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体悟中医 ——读《贾海忠中医体悟·父子亲传实录》的启示
2002年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的贾海忠博士跟随其师父史载祥教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到江苏南通,去参加其师爷、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我也应邀参加这个活动,于是我们就在景色清秀、名贤辈出的江南名城相识了。短暂的接触,贾博士给我留下了一个待人宽容厚道、医药知识渊博的初步印象。
去年底,贾博士告诉我,他准备写一本对中医临床工作进行思考的书,同时邀请我待这本书完成后写个序或跋。今年4月初的一个下午,他兴致勃勃地来到报社,专程将该书的样稿给我送来。他告辞以后,我捧着这本样书就读开了。
从该书自序中得知,他利用2008年春节休假给他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大学的儿子贾岱琳连续讲了很多堂课,这本书就是从讲课的录像中整理出来的,所以书中的语句非常口语话、生活化,这也正具备了现在流行书的通俗性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语言虽然非常通俗化,但不是一本纯粹的科普图书,而是一本定位于中医学入门阶段的课外读本,适合刚上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大专生以及业余中医爱好者阅读。读罢这本样书,使我得到了几点启示,现奉献出来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
, 百拇医药
一、“环境”影响人才的成长
贾博士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河北农村,那时农村比较贫穷,也缺医少药,如果患了一些不是很严重的疾病,还主要靠老百姓自己掌握的一些民间疗法治疗。他在小时候遇到一些病痛时,他母亲就是用的土法治疗的,如腹泻,就用滚烫的炭往醋里一淬,喝下醋就好了;拉痢疾则吃马齿苋与玉米粉蒸成的窝窝头就行了……后来一次手疼,他母亲没招了,就带他去找当地一位中医治疗,结果经过针灸后止住了疼痛,使他有了第一次接受中医针灸治病的经历。
这些确实能够解决疾病痛苦的民间疗法和针灸疗法,在他小小年纪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日后坚定信心学中医、用中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类似“胎教”的作用。我在上大学时就发现,农村来的同学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更“高”一些,理解能力也要“强”一些。这与当时我国农村相对来讲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多一些中国传统习俗是否有关呢?
现在即使在不少中医药大学里,不少老师也已经“现代化”了,大学生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是老师娴熟地开化验单、B超检查单和西药,却没有或少有亲眼目睹老师用纯中医的方式解决临床疑难大问题,所以,学生们怎能有用中医治病的信心呢?
, 百拇医药
贾博士在农村生活的人生经历证明了环境因素,对人的认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他在跟随师父临床中,耳濡目染,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更增强了用中医药治病的信心。所以说“适宜的环境”和“好师父”是学好中医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必须主动争取“临床实践机会”
贾博士的家是食道癌的高发区,因此病而死亡的乡亲熟人很多,所以他在高中毕业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医师,希望能够给这些食道癌患者都治好,这个立志的过程颇似医圣张仲景的从医经历。
由于贾博士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而且学的是中医,因此在他上大学一年级春节放寒假回家时,亲戚的邻居就请他去治疗已经输了一个多月液而不愈的病。虽然他“学徒还未满师”,心里既紧张又没数,但推脱不了,还是去给那位乡亲看病了。用他学到的那点功夫,经过一番辨证处方,结果竟然取得了疗效。这第一次“冒险”行医,使他深深地体验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也从患者的喜悦中感受到了当医生的荣誉。
, 百拇医药
在大学期间,贾博士有次在西医院的内科病房临床实习,当时有位患者哮喘病突然发作,带实习的西医老师立即给患者开了西药,让护士到药房去取。看到患者痛苦不堪的样子,他就主动请求老师让他用针灸试试。在取得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他给患者实施了针灸治疗,迅速缓解了患者的痛苦,结果护士取回来的药已派不上用场了。这再一次让他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力量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在现代医学为主导的大环境下,中医的这种实践机会有时候还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争取,否则就会拱手让给西医。长此下去,中医的实践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没有了丰富的实践,临床诊疗水平又怎样能够提高呢?而贾博士则是一位善于寻找实践机会的中医,正因为如此,他的临床诊疗水平才提高得非常快。疗效好了以后,来请他看病的患者自然也会随之而增加,这又给了他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要做头脑清醒的“明智之医”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临床专家,必须善于思考和总结临床经验。这种思考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正确地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还要将自己学习过的名医经验灵活地运用于诊疗中;二是要及时总结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最好还要能将其上升为理论。否则,有可能是看了一辈子的病,不仅练就不了一身好功夫,即使治好了几个病,也是昏昏然。
, 百拇医药
从贾博士写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有他对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心得和临床运用的体会,甚至还有对一些经典理论提出的一些质疑。虽然他提出的有些看法还有待学术界的认可,但至少说明了他在思考、他在探索、他不想做一个昏医生。比如,他在书中提出了“阴阳节律与寒热节律为什么不同步?”、“‘症、病、证’指导临床的具体价值”、“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查结果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辨证无误而治疗无效?”、“治此愈彼的原理是什么?”等等极有学术价值的问题。
由于这本书是贾博士给儿子的授课之作,希望将他自己学医的种种收获,系统地传授给正上中医药大学的儿子,使其获得一条学医的捷径,因此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了自己在临床上的一些经验和独家的技巧,如:“心血管病防治如何突破?”、“支饮诊治经验”、“运动性损伤的速效疗法”、“醒神药在失眠中的应用技巧”等等。还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如何辨证应用西药”、“五苓散不是利水方”等等。公开临床心悟和经验,这在以前密而不外传的中医技能的传承中是不可能的。如今贾博士却怀着仁爱之心,将其公布出来,希望能够被更多的中医师利用,以造福于众。由此可见,他在做学问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做人上所表现出的仁爱和厚道。
