,更重要的在于体悟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体悟中医的概念、范畴、内涵,学习、熟悉、再现经典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医思维水平。读经典就是要培养一种鉴别优劣、甄别选择的眼光和能力。当然经典也非字字珠玑,在阅读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5.早临床,多实践。积极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大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注重对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启发训练、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随名师坐诊的机会,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中医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坚持整体观念,坚持辨证论治,坚持中医四诊,不用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使用等,提高学生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中医行不行,临床疗效说了算”,中医药学是实践的产物,只有坚持中医思维,反复临床实践,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和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而临床效验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坚定学习中医的信念。
, 百拇医药
6.中西医结合,其根应在中。当前中西医结合,主要是诊疗方法上的配合。若离开中医思维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某种意义上说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离开中医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使得“中医西化”。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思维模式。如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熄风;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 “降低转氨酶”作用,遇是病则用。这种以方套病、以药套病是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
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抛开中医思维的形式上的“中西医结合”,简单而机械,带来极大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根应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坚持中医的思维,在保持中医特色和中医思维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成果。只有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学中医,千万不要忙着与西医结合,先将中医基础打牢,立足中医,衷中参西。
, http://www.100md.com
当然中医不应排斥西医,应客观看待中西医各自的薄弱环节,开创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我认为结合是多途径的。坚持中医思维,各取所长,用中西医的方法治疗各自所长之病是结合;同一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相互配合、提高疗效是结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使用适宜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使用适合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是结合,等等。总之,中西医在预防诊疗疾病中是结合还是配合都可以,但关键是不能丢掉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这些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废医存药式的所谓中西医结合不仅使中医失去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失去了临床疗效。
7.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多类型中医人才。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中医人才,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多类型中医人才。主要应培养以下四类:一是“纯中医人才”。对这类学生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修养和中医经典的修习,并通过长期随侍名中医坐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将他们培养成为传统的中医医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宜过多涉及西医知识。对于某些西医内容,可在精选的基础上,作为高年级的选修科目保留。外语学习要求可适当放宽。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中医临床能力,还具有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的能力和对古典医籍研究的能力。这类中医人才应有较大数量,是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力量。二是“外向型人才”。这类学生须本身外语功底较好,有语言天赋。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学好外语,尤其对于用外语翻译中医学方面有较深入研究,能准确把握和使用中医理论的外语表达,将中医推向世界。三是“中西医结合人才”。须强调的是这类学生要先学中医,几年后再学西医,既会用中医防病治病,又会用西医诊疗疾病,并能运用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学。这类人才也应有一定数量,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随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兴起,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医院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对中药、推拿、美容、营养保健、食疗、护理、医药贸易营销等人才的培养,前提仍要以中医药为主干学科,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彰显其不同专业特色,这类专业人才会很受社会欢迎,对普及扩大中医药的社会认知度和消费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医学和中医思维的产生和形成,源于几千年来先哲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与感悟。中医思维所体现的整体、和谐,人性化、个性化,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更符合人类生命的本质规律。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07年召开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转变带来深远影响”。中医的思维方式已经站在人类防治疾病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的很高层次。中医和西医如同发源于不同地点的两条大河,最终汇聚大海。终有一天,当现代科学真正弄清“气、经络、心藏神、卫气营血”之类的概念时,将会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只有确立和坚持中医思维,吸收和利用适合中医自身发展需要的最新科学革命的理论和技术,深化高等中医教育的改革,提高培养中医人才的质量,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坚守中医思维的“铁杆”杏林学子,这对于振兴中医药事业,保持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
陈涤平(1958—),男,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从事中医药教育管理、医疗、科研工作多年,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和中医药文献研究。, 百拇医药(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陈涤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