(摘自毛嘉陵为《贾海忠中医体悟》撰写的跋), http://www.100md.com
去年底,贾博士告诉我,他准备写一本对中医临床工作进行思考的书,同时邀请我待这本书完成后写个序或跋。今年4月初的一个下午,他兴致勃勃地来到报社,专程将该书的样稿给我送来。他告辞以后,我捧着这本样书就读开了。
从该书自序中得知,他利用2008年春节休假给他正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大学的儿子贾岱琳连续讲了很多堂课,这本书就是从讲课的录像中整理出来的,所以书中的语句非常口语话、生活化,这也正具备了现在流行书的通俗性特点。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语言虽然非常通俗化,但不是一本纯粹的科普图书,而是一本定位于中医学入门阶段的课外读本,适合刚上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大专生以及业余中医爱好者阅读。读罢这本样书,使我得到了几点启示,现奉献出来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
, 百拇医药
一、“环境”影响人才的成长
贾博士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河北农村,那时农村比较贫穷,也缺医少药,如果患了一些不是很严重的疾病,还主要靠老百姓自己掌握的一些民间疗法治疗。他在小时候遇到一些病痛时,他母亲就是用的土法治疗的,如腹泻,就用滚烫的炭往醋里一淬,喝下醋就好了;拉痢疾则吃马齿苋与玉米粉蒸成的窝窝头就行了……后来一次手疼,他母亲没招了,就带他去找当地一位中医治疗,结果经过针灸后止住了疼痛,使他有了第一次接受中医针灸治病的经历。
这些确实能够解决疾病痛苦的民间疗法和针灸疗法,在他小小年纪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日后坚定信心学中医、用中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类似“胎教”的作用。我在上大学时就发现,农村来的同学对中医药的学习热情更“高”一些,理解能力也要“强”一些。这与当时我国农村相对来讲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多一些中国传统习俗是否有关呢?
现在即使在不少中医药大学里,不少老师也已经“现代化”了,大学生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是老师娴熟地开化验单、B超检查单和西药,却没有或少有亲眼目睹老师用纯中医的方式解决临床疑难大问题,所以,学生们怎能有用中医治病的信心呢?
, 百拇医药
贾博士在农村生活的人生经历证明了环境因素,对人的认知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他在跟随师父临床中,耳濡目染,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更增强了用中医药治病的信心。所以说“适宜的环境”和“好师父”是学好中医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必须主动争取“临床实践机会”
贾博士的家是食道癌的高发区,因此病而死亡的乡亲熟人很多,所以他在高中毕业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医师,希望能够给这些食道癌患者都治好,这个立志的过程颇似医圣张仲景的从医经历。
由于贾博士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而且学的是中医,因此在他上大学一年级春节放寒假回家时,亲戚的邻居就请他去治疗已经输了一个多月液而不愈的病。虽然他“学徒还未满师”,心里既紧张又没数,但推脱不了,还是去给那位乡亲看病了。用他学到的那点功夫,经过一番辨证处方,结果竟然取得了疗效。这第一次“冒险”行医,使他深深地体验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也从患者的喜悦中感受到了当医生的荣誉。
, 百拇医药
在大学期间,贾博士有次在西医院的内科病房临床实习,当时有位患者哮喘病突然发作,带实习的西医老师立即给患者开了西药,让护士到药房去取。看到患者痛苦不堪的样子,他就主动请求老师让他用针灸试试。在取得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他给患者实施了针灸治疗,迅速缓解了患者的痛苦,结果护士取回来的药已派不上用场了。这再一次让他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力量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在现代医学为主导的大环境下,中医的这种实践机会有时候还需要自己去寻找、去争取,否则就会拱手让给西医。长此下去,中医的实践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没有了丰富的实践,临床诊疗水平又怎样能够提高呢?而贾博士则是一位善于寻找实践机会的中医,正因为如此,他的临床诊疗水平才提高得非常快。疗效好了以后,来请他看病的患者自然也会随之而增加,这又给了他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要做头脑清醒的“明智之医”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临床专家,必须善于思考和总结临床经验。这种思考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正确地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还要将自己学习过的名医经验灵活地运用于诊疗中;二是要及时总结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最好还要能将其上升为理论。否则,有可能是看了一辈子的病,不仅练就不了一身好功夫,即使治好了几个病,也是昏昏然。
, 百拇医药
从贾博士写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有他对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心得和临床运用的体会,甚至还有对一些经典理论提出的一些质疑。虽然他提出的有些看法还有待学术界的认可,但至少说明了他在思考、他在探索、他不想做一个昏医生。比如,他在书中提出了“阴阳节律与寒热节律为什么不同步?”、“‘症、病、证’指导临床的具体价值”、“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查结果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辨证无误而治疗无效?”、“治此愈彼的原理是什么?”等等极有学术价值的问题。
由于这本书是贾博士给儿子的授课之作,希望将他自己学医的种种收获,系统地传授给正上中医药大学的儿子,使其获得一条学医的捷径,因此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了自己在临床上的一些经验和独家的技巧,如:“心血管病防治如何突破?”、“支饮诊治经验”、“运动性损伤的速效疗法”、“醒神药在失眠中的应用技巧”等等。还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如何辨证应用西药”、“五苓散不是利水方”等等。公开临床心悟和经验,这在以前密而不外传的中医技能的传承中是不可能的。如今贾博士却怀着仁爱之心,将其公布出来,希望能够被更多的中医师利用,以造福于众。由此可见,他在做学问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做人上所表现出的仁爱和厚道。
(摘自毛嘉陵为《贾海忠中医体悟》撰写的跋), http://www.100md.com